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黄荆子
名称出处:《图经本草》
概况异名:布荆子(《本草求原》),黄荆子(《浙江中药手册》)。
基源:为马鞭草科牡荆属植物黄荆的种子。
原植物:黄荆Vitex negundo L.又名埔姜(《台湾树木志》)。
历史:《图经本草》始载黄荆一名,为牡荆条下之俗名。当时牡荆与黄荆两种植物尚不区分,故截入同一种之下。
形态: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植株高达5m。枝、叶有香气,小枝四棱形,密生灰白色绒毛。掌状复叶,对生,小叶5,稀为3,顶端渐尖,基部楔形,通常全缘或每边有少数锯齿,下面密生灰白色细绒毛。聚伞花序排成圆锥花序式,顶生,长10~27cm,花序梗密生灰白色绒毛;花萼钟状,顶端5齿裂,外面被灰白色绒毛,花冠淡紫色,外面有柔毛,顶端5裂,二唇形;雄蕊伸出花冠管外;子房近无毛。核果近球形,黑色,径约2mm,有宿存萼。花期4~6月,果期7~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595页.图5143)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坡路旁或灌丛中。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北达秦岭、淮河。
生药采集: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用手搓下果实,晒干,扬净。药材产于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四川、广西等地。
鉴别
性状:果实球形,上端略大而平圆,有花柱脱落的凹痕,下端稍长,长约3mm,直径2mm;宿萼灰褐色,密被灰白色或棕黄色细绒毛,包被整个果实的2/3或更多,萼筒顶端5齿裂,外面有5~10条明显的脉纹;果实表面棕褐色,坚硬不易破碎。断面果皮较厚,棕黄色,4室,每室有黄白色种子1枚或不育。气香,味苦涩。
显微 果实横切面:外果皮为1列类圆形细胞,内含淡棕色颗粒物,外被角质层,有腺毛及非腺毛。其下为1例薄壁细胞,再下层为3~4例窄长形薄壁细胞,内含大量深棕色颗粒物。中果皮细胞长圆形,壁厚,木化,其外侧分布一圈细小维管束。内果皮为2~4列类圆形或椭圆形石细胞。果实中轴部分有2个周韧维管束。种皮外表皮为1列扁小薄壁细胞,其内为2~5列网纹细胞。(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591页.图375)
理化:取样品粉末1g,用石油醚提取,提取液浓缩至0.5ml,点于硅胶板上,以牡荆内酯为对照,以石油醚-乙酸乙酯(3∶2)为展开剂,展距10cm,取出,喷2%香草醛硫酸液,牡荆内酯显红色,很快变为蓝色,最终成为稳定的浅红色。(图见同上.592页.图376)
贮藏:置干燥处。
化学性质种子含5,7,3′-三羟基黄酮(5,7,3′-Trihydroxy-flavone)、6,8,4′-三甲氧基黄酮(6,8,4′-Trimethoxyflavone)[1、2]。
油含5β-氢-8,11,13-松香三烯-6α-醇(5β-Hydro-8,11,13-abietatrien6α-o1)、羊毛甾烷-8,25-二烯-3β-醇(Lanostan-8,25-dien-3 β-o1)、蒿亭(Arteme-tin)[3]。
参考文献
[1] CA 1989;106:78908d(Planta Med Phytother 1986;20(2):188)。
[2] CA 1990;112:132578k(J Ethnopharmacol 1898;27(3):327)。
[3] CA 1991;115:179351h(Indian J Chem Sect.B 1991;30B(8):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