刺莓果

医药知识2023-02-02 18:44:54百科

刺莓果

概况

异名:蔷薇果(东北)。

基源:为蔷薇科蔷薇属植物山刺玫的果实。

原植物:山刺玫Rosa davurica Pall.,又名刺玫蔷薇、刺玫果、红根(东北)。

形态:直立灌木,高约1.5m;小枝圆柱形,无毛,紫褐色或灰褐色,有带黄色的皮刺,皮刺基部膨大,稍弯曲,常成对而生于小枝或叶柄的基部。羽状复叶互生,小叶7~9,连叶柄长4~10cm;小叶片长圆形或阔披针形,长1.5~3.5cm,宽5~15mm,先端急尖或圆钝,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有单据齿和重锯齿,上面深绿色,无毛,中脉和侧脉下陷,下面灰绿色,中脉和侧脉突起,有腺点和稀疏柔毛;叶柄和叶轴有柔毛,腺毛和稀疏皮刺。花单生于叶腋,或2~3朵簇生;花梗长5~8mm,无毛或有腺毛;花直径3~4cm;萼筒近圆形,光滑无毛,萼片5,披针形,先端扩展成叶状。边缘有不整齐锯齿和腺毛,下面有稀疏柔毛和腺毛,上面被柔毛,边缘较密;花瓣5,粉红色,倒卵形,先端不平整;花柱离生,被毛,比雄蕊短很多。果近球形或卵球形,直径1~1.5cm,红色,光滑,萼片宿存,直立。花期6~7月,果期8~9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37卷.404页.图版62∶1-3)

生境与分布:多生于海拔430~2500m山坡阴处或杂木林边,丘陵草地。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朝鲜、原苏联西伯利亚及蒙古南部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果实将成熟时采摘,立刻晒干,干后除去花萼,或把新鲜果实切成两半,除去果核,再干燥。

鉴别:果实球形,果皮坚脆,橙红色,直径1.2cm,种子约24粒,有毛。味酸甜。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

化学性质

鲜果含维生素C1600~1950mg/100g,并含维生素B、K、E及橙皮甙(Hesperidin)、果胶和糖[1]。干果含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白桦脂酸(Betulic acid)、β-谷甾醇、19α羟基乌苏酸(Pomolic acid)、2α-羟基白桦脂酸(Alphitolic acid)及胡萝卜甙(Daucosterin)[2]。尚含Tiliroside(Kaempferol-3-OβD-(6″-p-coumaroyl)-glucopyranoside)[3]。果皮含8个四环三萜成分,3个黄酮成分,乙基-β-果吡喃糖甙和甲基-3-O-β-葡萄吡喃糖基-棓酸盐[4]

参考文献

[1] 中草药学.中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423。
[2] 中草药 1991;22(6):285。
[3] 中医药学报 1989;(6):38。
[4] CA 1990;112:52211。。

本文标签: 刺莓果  药性  临床应用  药理  化学性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