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杜鹃花
名称出处:《纲目》
概况异名:山踯躅、山石榴(《纲目》),艳山红(《分类草药性》),山归来(《贵州民间方药集》),红花杜鹃(《中草药学》)。
基源:为杜鹃花科杜鹃花属植物杜鹃花的花或果实。
原植物:杜鹃花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R.indicum Sweet;R.indicum Sweet var.ignescens Sweet;R.indicum Sweetvar.simsii Maxim.),又名映山红(《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历史:李时珍在《纲目》羊踯躅条附录中载:“山踯躅处处山谷有之,高者四、五尺,低者一二尺,春生苗叶,浅绿色,枝少而花繁,一枝数萼,二月始开花如羊踯躅,而蒂如石榴花,有红者紫者,五出者,千叶者,小儿食其花,味酸无毒,一名红踯躅,一名山石榴、一名映山红,一名杜鹃花。”所述即为本种无疑。
形态:半常绿灌木,高3~5m。小枝密生棕褐色刚毛。叶互生,叶柄长3~5mm,密被糙伏毛;叶片纸质,卵状椭圆形至披针形,长2~6cm,宽1~3cm,基部楔形,叶缘及两面均有褐色粗毛。花2~6簇生枝顶;花萼5裂,裂片近卵形,长2~4mm,有粗毛。花冠漏斗形,玫瑰红色,长2.5~3.5cm,5裂,上部1裂片及两侧2裂片有深红色斑点;雄蕊7~10,与花冠等长,花药紫色;花柱基部及子房有伏生长毛。蒴果卵圆形,长5~8mm,有褐色毛。花期4~5月,果期9~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147页.图4247)
生境与分布:常生于林缘、山坡灌丛和草丛中。分布于中国华东、中南和西南的大部分地区。
生药采集:4~5月花盛开时采收,晒干。
化学性质花中含花色甙类成分矢车菊素3-葡萄糖甙(Cyanidin3-glucoside)、矢车菊素3,5-双葡萄糖甙、锦葵甙元3,5-双葡萄糖甙和黄酮甙类化合物杜鹃黄素3-鼠李糖葡萄糖甙(Azaleatin3-rhamnosylglucoside)、杨梅黄素5-甲醚(Myricetin5-methyl ether),它们均构成花的色素[1]。
附 从杜鹃花杂交品种的花中分离出多种黄酮甙成分山柰素5-甲醚3-半乳糖甙(Kaempferol5-methyl ether3-galactoside)、槲皮素3-半乳糖甙(Quercetin3-galactoside)、槲皮素3-鼠李糖甙(Quercetin3-rhamnoside)、杜鹃黄素3-半乳糖甙、杜鹃黄素3-鼠李糖甙、杨梅黄素5-甲醚3-鼠李糖甙、杨梅黄素5-甲醚3-半乳糖甙、棉黄素3-半乳糖甙(Gossypetin3-galactoside)以及咖啡酸半乳糖酯(Caffesylgalactose)等[2]。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1036。
[2] Phytochemistry 1970;9: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