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芫花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异名:头疼花(《纲目》),闷头花(陕西),野丁香花(山东),老鼠花(江苏、江西、陕西),金腰带(《植物名实图考》)。
基源:为瑞香科瑞香属植物芫花的花。
原植物:芫花Daphne genkwa Sieb.et Zucc.,又名大救驾(湖南)。历史 芫花始载于《本经》。历代本草均有收载。《纲目》引苏颂注《图经本草》云:“生淮源山谷,在处有之。宿根旧枝,茎紫,长一、二寸,根入土深三、五寸,白色似榆根。春生苗叶,小而尖,似杨柳枝叶,二月开紫花,颇似紫荆而作穗,又似藤花而细。”所述及附图即本种。
形态:落叶灌木,高30~100cm;根多分枝,富含纤维;幼枝密被淡黄色绢状毛,老枝无毛。单叶对生,偶互生,纸质,椭圆形、长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3~5cm,宽1~2cm,幼叶下面密被淡黄色绢状毛,老叶除下面中脉微被绢状毛外其余部分无毛。花先叶开放,淡紫色或淡紫红色,3~6朵成簇腋生;花被筒状,长约15mm,外被绢状毛,裂片4,卵形,长5mm,顶端圆形;雄蕊8,2轮,分别着生于花被筒中部及上部;花盘环状;子房卵状,长2mm,密被淡黄色柔毛。核果白色。花期3~5月,果期6~7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950页.图3630)
生境与分布:生于路旁及山坡林下。分布于河北、陕西、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云南、贵州、四川。
生药栽培:宜温暖湿润气候,能耐旱。以土层深厚、肥沃疏松的砂质壤土为好。用种子繁殖,在9~10月播种,按行距23~27cm划沟条播,播幅7~10cm,深3~4cm,播后覆土盖草,保持土壤湿润。出苗时揭草,结合松土除草,进行匀苗、追肥。培育2~3年,即可出圃定植,于9~10月移栽,行株距各33cm,每穴栽苗2~3株。栽后每年结合中耕除草,在春季或秋季追肥1次,用人畜粪水或堆肥、厩肥追施,并结合培土。雨季注意排水。
采集:春季花未开放前采摘,拣去杂质,晒干或烘干。药材主产于安徽、江苏、浙江、四川、山东、福建、湖北。
鉴别
性状:花常3~7朵簇生于短花轴上,基部着生小苞片1~2片,多脱落为单朵,单朵呈棒槌状,多弯曲,长1~1.7cm,直径约1.5mm;花被筒表面淡紫色或灰绿色,密被短柔毛,先端4裂,呈花瓣状,裂片卵形,淡紫色或黄棕色。质软。气微,味辛、辣。以淡紫色、花蕾多而整齐者为佳。
显微 粉末:黄绿色。 ①花粉粒球形,直径23~45μm,外壁有不甚明显的网状纹理,萌发孔3个,明显。 ②花粉囊内壁细胞呈环状突起,木化。 ③花被上表皮细胞多角形;下表皮细胞不规则形,密被单细胞非腺毛。非腺毛常断裂,完整者长88~910μm,直径15~23μm,壁较厚。 ④有时可见幼叶上的单细胞非腺毛,壁微具疣状突起。(图见《中药鉴定学》.图11-9)
理化:取样品粉末1g,置沙氏提取器中,用石油醚(60~90℃)回流提取6小时后,再用甲醇回流提取,提取液点于硅胶G板上,以羟基芫花素为对照,以苯-乙酸乙酯-甲酸(5∶4∶1)为展开剂,展开后,置紫外灯下检视。(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312页.图214)
加工炮制:常用的炮制品有芫花和醋炙芫花。 ①芫花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泥土。 ②醋炙芫花 取净芫花,加醋拦匀,润透,用文火炒至醋被吸尽,取出阴干。每100kg芫花,用醋30k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醋芫花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性质花蕾及花中共得到6种二萜原酸酯类成分:芫花酯甲(Yuanhuacin)(1)、芫花酯乙(Yuanhuadin)(2)、芫花酯丙(Yuanhuafin)(3)、芫花酯丁(Yuanhuatin)(4)、芫花酯戊(Yuanhuapin)(5)[1]和12苯甲酰氧基瑞香毒素(12-Benzoxydaphneioxin)(6)[2];4种黄酮类化合物:芫花素(Genkwanin)、芹菜素(Apigenin)、芫根甙(Yu-enkanin)、3’羟基芫花素(3’-Hydrox-ygenkwanin)[3],以及β-谷甾醇,苯甲酸等[4]。
附 芫花叶中含有木脂素类化合物芫花木内酯(Genkdaphin)[5],7种黄酮类成分:异槲皮甙(Isoquercetrin)、芫花素、3’-羟基芫花素、木犀草甙(Luteolin5-O-β-D-glucopyranoside)、芫花叶甙(Yuanhuanin)、木犀草素(Luteolin)、芫根甙[6],以及4种绿原酸类化合物:3’-O-咖啡酰奎宁酸甲酯(Methyl 3’-O-caffeoylqumate)、4’-O-咖啡酰奎宁酸甲酯、5’-O-咖啡酰奎宁酸甲酯、5’-O-(3,4二甲氧基)桂皮酰奎宁酸甲酯(Methyl 5’-O-(3,4-dimethoxy)-cinnamoyl quinate)[7]等。
参考文献
[1] 化学学报 1986;44(8):843。
[2] Phytochemistrv 1981;20(11):2592。
[3] 中草药 1983;14(9):392。
[4]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047。
[5] 药学学报 1990;25(11):866。
[6] 中草药 1986:17(11):487。
[7] 中草药 1989;20(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