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牯岭野豌豆
名称出处:《浙江药用植物志》
概况异名:红花豆、四叶豆(鄞县)、山蚕豆(临安)。
基源:为豆科野豌豆属植物牯岭野豌豆的全草。
原植物:牯岭野豌豆Vicia kulingiana Bailey
形态:多年生直立草本,高70~80cm。茎直立,有棱,光滑无毛。双数羽状复叶,卷须不发达而成刚毛状;小叶2对,卵状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5~8.5cm,宽1.7~3.5cm,顶端渐尖,基部楔形或阔楔形,全缘,两面无毛;叶柄长4~10mm;托叶半箭头状或半卵形,全缘或有锯齿。总状花序腋生,长3~8cm,较叶为短,花下有明显的叶状苞片,较花梗稍大;花萼钟状,长约6mm,萼齿三角状针形;花冠蝶形,紫色至蓝色,旗瓣呈提琴形,顶端圆形微凹,翼瓣顶端圆形,和旗瓣等长,龙骨瓣较小,具爪。荚果斜长椭圆形或斜长方形,两端渐尖,长3.5~4.5cm,宽约0.8cm,具不明显斜皱。种子1~5,近圆形,扁平,青褐色。花期6~7月,果期7~9月。(图见《浙江药用植物志》上册.634页.图659)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坡路边石缝中或山顶草丛中。分布江苏、浙江、江西、湖南。
药性性味:苦、涩,平。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扁桃体炎,疟疾,疔疮痈肿。
用法用量:外用:鲜根9~30g,捣烂敷或炒炭存性研细粉,青油调敷患处。
临床应用江西《草药手册》:“治劳伤乏力:牯岭野豌豆鲜根60~90g,水煎服。(详见假木兰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