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

医药知识2023-02-02 18:23:37百科

川芎

概况

异名:芎(《本经》),尼都日根-温都苏(蒙名)。

基源:为伞形科藁本属植物川芎的根状茎。藁本属全世界70余种;中国约40种,其中川芎、藁本等为著名药材。

原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

历史:川芎原名芎,始载于《本经》,列为上品。《图经本草》谓:“……今关、陕、蜀川、江东山中多有之,而以蜀川者为胜。其苗四、五月间生叶似芹、胡荽、蛇床辈,作丛而茎细……”,并附有永康军芎图,永康军在今四川省灌县境内。《纲目》载:“蜀地少寒,人多栽莳……”。据上所述,四川等省栽培的川芎即是川芎正品。

形态:多年生草本,高40~60cm。根状茎发达,呈不规则的拳状团块,具浓烈香气。茎直立,上部多分枝,下部茎节膨大。茎下部叶柄长3~10cm,基部具鞘;叶片轮廓为卵状三角形,长12~15cm,宽10~15cm,三一四回3出式羽状全裂,羽片4~5对,末回裂片线状披针形至长卵形,长2~5mm,宽1~2mm,具小尖头;茎上部叶简化。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侧生;总苞片3~6,线形,长0.5~2.5cm;伞辐7~20,不等长,长2~4cm;小总苞片4~8,线形,长3~5mm,粗糙;萼齿不发育;花瓣白色,倒卵形至心形,先端具内折小舌片;花柱基圆锥形,花柱2,长2~3mm。双悬果的分生果两侧扁压,长2~3mm,宽约1mm;棱槽内油管2~5,合生面油管6~8。花果期7~10月。(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257页.图202)

生境与分布:为栽培药物,主产四川灌县,现在河北、内蒙古、陕西、甘肃、浙江、江西、湖北、贵州、云南都有引种栽培。

生药

栽培:适于温和湿润气候,宜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中性或微酸性壤土栽种,用茎节(节盘、铃子)繁殖。四川产区在12月下旬至次年元月上、中旬,将坝区川芎挖起,除去须根及泥土的根茎(抚芎),运到高山区种植培育,按行株距24~27cm见方开穴,深6~7cm,每穴种抚芎1个,并施草木灰或堆肥,覆土压实,每亩用抚芎150~250kg。当苗高10~13cm时间苗,每穴留壮苗8~10株,结合中耕除草,用人畜粪水、饼肥混合追施1~2次。7月中、下旬割下茎秆,运至阴凉的山洞或室内贮藏。8月中旬取出,煎成长3~4cm的节盘(即苓子),于立秋前后栽种在前作为早稻田的地块,按行株距30~36×20cm穴栽,深2~3cm,栽后覆土堆肥,再盖上1层稻草,每亩用种量30~40kg。出苗后揭草,结合中耕除草施肥4次。病害主要有菌核菌,除实行轮作外,可用50%氯硝胺可湿性粉剂0.5kg加石灰7~10kg,撒于病株周围。虫害有川芎茎节蛾,可用40%乐果乳油1000倍液浸种苓子3小时后栽种。

采集:平原栽培者于5~6月间(小满前后),当茎部的节盘显著膨大,并略带紫色时采挖,山地栽培者于8~9月间采挖。挖出全株,除去茎苗,弄净泥土,晾干或烘干,再用撞笼撞去须根。不宜日光曝晒,以免影响色泽。药材主产四川,以灌县最多,其次为崇庆。此外,湖北、陕西、甘肃、江西、云南、贵州有引种。

鉴别

性状:根茎为不规则结节状拳形团块,直径1.5~7cm。表面黄褐色至黄棕色,粗糙,皱缩,有多数平行隆起的轮节,上端有类圆形凹窝状茎痕,下侧及轮节上有多数细小瘤状根痕。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或灰黄色,有波状环纹(形成层),全体散有黄棕色油点(油室)。香气浓郁而特殊,味苦、辛、微回甜,有麻舌感。以个大饱满、质坚实、断面色黄白、油性大、香气浓者为佳。

显微 根茎(直径约2cm)横切面:木栓层为10余列木栓细胞。皮层狭窄。韧皮部宽厚,有纵横走向的根迹组织;油室多数,圆形或椭圆形,直径达290μm。形成层呈波状圆环。木质部导管稀疏,多成单行“V”字形排列,间有木纤维群。髓较大,有大形油室。本品薄壁细胞中含淀粉粒。(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图203) 粉末:淡黄棕色,有香气,味辛、涩。 ①淀粉粒单粒椭圆形、长圆形、卵圆形、肾形或类圆形,直径5~16μm,长约至22μm,脐点点状、长缝状或人字状,复粒少数,由2~4分粒组成。 ②草酸钙簇晶存在于长形薄壁细胞中,呈类圆形或圆簇状,直径约至20μm,常数个纵向排列成行。 ③木栓细胞深黄棕色,常多层重叠,壁甚薄,微波状弯曲。 ④螺纹导管的螺状加厚壁互相联结,似网状螺纹导管,也有网纹、梯纹及具缘纹孔导管,直径8~40μm。 ⑤木纤维呈长梭形,稍弯曲,末端钝圆,长112~370μm,稀有更长的,直径16~44μm,壁厚薄不匀,5~15μm。(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90)

理化:①取样品粉末2g,按“北沙参”项下方法制备点样液及点样,以石油醚-氯仿(1:1)为展开剂,展距17cm,以川芎嗪为对照,用碘化铋钾试剂显色,斑点呈橘黄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98-1A) ②取样品粉末2g,用水蒸汽蒸馏提取挥发油,点于硅胶G板上,以正己烷-乙酸乙酯(5∶1)为展开剂,以3(S)-3-丁基-4.5二氢苯肽、丁叉苯肽内酯为对照,展开后,用碘化铋钾试剂显色,置紫外灯光下检视。(图见《中药材层色谱鉴别》.图98-1B) ③取样品粉末4g,置带塞试管中,加氯仿16ml,在50℃水浴上温浸1小时,滤过,重复1次,合并滤液,浓缩至2ml,点于硅胶G板上,以氯仿为展开剂,展开后,(Ⅰ)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然后(Ⅱ)用改良碘化铋钾试剂显色或(Ⅲ)喷以1%三氯化铁乙醇液,于60℃加热3分钟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98-2)

加工炮制:常用炮制方法有切制和酒制。 ①川芎片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个分开,浸泡至四五成透,洗净,闷润至透,切薄片,晾干或低温干燥。 ②酒川芎 取川芎片,用黄酒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每川芎100kg,用黄酒10kg。此外,尚有炒制,麸制,酒、麸制等炮制方法。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蛀;酒川芎,密闭,置于阴凉干燥处。

化学性质

含川芎嗪(Chuanxiongzine,Ligustrazine,Tetramethylpyrazine)(1)、异亮氨酰缬氨酸酐(L-Isoleucyl-L-valine anhydride)、瑟丹酸(Sedanonic acid)、川芎酚(Chuanxiongol)、阿魏酸、大黄酚(Chrysophanic acid)、脲嘧啶(Uridine)、缬氨酰缬氨酸酐(L-Valyl-L-valine anhydnde)、盐酸三甲胺、盐酸胆碱、香荚兰醛、1-乙酰基-β-卡啉(1-Acetyl-β-carboline)、5,5′-双氧甲基呋喃醛、帕落利任(Perlolyrine)[1]、匙叶桉油烯醇(Spathulenol)、亚油酸、β-谷甾醇、二亚油酸棕榈酸甘油酯(Dilinoleoyl palmitoyl glyceride)、4-羟基-3-甲氧基苯乙烯、1-羟基-1-(3-甲氧基-4-羟基-苯基)乙烷、4-羟基苯甲酸、香荚兰酸、咖啡酸、原儿茶酸等[2]。最近又分到大量内酯化合物:藁本内酯(Ligustilide)(2)、丁烯基酞内酯(Butylidenephthalide)、丁基酞内酯(Butylphthalide)、4-羟基-3-丁基酞内酯、6,7-二羟基酞内酯、[(Z,Z′)-二藁本内酯〔(Z,Z′)-Diligustilide)〕(3)、(z)-藁本内酯二醇(z)-Ligustilidiol)](4)、3-丁烯基-4.5-二氢-3-羟基酜内酯等[3,4,5],以及东川芎酜内酯(Senkyunolide)和新东川芎内酯(Neocnidilide)[6]。此外还分得1-(5-羟基-2-呋喃基)-9H-吡啶(3,4-6)吲哚及8-Oxobicyclo[3,2,1]-oct-3-en-2-one,5-Hydroxy methyl-6-endo-3′-methoxy-4′-hydroxyphenyl等[7]

参考文献

[1] 中草药 1983;14:241 。
[2] 中草药 1985;16:174,237 。
[3] Planta Med 1984;50:105 。
[4] Tetrahedron Lett 1983;24:4675,4677 。
[5] Phytochemistry 1984;23:2033 。
[6] 中草药 1985;16:137 。
[7] 中草药 1986;17:122。

本文标签: 川芎  药性  临床应用  药理  化学性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