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假大薯
名称出处:《广西中药志》
概况异名:假通城虎、青木香(广西),暗消(云南)。
基源:为马兜铃科马兜铃属植物耳叶马兜铃的根。
原植物:耳叶马兜铃Aristolochia tagala Champ.,又名卵叶马兜铃(《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形态:攀缘半灌木,无毛。叶互生,卵形至矩圆状卵形,长6~21cm,宽5.5~14.5cm,先端渐尖,基部心脏形,两侧圆耳状,全缘;叶柄长3~12cm,腹面具浅沟。总状花序腋生,花柄长约1cm,有微毛;苞片1枚,卵形,细小,边缘密生毛茸;花萼管状,有毛,长5~7.7cm,暗紫色,下部膨大呈球形,内壁有四撮短柔毛,颈部收缩,弯曲,前端侧向开放呈喇叭状,有脉纹5条;雄蕊6枚,与花柱结合;花柱6深裂,锥尖,子房长柱形,有6棱,下位,6室。蒴果近圆形,径约4cm。种子多数,扁平而薄,钝三角形,边缘延伸呈浅灰黄色的翅。花期5~6月。果期9~10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24卷.244页.图版60∶1~5)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60~2000m山腰下的阔叶树林中或林缘。分布于中国台湾、广东、广西、云南。印度、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日本也有。
生药采集:冬季挖取根部,除去地上部分和须根,洗净,切成数段,晒干。
鉴别:根圆柱形,稍弯曲,长短不一,长30cm左右,直径1~3cm。表面暗灰黄色,有细的皱纹,折断面不平坦,皮部薄,厚1~4mm,木部射线乳白色,狭细,木部微带黄色,有细孔状的导管。气微香,味略苦。
化学性质含马兜铃酸A(1)、马兜铃酸C(Aristolochic acid C)(2)、7-羟基马兜铃酸A(3)、尿囊素(Allantoin)[1]、4,7-二甲基-6-甲氧基萘满酮(4,7-Dimethyl-6-methoxy-1-tetralone)[2]、木兰碱及挥发油[3]。
参考文献
[1] 中草药 1981;12(10)∶436。
[2] 中草药 1984;15(9)∶397。
[3]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