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鲜皮

医药知识2023-02-02 18:34:27百科

白鲜皮

概况

异名:白鲜(《本经》),白藓(《本草经集注》),白膻、白羊鲜(陶弘景),金雀儿椒(《日华子本草》),地羊膻(《图经本草》)。

基源:为芸香科白鲜属植物白鲜的根皮。白鲜属全世界约6种,中国仅1种。

原植物:白鲜Dictamnus dasycarpus Turcz(Dictamnus albus L.;Dictamnus angustifolium G.Don ex Sweet),又名羊癣草、山牡丹(东北),千万拔、胡椒(山东),野花椒皮、臭根皮(江苏)。

历史:最早见于《本经》,列为中品。陶弘景谓:“俗呼为白羊鲜,气息正似羊膻,故又名白膻,处处有之,以蜀中者为良。”苏颂的《图经本草》谓:“今河中江宁府滁州、润州皆有之,苗高尺许,茎青,叶梢白如槐,亦似茱萸,四月开花,淡紫色,似小蜀葵花,根似小曼青皮,黄白而心实。李时珍《纲目》载:“鲜者羊之气也,此草根白色,作羊膻气,其子膻纍如椒。”吴其濬则特别指出“今湖南所产一种白鲜皮与此异,别入草药。”综合上述和附图,经考证,与本萹所论的种系同一植物。

形态:多年生宿根草本,有强烈刺激气味,高50~100cm,基部木质化;根茎斜出,幼嫩部分密被白色长毛并有水泡状凸起的腺点,肉质部分白色而带淡黄。叶有柄,互生,单数羽状复叶;小叶片9~13,对生,几无柄,仅叶轴顶端小叶具长柄,纸质或薄纸质,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5~8cm,宽2~4cm,先端短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细锯齿,上面密布腺点,中脉被毛,下面嫩时密被长柔毛,后渐疏少,腺点较稀,叶轴两侧具狭翼。顶生总状花序;花两性,白色或淡紫色,亦有白间红者;萼片5,卵状披针形,外面及边缘密生细毛和凸起的小腺点;花瓣5,长椭圆形,先端圆钝,中部以下狭长,基部呈爪状,瓣脉清晰可见,外面沿中脉两侧及边缘疏被细柔毛和凸起的小腺点;雄蕊10,生于花盘四周,细长,伸出于花瓣外,花药近球形,二室纵裂;子房上位,具短柄,被粗硬毛,5深裂,5室。蒴果由顶端沿腹缝线开裂。种子圆球形,直径约3mm,黑色具光泽。花期4~5月,果期5~6月。(图见《中国药用植物志》.第4册.图171)

生境与分布:生于荒山、路边、林缘草丛中,亦有栽培作为观赏者。分布于中国西北部至东北部,南到江西北部。

生药

采集:北方于春、秋季采收,南方于夏季采收。挖出后,洗净泥土,除去根须及粗皮,乘鲜时纵向剖开,抽去木心,晒干。药材主产于辽宁、河北、江苏、安徽。

鉴别

性状:根皮呈卷筒状,长5~15cm,直径1~2cm,厚2~5mm;外表面灰白色或淡灰黄色,具细纵皱纹及细根痕,常有突起的颗粒状小点,内表面类白色,有细纵纹。质脆,折断时有白粉飞扬,断面不平坦,略带层片状,剥去外层,迎光可见闪烁的小亮点。气膻,味微苦。以条大、肉厚、色灰白者为佳。

显微 根皮横切面:木栓层为10余列细胞。皮层狭窄,纤维多单个散在,黄色,直径25~100μm,壁厚,层纹明显。韧皮部宽广,射线宽1~3列细胞;纤维单个散在。薄壁组织中有多数草酸钙簇晶,直径5~30μm。

加工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留木心,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

根含白鲜碱(Dictamnine)、r-崖椒碱(r-Fagarin)、高茵芋碱(Perskimmianine)[1]、茵芋碱、白鲜明碱(Dasycarpamin)[2]、胡芦巴碱(Trigonelline)、胆碱[3]等生物碱。狭叶白鲜(D.angustifolius)根皮中含5种柠檬苦素类化合物(Limonoids)及其降解产物:梣皮酮(Fraxinellone)、黄柏内酯(Obacunone)、柠檬苦素(Limonin)、柠檬苦素地噢酚(Limonindiosphenol)和白鲜二醇(Dictamdiol)[4]

附 地上部分含补骨脂素(Psoralen)和花椒毒素(Xanthotoxin)[5,6]

参考文献

[1] 庆祝上海医科大学药学院成立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汇编, 1987:46。
[2] 医学中央杂志(日)1971;271:689。
[3] 东北药用植物志.科学出版社,1959:119。
[4] 植物学报 1989;31(6):453。
[5] CA 1969;70:65173y。
[6] CA 1968;68:1121852z。

本文标签: 白鲜皮  药性  临床应用  药理  化学性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