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野棕
名称出处:《云南思茅中草药选》
概况异名:山棕(《中药大辞典》)。
基源:为棕榈科双籽藤属植物双籽藤的根。双籽藤属全世界有8种,中国产2种。仅双籽藤可供药用。
原植物:双籽藤Didymosperma caudatum(Lour.)H.Wendl.et Drude
形态:丛生灌木,高1~2m。茎有残存的老叶鞘。叶为一回羽状全裂,裂片近菱形或阔楔形,长10~20cm,宽2.5~5cm,顶端尾尖或短尾尖,中部以上边缘有啮蚀状小齿;叶鞘边缘有网状纤维。肉穗花序圆柱状,单生于叶丛中,长20~30cm;花雌雄同株,雄花花萼杯状,顶端3裂;花瓣矩圆状倒卵形,长6~7mm,近木质,背部有小条纹;雄蕊15~30枚;雌花花瓣倒卵状圆形,长3.5~4mm,顶端兜状,有多数条纹。果卵形或近球形,直径9-12mm,红棕色,外果皮薄,内果皮肉质,有种子3颗。(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5册.344页.图7518)
生境与分布:生于密林中。分布于中国广东南部和云南。越南也有分布。
生药采集:全年可采。去皮切片,晒干。
药性性味:酸、涩,凉。
功效:止血,清热,通经,收敛。
主治:月经过多,血崩,子宫下垂,肺结核咯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g。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治血崩:野棕30~60g,配茜草、炒艾叶适量,水煎服。”
单方应用:《云南药用植物名录》:“治月经过多,子宫下垂,肺结核咯血:野棕根适量,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