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蒲桃壳
名称出处:《纲目拾遗》
概况基源:为桃金娘科蒲桃属植物蒲桃的干燥果皮。
原植物:蒲桃Syzygium jambos(L.)Alston,又名蒲桃树(《纲目拾遗》),水葡桃(海南),檐木、香果、风鼓(台湾)。
历史:《纲目拾遗》引《罗浮志》曰:“蒲桃树高二、三丈,其叶如桂,四时有花,从须无瓣,如翦出丝毬,长寸许。色兼黄绿。结实如蘋果,壳厚半指,绝香甜,核与壳不相连属,摇之作响。罗浮涧中多有之。”所述应为本种。
形态:常绿乔木,高可达10m。主干极短而多分枝。叶对生,革质,披针形或长圆形,长12~25cm,宽3~4.5cm,先端长渐尖,基部阔楔形,全缘;叶片多透明小腺点;侧脉于靠近叶缘2mm处结合成边脉,在下面明显突起;网脉明显。聚伞花序顶生,有花数朵;总梗长1~1.5cm,花梗长1~2cm;花白色,直径3~4cm;萼管倒圆锥形,长8~10mm,萼齿4,半圆;花瓣分离,阔卵形,长约14mm;雄蕊多数,长2~2.8cm,花药长1.5mm;花柱与雄蕊等长。果实球形,果皮肉质,直径3~5cm,成熟时黄色,有油腺点;种子1~2颗。花期3~4月,果期5~6月。(图见《中药大辞典》.2462页)
生境与分布:多生河边及河谷湿地,分布于中国云南、贵州、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亦产。
生药采集: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切成4片,去核,晒干。药材产于云南、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鉴别:干燥果皮为不规则卷缩瓢状块片,长约2.5~4cm,宽约1.5~2cm。外表面红棕色或棕褐色,暗淡无光泽,皱缩,并有细微皱纹;较幼小果实外表面具明显的圆点状皮孔。内表面浅黄棕色。果皮厚约1mm,顶端带有宿萼,中心有细长的干枯花柱,长约0.5~1cm。质脆易碎,遇潮稍韧。气微,味淡。以肉厚、色黄、干燥者为佳。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潮。
化学性质附 树皮含鞣质、生物碱。根皮含蒲桃碱(Jambosine)及油树脂、生物碱类。
参考文献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