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竻苋菜
名称出处:《岭南采药录》
概况异名:野苋菜、土苋菜(福建)、勒苋菜(广东)、野勒苋(广西)。
基源:为苋科苋属植物刺苋的根或全草。苋属全世界约40种;中国产13种,药用约7种。
原植物:刺苋Amaranthus spinosus L.
形态:一年生草本,高0.3~1m。茎多分枝,有纵条纹,几无毛。叶互生,菱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12cm,宽1~5.5cm,顶端圆钝,具微凸头,全缘;叶柄长1~8cm,无毛,基部两侧各有1刺,刺长5~10mm。花单性或杂性;圆锥花序腋生和顶生;一部分苞片变成尖针,一部分呈狭披针形;花被片5,绿色;雄花的雄蕊5;雌花柱头3。胞果长圆形,盖裂。种子近球形,直径约1mm。花果期7~11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605页.图1210)
生境与分布:生于旷地与园圃;分布于陕西、华东、中南、西南等地。
生药采集:夏、秋采集。
化学性质根含α-菠莱甾醇、黄酮甙、氨基酸、有机酸、α-菠莱甾醇-β-D-葡萄糖-(1→2)-β-D-葡萄糖及β-D-葡萄糖-(1→4)-β-D-葡萄糖甙。茎叶含α-菠莱甾醇、三十一烷,叶还含微量氢氰酸。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