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冬葵子
名称出处:《别录》
概况异名:冬葵(《本经》),葵菜、冬寒菜(《植物名实图考》)。
基源:为锦葵科锦葵属植物冬葵的果实。锦葵属全世界约30种;中国约5种、2变种(包括栽培种)。
原植物:冬葵Malva crispa L.(Malva verticillata L.),又名皱叶锦葵(《华北经济植物志要》),蕲菜(江西)。
历史:始载于《本经》,列为上品,名曰葵。《纲目》谓:“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日种者颇鲜。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大叶小花,花紫黄色,其最小者名鸭脚菜。……六七月种者为秋葵,八,九月种者为冬葵,经年收采。正月复种者为春葵,然宿根至春亦生。”又云:“葵,气味俱薄,淡滑为阳,故能利窍通乳,消肿滑胎也。其根叶与子,功用相同。”《别录》载:“冬葵子,生少室山。十二月采之。又云:以秋种葵,覆养经冬,至春作子者谓之冬葵,入药性至滑利。春葵子亦滑,不堪药用,故是常葵耳。”《植物名实图考》亦云:“冬葵,为百菜之主,江西、湖南皆种之,湖南亦呼葵菜,亦曰冬寒菜,江西呼蕲菜。葵、蕲一声之转,志书亦多载之。”根据以上文献记述,冬葵子,应为本品。而《中国药典1985年版》所收载的冬葵果,将野葵,和《尔雅》、《植物名实图考》称菟葵者定为M.verticillata L.,实系考证上的错误,应于订正。在不同产地,也有将“菟葵”作冬葵用的。
形态:一年生草本,高达1m;茎直立,不分枝,被柔毛。单叶互生;叶柄长4~7cm,被疏柔毛;叶圆形,直径5~8cm,常为掌状5~7裂或角裂.裂片三角状圆形,基部心形,边缘具细锯齿,并极皱缩扭曲,两面被极疏糙伏毛或星状毛,脉上更为明显。花簇生或单生于叶腋,花梗极短;小苞片3,披针形,被糙伏毛;花萼浅杯状,长8~10mm,5裂,裂片三角形,疏被星状柔毛;花瓣5片,白色,较萼片略长。果扁球形而小,直径约8mm,分果爿11,网状,具细柔毛。种子肾形,暗黑色。花期6~9月。
生境与分布:栽培供蔬食用,河北、甘肃、江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均有栽培。
生药采集: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阴干。药材产于四川、内蒙古。
鉴别
性状:果实扁球状盘形,直径4~7mm,外被膜质宿萼,宿萼钟状,黄绿色或黄棕色;果实有分果瓣10~12枚,黄白色或黄棕色,具环向细脉纹。种子肾形,直径1.5~2mm,表面棕黄色或黑褐色,较薄的一边中央凹下。质坚硬。气微,味涩。以颗粒饱满、老熟者为佳。
显微 本品宿萼表面观:下表皮星状毛由2~8个(多由4~8个)细胞组成,单个细胞长50~1140μm,直径约75μm,壁稍厚;腺毛头部椭圆形,5~7个细胞,直径25~38μm。上表皮单细胞非腺毛细长,弯曲或平直,长约至1190μm,壁薄或稍厚。上下表皮气孔均为不等式。叶肉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直径6~25μm,棱角较尖。本品果皮横切面:外果皮为一层长方形表皮细胞,壁稍厚,外被角质层,中果皮由2~3层类圆形薄壁细胞和一层含草酸钙棱晶的细胞组成,薄壁组织中有大型粘液细胞散在。含晶细胞类圆形,壁厚且木化。中果皮与内果皮间有10余束纤维束,呈环状排列。内果皮为一列径向延长的石细胞,呈栅栏状,侧壁及内壁甚厚,木化。
加工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尚有炒制、盐制等炮制方法。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含中性多糖MVS-Ⅰ和2个酸性多糖MVS--ⅢA和ⅣA。
参考文献
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 1991;6(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