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仙人杖
名称出处:《本草拾遗》
概况异名:退秧竹(《岭南采药录》),瘪竹(《药材资料汇编》)。
基源:为禾本科刚竹属植物的幼竹茎秆。刚竹属全世界有50余种;除少数种外,中国均产。
原植物:正品为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 Munro var.henonis(Mitf)Stapf(Phyllostachys henryi Rendle)。另有数种也较广泛同等入药:人面竹Phyllostachys aurea Carr.ex A.et C.Riviere。刚竹Phyllostachys viridis(Young)McClure。桂竹Phyllostachys makinoi Hayata。苦竹Pleioblastusamarus(Keng)Keng f.(Arundinaria amara Keng)
历史:本品始载于唐《本草拾遗》,曰:“此是笋欲成竹时立死者。色黑如漆,五六月收之。苦竹,桂竹多生此。”《岭南采药录》曰:“治肌肤水肿。”实际上在刚竹属中的多数竹种均有在成竹时有立死呈黑色的现象,可见古代的仙人杖,是指刚竹属多种竹而言。
苦竹与淡竹的主要区别为竹秆每节非两分枝而有3至数分枝。笋期5~7月。(图见《中国主要植物图说·禾木科》.56页.图25)生于向阳山坡或山谷平原。分布于长江流域。
余项参见“竹茹”条。
化学性质含有1,4-苯甲酸-2-羟甲酯、香草醛、4-羟基苯乙酮、对苯二酸、4-羟基苯甲酸、无羁萜(软木三萜酮Friedelin)等。
参考文献
CA 1989;110:141363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