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石松子
名称出处:《现代实用中药》
概况基源:为石松科石松属植物石松的孢子。
原植物:石松Lycopodium japoniicum Thunb.(Lycopodium clavatum var.niponicum Nakai;Lycopodium clavatum auct.L.),又名宽筋草、蜈蚣藤(浙江),筋骨草(陕西),狮子草(广西)。
余项参见“伸筋草”条。
生药采集:7~9月间当孢子囊尚未完全成熟或未裂开时,剪下孢于囊穗,在防水布上晒干,击震,使孢子脱落,过筛。
鉴别:孢子微细而疏松,呈粉末状,淡黄色,质轻,无吸湿性,于器皿中稍振摇易滑动,无气味。比重1.062,入水时浮于水面,煮沸则下沉;能浮在氯仿表面,在松节油及纯乙醇中则下沉,吹入火焰中燃烧,有闪光并炸响。在显微镜下观察,孢子为三棱形的锥体,表面有细小六角形的蜂窝状网膜。
贮藏:置干燥处,防潮,防蛀。
化学性质含脂肪油40%~50%,油中脂肪酸主要为油酸50%~60%、石松子酸(Lycopodic acid)30%~50%、亚油酸、16-碳烯酸、肉豆蔻酸、硬脂酸等、二氢咖啡酸(Dihydrocaffeic acid)约3.1%,以及蛋白质[1,2]。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604。
[2] 长白山植物药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