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秃鹫
名称出处:《青藏高原药物图谱》
概况基源:为鹰科秃鹫属动物秃鹫及胡兀鹫属动物胡秃鹫的肉。秃鹫属全世界约4种,中国约2种,胡兀鹫属中国有1种。
原动物:秃鹫Aegypius monachus(Linnaeus),又名狗头鹫、座山雕(《中国药用动物志》)。胡兀鹫Gypaetus barbatus(Linnaeus),又名大胡子雕,髭兀鹰。
形态:①秃鹫:体形大,通体大都乌褐色。头被以污褐色绒羽;颈的裸出部分呈铅蓝色,皱领浅褐接近白色。背,肩,腰,尾上覆羽均暗褐;翼上覆羽以及次级和三级飞羽亦均暗褐色,初级飞羽黑褐色;尾羽暗褐色,羽轴黑褐;下体暗褐色;胸前密被以毛状绒羽,两侧各有明显的一束蓬松的毛状长羽。胸,腹各羽微具较淡色纵纹;肛周和尾下覆羽揭白色;覆腿羽黑褐色。嘴黑褐,蜡膜铅蓝色;脚和趾朱红色,爪黑色。 ②胡兀鹫:体型大。嘴形高大而侧扁,先端特曲;额及头顶覆以淡黄白色绒状羽,眼先及蜡膜上生有长而呈黑色的刚毛,曲向嘴端,在颏与嘴接近处生有同样的刚毛。后头及耳羽呈淡乳黄色,多少杂有黑色羽;后颈,颈侧,颏的大部分,喉,胸,胫及跗蹠的羽毛,以及尾下覆羽均为淡乳白色;前额及上胸略带黄褐色,并有黑色纵纹,特别在上胸形成宽而不完全的胸带。背、肩、腰及尾上覆羽呈银灰色,基部白,具黑色羽缘,轴斑白色。飞羽黑色,而稍杂银灰色。羽轴似象牙白色。覆羽与背同色,白色轴斑在羽端较宽,呈三角形斑。尾羽银灰色,带有黑色,羽轴亦似象牙白色;尾为较深的凸尾状。嘴褐黑色;趾苍灰或铅灰色,爪呈黑色。栖息于海拔2000~4000m的高原和山麓。常捕食鸟类及有蹄类等。终年留居于新疆西部,甘肃西部和西北部,青海及西藏。偶见于中国东北,内蒙,河北,山西,湖北,四川,云南等地。
生境与分布:栖息于海拔2000~4500m山区。营巢于乔木树上。终年留居于甘肃北部,青海,新疆南部。偶见于中国东北、西藏、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山西、河北、台湾、广东、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生药采集:四季均可猎捕,捕后剖腹除去内脏和羽毛,取肉鲜用或晾干。
化学性质胡兀鹫含蛋白质、肽类、氨基酸、脂类等。
参考文献
中国药用动物志.第2册.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