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搜山黄
名称出处:《贵州民间药物》
概况异名:标杆花(《全国中草药汇编》),荸荠莲(东北、云南)。
基源:为鸢尾科唐菖蒲属植物唐菖蒲的干燥球茎。唐菖蒲属全世界约250种;中国常见栽培的有1种,药用。
原植物:唐菖蒲Gladiolus gandavensis Van Houtte
形态:多年生草本。球茎扁圆球形,直径2.5~4.5cm,外包有棕色或黄棕色的膜质包被。叶基生或在花茎基部互生,剑形,长40~60cm,宽2~4cm,基部鞘状,顶端渐尖,嵌迭状排成2列,灰绿色,有数条纵脉及1条明显而突出的中脉。花茎直立,高50~80cm,不分枝,花茎下部有数枚互生的叶;顶生穗状花序,长25~35cm,每朵花有苞片2,膜质,黄绿色,卵形或宽披针形,长4~5cm,宽1.8~3cm,中脉明显;无花梗;花在苞内单生,两侧对称,有红、黄、白或粉红等色,直径6~8cm;花被管长约2.5cm,基部弯曲,花被裂片6,2轮排列,内、外轮的花被裂片卵圆形,上面3片略大,最上面的1片内花被裂片特别宽大,弯曲成盔形;雄蕊3,贴生于盔状的内花被裂片内,花药条形,红紫色或深紫色,花丝白色,着生在花被管上,花柱顶端3裂,柱头略扁宽而膨大,具短柔毛。蒴果椭圆形,成熟时室背开裂,种子扁而有翅。花期7~9月,果期8~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5册.580页.图7989)
生境与分布:原产非洲南部,中国各地庭园有栽培;贵州及云南一些地方常逸为半野生。
生药采集:秋后采收球茎。
化学性质本品含丰富的维生素C,浅色品种较深色品种含量高[1]。另含有L丝氨酸[2]。
参考文献
[1]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341。
[2]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