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干姜
名称出处:《别录》
概况异名:白姜、均姜、干生姜(《纲目》)。
基源:为姜科姜属植物姜的干燥根茎。
原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
余项参见“生姜”条。
生药采集:冬季茎叶枯萎时挖取根茎,去净茎叶、须根、泥沙,晒干或微火烘干。药材主产于四川、山东、湖北、江苏、广东,陕西亦产。以四川、贵州的产量大,品质较好。
鉴别
性状:根茎呈不规则的块状,略扁,具指状分枝,长3~7cm,厚1~2cm,表面灰棕色或浅黄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白色,显粉性和颗粒性,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散在,可见黄色油点。气香特异,味辛、辣。以质坚实、断面色黄白、粉性足、气味浓者为佳。
显微 根茎(直径1.5cm)横切面:木栓层为多列扁平木栓细胞。皮层中散列多数叶迹维管束;油细胞随处可见;内皮层明显,可见凯氏带。中柱占根茎的大部分,散列多数外韧型维管束,近中柱鞘处维管束形小,排列较紧密,木质部内侧或周围有非木化的纤维束,并散有油细胞。本品薄壁组织含淀粉粒。(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图181) 粉末淡黄棕色,有特异香气,味辛、辣。 ①淀粉粒众多呈卵圆形、椭圆形、三角状卵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5~40μm,脐点点状,位于较小端,也有裂缝状者,层纹有的明显。 ②油细胞及树脂细胞散于薄壁组织中,内含淡黄色油滴或暗红棕色物质。 ③纤维成束或散离,先端钝尖,少数分叉,有的一边呈波状或锯齿,直径15~40μm, 壁 稍厚,非木化,具斜细纹孔,常可见菲薄的横隔。 ④梯纹、螺纹及网纹导管多见,少数为环纹导管,直径15~70μm。导管或纤维旁有时可见内含暗红棕色物的管状细胞,直径12~20μm。
理化:①干姜与生姜的薄层色谱 取样品适量,磨碎,加甲醇适量,振摇后,静置1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约1ml.点于硅胶G板上,以石油醚-乙酸乙酯(17.3)为展开剂,以芳樟醇,1、8-桉油素为对照,展距10cm,用1%香草醛硫酸染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1821)。 ②干姜与生姜的薄层色谱 1)挥发油类成分的薄层色谱 取样品适量,用水蒸汽蒸馏提取挥发油,点于硅胶G板上,以正已烷乙酸乙酯(17.3)为展开剂,以芳樟醇,1、8-桉油素为对照,展距10cm,用1%香草醛硫酸液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182-1)。 ②干姜与生姜的薄层色谱 1)挥发油类成分的薄层色谱 取样品适量,用水蒸汽蒸馏提取挥发油,点于硅胶G板上,以正已烷-乙酸乙酯(17 3)为展开剂,姜炭、炮姜、干姜,展开后,用香草醛浓硫酸试剂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182-2A)。 2)糖类成分的薄层色谱 取样品粉末适量,以水蒸气蒸馏提取蒸馏液,点于硅胶G板上以氯仿-甲醇(9∶1)为展开剂,展开后,用茴香醛硫酸试剂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182-2B)。 ③生姜的薄层色谱 取样品适量,用水蒸汽蒸馏提取挥发油,点于硅胶G板上,以正己烷-苯-乙酸乙酯(70∶15∶15)为展开剂,展开后,用茴香醛-浓硫酸-磷钼酸(1.1∶1)喷雾于110℃加热5分钟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182-3)。
加工炮制:常用炮制品有干姜片、炮姜和姜炭。 ①干姜片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略泡,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干燥。 ②炮姜 取净砂子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热后加入干姜片或块,不断翻动,炒至鼓起,表面显棕褐色,取出,筛去砂子,放凉。 ③姜炭 取干姜块,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时,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凉透。此外,尚有土制、麸制、蜜制、盐制等炮制方法。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化学性质干根茎含挥发油2%~3.5%,油中主成分为姜萜酮(Zingiberone),其次为β-没药烯(β-Bisabolene),α-姜黄烯(α-Curcumene),β-倍半水芹烯(β-Sesquiphellandrene),姜醇(Zingiberol),d-莰烯(d-Camphene),桉油精(Eucalyptole),枸橼醛(Citral),龙脑(Borneol)等[1,2]。
根茎还含有辛辣的姜辣醇(Gingerols)类成分:[3,4]
注:方括号内·的数字表示分解后产生醛的碳原子数。
参考文献
[1] CA 1964;61:6047c 。
[2] CA 1972;76:139120b 。
[3] 药学杂志(日) 1973;93:318 。
[4] CA 1969;71:60920a,1971;75:25220h 。
[5] 药学杂志(日) 1965;85: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