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香虫

医药知识2023-02-02 18:13:00百科

九香虫

概况

异名:黑兜虫(《纲目》),瓜黑蝽(蔡邦华《昆虫分类学》),蜣螂虫、打屁虫、屁巴虫、屁板虫、酒香虫(《中药志》)。

基源:为蝽科动物九香虫的全虫。

原动物:九香虫.Aspongopus chinensis Dallas

历史:本品首载于(《纲目》)。(中国动物药》收归昆虫类药,谓:“理气止痛,温中壮阳,治肝胃气痛,阳痿等。”

形态:全体长卵圆形,褐色带紫红色。头部狭尖。触角5节,前4节黑色,第5节除基部外为红黄色,第2节长于第3节。前胸背板及小盾片均具不规则横皱纹。前胸背板前狭后阔,前缘凹进,后缘略拱出。中部横直,侧角显著,侧接缘黑色,每节中间有暗红黄色斑点,腹部背面为红褐色。

生境与分布:在江西每年发生一代,成虫在土块、石块下及石缝中越冬,每年3月就出现。成虫及若虫均稍有群集性,喜食瓜类作物。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台湾。

九香虫的原动物还有小皱蝽Cyclopele parva Distant,又名小九香虫。分布于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四川、云南。

生药

采集:冬、春两季捕捉。捕后置罐内,加酒少许,盖紧闷死;或置沸水中烫死,取出晒干或烘干。药材主产于四川、贵州。

鉴别:全虫略呈六角状扁椭圆形,长1.6~2cm,宽1.8~2.2cm;表面棕褐色,略有光泽。头小,与胸部略呈三角形,复眼突出,而圆状,单眼1对,触角1对,分5节,多已脱落。背部有翅两对,外面的一对基部硬,内部一对膜质,透明;胸部有足3对,多已脱落。腹部棕红色至棕黑色;每节至边缘处有突起的小点。质脆,折断后腹骨有浅棕色的内含物。气特异,味微咸。以个均匀、油性大、无虫蛀者为佳。

加工炮制:常用炮制品有九香虫和炒九香虫。 ①九香虫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灰屑。 ②炒九香虫取净九香虫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有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

此外,尚有焙制、酒制、酥酒制等炮制方法。

贮藏:密闭,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化学性质

含脂肪、蛋白质和甲壳质。脂肪中有硬脂酸、棕榈酸、油酸。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46。

本文标签: 九香虫  药性  临床应用  化学性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