瘀血的成因及证候是什么?

医药知识2023-02-09 16:01:56百科知识库

瘀血的成因及证候是什么?

凡血液运行不畅,或体内离经之血未能消散,都称为瘀血。瘀血是病理产物之一,又成为一种致病因素。

  其成因可概括为五点:

  (1)气滞则血行不畅。

  (2)气虚则血运无力。

  (3)阳虚血寒而凝滞。

  (4)外伤脉络,血不归经。

  (5)寒、热、痰、湿等邪气阻络,血液或凝涩或壅塞而形成瘀血。

  由于瘀阻的部位不同,其证候也错综复杂,但是共同的特点可概括为四点:

  (1)疼痛———一般多刺痛、拒按、固定不移、病程较长。

  (2)肿块———肿胀固定不移,在体表色青紫或青黄,在体内为癥积,较硬或有压痛。

  (3)出血———瘀阻经脉,血不归经,出血紫暗有块。

  (4)紫绀与失荣———舌质暗红或青或紫或蓝,或有瘀斑、瘀点等内出血,唇面指甲青紫。脉细涩或结代,面色黧黑而肌肤甲错,毛发不荣。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瘀血的概念应包括三重含义:

  (1)瘀———含义最广,除包括“血瘀”、“瘀血”外,还指有形性肿块、增生、组织变性等。

  (2)血瘀———除包括“瘀血”外,还包括心、血管、血液等功能异常造成的血流缓慢、血循环障碍等各种病变。

  (3)瘀血———含义最狭,系指瘀斑、瘀块、皮下紫癜、血肿等有形有色的出血性病理改变。

  可见,不能把中医所讲的瘀血仅仅看作是血流瘀滞或内出血,临床辨证上用的是广义的“瘀”。

  当前关于活血化瘀治则的研究,对阐明中医“血瘀”病理过程有一定帮助。现代医学从微循环、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及免疫学等方面探讨了活血化瘀的作用机制,了解了部分病理过程。其病理机制是在一定的内外因作用下,由于神经体液调节功能障碍,造成心脏、血管、血液发生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的改变,从而使血流缓慢或停滞,或离开血管产生瘀积,血液由动态变为静态。病理生理上则表现为血液循环障碍和受累组织的损害,细胞的炎症、水肿、糜烂、坏死、硬化、增生等继发性改变。所以,“血瘀”的病理应包括血液停积、血流不畅等血循环障碍的发生、发展及其继发变化的全部病理过程。

本文标签: 中医中药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归命丹
2023-02-09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