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

医药知识2023-02-02 18:18:42百科

槟榔

概况

异名:大腹子(《岭表录异》),青仔(台湾),槟榔子、槟榔玉、榔玉(通称),果玉(藏语),戈吗(傣语)。

基源:为棕榈科槟榔属植物槟榔的种子。槟榔属全世界约60种,产亚洲和澳洲热带;中国引种2种,其中1种供药用。

原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lnn.

历史:槟榔载于《别录》,谓:“槟榔疗寸白,生南海。”从名称,驱蛲虫、绦虫,从产地看应为今之槟榔无疑。《图经本草》载:“……木大如桄榔,而五七丈,正直无枝…叶生木颠,大如盾头,又似芭蕉叶,其实作房,从中生出,……房数目,实如鸡子状,皆有皮壳。其实春生至夏乃熟……但以作鸡心状,正稳心不虚,破之作锦纹者为佳尔。”《纲目》载:“槟榔树初生若笋竿积硬,引茎直上,茎干颇似桄榔、椰子而有节,旁无枝柯,条从心生,顶端有叶如甘蔗,条派开破,风至则如羽扇帚天之状。三月叶中肿起一房,因自折裂,出穗凡数百颗,大如桃李,又生刺重累于下,以护卫其实。五月成熟,剥去其皮,煮其肉而干之,皮皆肋丝,与大腹皮同也。”从上述本草记载,其形态亦是今之槟榔。《中国药典》1963年版;1977年版;1985年版。均将本种收入。

形态:乔木,高10~20m,胸径10~20cm。叶羽状全裂,全长1.5~2m;裂片狭长,斜线状披针形,长30~60cm,宽4~8cm,顶端斜尾状渐尖或有数个不规则齿裂;主脉3~5条,于叶面凸起,因穗花序长25~30cm,上部着生雄花,下部着生雌花;雄花小,绿白色,多单生,紧贴于花序轴的凹陷处;花萼小,卵状三角形,长不及1mm;花瓣3片,卵状长圆形,长5~6mm;雄蕊6枚,花丝极短或无,退化雌蕊3,丝状;雌花大,长卵形,单生或数朵聚生于分枝的基部;萼片和花瓣各3片,长圆状卵形,长1.2~1.5cm;退化雄蕊6枚,合生;子房长圆形,柱头3裂,核果卵形至长椭圆形,长4~6cm。有时达8cm,基部有宿存的花被片,成熟后金黄色以至淡红色,外果皮角质,中果皮厚,纤维质;种子圆锥形或略呈扁圆形,基部平坦,中央略凹,胚乳不透明,具红色条纹。花期3~6月,果期翌年3~6月。(图见《广东植物志》.第2卷.458页.图321)

生境与分布:热带地区广泛栽培。分布云南、广西、福建、台湾。

生药

栽培:宜高温、高湿气候,不耐寒,忌水涝。苗期和幼树期不宜阳光直射,需适当荫蔽。宜选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持水力强而靠近水源的砖红壤土、砂壤土、腐殖质土、冲积土栽种。于5~6月采摘成熟果实,曝晒1~2天后进行催芽处理。将果实摊铺在垫有河沙地上,堆成高20cm,盖上稻草,每天淋水一次,经10天处理后,将外果皮用水淘洗净,重晒1~2天,再继续堆放处理,盖草淋水,经20~30天后,将萌有白色芽点的果实进行育苗。按株行距各30cm开穴、施基肥,每穴播催芽后露白种子1~2粒,覆土2~3cm,压紧后盖草、淋水。出苗后注意遮荫、除草和肥水管理。待苗高60cm以上时,即可出圃定植。移栽定植宜在春、秋两季进行,按株行距2×3m挖穴,施基肥,每穴栽苗1株。定植后6~7年间,注意荫蔽,每年结合中耕除草追肥2~3次;植株进入开花结果期,应减少荫蔽或拆除遮荫物。旱季应加强灌水,雨季忌积水。病害有果腐病和基腐病,可取食盐150~200g用纸或布包装,放在心叶中央,可防落果;用硫磺撒在植株基部周围,防治基腐病。注意红脉穗螟、蚜虫、白蚂蚁和吹绵介壳虫等虫害的防治。

采集:冬、春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摘下果实,将果皮剥下,取其种子,晒干。

药材主产于广东、云南、海南、台湾。

鉴别

性状:种子近圆锥形,高1.5~3.5cm,底部直径1.5~3cm。表面淡黄棕色或红棕色,有颜色较浅的网状沟纹,偶附有银白色内果皮斑片或中果皮纤维,底部中心有一圆形凹窝(珠孔),其旁有一新月形或三角形浅色疤痕(种略)。质极坚硬,不易破碎。剖面可见大理石样花纹,系红棕色种皮向内伸入与乳白色的胚乳交错而成;纵剖面珠孔部位内侧有空隙,藏有细小干缩的胚。气微,味涩,微苦。

显微 种子横切面:种皮分内外两层,外层由数层切面延长的扁平石细胞组成,内含棕色物;石细胞形状大小不一,常可见细胞间隙。内层由含有棕色物的长方形薄壁细胞组成,其中散有少数维管束,无细胞间隙。错入组织为种皮内层伸入于胚乳形成,细胞中大多含有棕色物质。胚乳为白色多角形细胞组成,细胞壁厚,半纤维性,且有大形壁孔,因而形成念珠状。(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663页.图422)

粉末棕紫色。 ①内胚乳细胞极多,为粉末主体,多破碎,无色。完整者呈不规则多角形或类方形,胞间层不甚明显,直径56~112μm,壁半纤维素,厚6~11μm,纹孔较多,甚大,类圆形或矩圆形,直径8~19μm。 ②外胚乳细胞呈类长方形、类多角形或作长条状,直径40~72μm,壁厚约8μm,无色,纹孔少数,细小,孔沟可察见,胞腔内大多充满红棕色至深棕色物。 ③种皮石细胞呈鞋底形、纺锤形、多角形或长条状,直径24~64μm,壁厚5~12μm,淡黄棕色,纹孔少数,裂缝状,有的胞腔内充满红棕色物。 ④纤维(中果皮)较细长,大多弯曲,直径8~15μm,壁厚至5μm,微木化,纹孔多而明显。纤维束周围的长圆形或类长方形细胞中,常含圆簇状硅质块,直径约8μm;含硅质块细胞的壁增厚,微本化。(图见徐国钧等《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579页.图283)

理化:取本品细粉1g,加氨水数滴及乙醚10ml,摇匀,放置半小时,滤过。滤液加干燥硫酸钠少量,振摇后,滤过,浓缩至1ml,制成样品液。另取槟榔碱为对照品。吸附剂为硅胶H。展开剂为氯仿-甲醇-氨水(90∶10∶2),展距10cm。用碘化铋钾试剂显色,样品液与对照品液在相应位置上有相同颜色的斑点。(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664页.图423)

加工炮制:槟榔片,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浸泡至六、七成透时取出,润透,切薄片,阴干。焦槟榔取槟榔片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焦黄色,取出放凉。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化学性质

果实含生物碱0.3%~0.6%,缩合鞣质15%,脂肪14%及槟榔红色素(Areca red)。生物碱为槟榔碱(Arecoline)(1)、槟榔次碱(Arecaidine或Arecaine)、去甲基槟榔次碱(Guvacine)、去甲基槟榔碱(Guvacoline)、槟榔副碱(Arecolidine)、高槟榔碱(Homoarecoline)。生槟榔的生物碱含量比制品为高。槟榔内胚乳含儿茶素(Catechin)、花白素及其聚合物[1]。尚含甘露糖、半乳糖、蔗糖、无色花青素(Leucocyanidin)及皂甙[2]。还含具有抗病毒活性的NF-86 Ⅰ、NF-86Ⅱ、NPF-86 Ⅰ A、NPF86 Ⅰ B、NPF-86ⅡA和NPF-86ⅡB[3]。以及具有抗菌作用的脂肪酸类和Procyanidins[4]。无机元素有Cu、Zn、Mn、Fe、Mg、Ca[5]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531。
[2] 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下册.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1245。
[3] CA 1991;114:129080c。
[4] CA 1990;112:73779b。
[5] CA 1991;114:171114s。

本文标签: 槟榔  药性  临床应用  药理  化学性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