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gouduanluoxuantibing
[外文]:leptospirosis
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表现发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腓肠肌疼痛、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重者有黄疸、出血、休克、出血性肺炎、脑膜脑炎、肝肾功能衰竭等表现,甚至死亡。从血、尿中分离出病原体即可确诊。早期应用抗生素治疗,死亡率极低。本病遍及世界各地,以热带、亚热带地区流行较重。中国已有25个省、自治区发现病人或带菌动物,以广东、四川较严重。发病以夏秋季为多,高峰在8、9月。流行型可分为稻田型、雨水型、洪水型和散发型。稻田型发病与农业生产季节有明显关系,呈散发流行,鼠类是主要传染源;雨水型发生于多次降雨或连绵阴雨之后,也是散发,雨后 1周为流行高峰,猪是主要传染源,牛、鼠次之;洪水型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主要流行形式,发生于洪水后,多为爆发流行,发病率高,猪是主要传染源,鼠、牛次之;散发型无明显流行学史,发病分散,易误诊、漏诊。中国已从50多种动物体上检查到钩体。由于病人肾脏中的钩体不受血液中特异性抗体的影响,病人及恢复期患者,甚至病后1年多的康复者尿内仍可排出钩体,因此他们也是传染源。人多通过接触疫水、病畜排泄物而受染;也可因误食被污染的食物或误饮污染的水,经消化道受染;孕妇体内的病原体还可通过胎盘使胎儿感染。人群普遍对本病易感,患者以青壮年为主。钩体各型间交叉免疫性不高,病后仅对感染的型别有特异免疫性,因此可发生再感染。
病原学
本病病原首先由日本学者稻田龍吉于1912年分离到,称为黄疸出血型螺旋体。于1917年由野口英世改名为黄疸出血型钩端螺旋体。属于螺旋体目,密螺旋体科,钩端螺旋体属。1965年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将该属分为两个种:
(1)问号钩端螺旋体,即致病性钩端螺旋体。
(2)双曲钩端螺旋体,包括所有腐生性钩体。两者无绝对分界,后者的一些血清型也是致病性的,致病性钩体由于抗原性不同,现分成20个血清群和167个型。中国已报告有13个群和56个型。1965年中国学者发现了钩体型间拮抗现象,因此目前钩体培养方法仅适用于单型感染的情况。钩体菌体细长,有10多个盘绕紧密规则的螺旋,两端或一端弯曲成钩状(见图),运动活跃。革兰氏染色阳性,但一般用镀银法染色检测。钩体培养时需氧,以25~30℃、pH7.0~7.5最为适宜,但生长较慢。可通过动物接种分离到钩体。钩体对热、酸、干燥及一般消毒剂均敏感,对低温抵抗力较强。
临床表现
由于人体免疫功能各异,不同型的病原体可引起相同症状,而相同的病原体也可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钩体经皮肤破损处或粘膜进入人体,在局部繁殖,并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流或直接进入血液。本病的潜伏期约2~28天(一般为10天)。急骤发病。
第一期──钩体败血症期一般不超过10天。钩体及其死亡后释放的代谢产物均具有致病性。病变累及全身毛细血管及肺、肝、肾、心和神经系统,严重者可引起休克、微循环障碍、肺弥漫性出血、黄疸、心肾功能不全、脑膜炎等。主要表现畏寒、发热(达39℃左右,以持续发热多见)、脉搏平行上升,明显的全身酸痛,衰弱无力,眼结膜充血,局部淋巴结肿大、压痛。骨骼肌,尤其是腓肠肌发生肌原纤维变性坏死、间质出血及炎性细胞浸润而有疼痛,压痛是早期重要表现。由于各脏器组织病变程度不同,本期可分为数型,但相互有重叠或转化。
(1)流感伤寒型,实际是早期毒血症的继续。体温一般在38℃以下,症状与感冒相似。重者有出血、休克等表现。
(2)肺大出血型,是人体对毒力强、数量多的钩体感染的强烈反应,也可能与机体对钩体的超敏反应(即已被致敏的机体对抗原的反应性增高的一种反应)有关。肺组织呈弥漫出血性病变。患者有毒血症症状,又出现心慌、呼吸增快,随之咯血、面色苍白,双肺有干湿性啰音。重者口鼻溢出血性泡沫液,部分患者发生窒息、呼吸衰竭而死亡。
(3)脑膜脑炎型,发病数日后即有脑膜刺激症、头痛、呕吐、神志不清,重者有抽搐、昏迷、呼吸衰竭、瘫痪等脑炎症状。
(4)黄疸出血型,以黄疸为主,伴有出血症状。是肝细胞损害、毛细胆管阻塞和溶血等因素所致。重者发生肝昏迷、肝肾功能衰竭等,病死率高。
(5)肾功能衰竭型,急性期患者的尿普遍有异常改变,当患者尿少、氮质血症明显、无黄疸而休克时,可定为本型。多数病例经多尿期后恢复,重者发生尿毒症、酸中毒、昏迷而死亡。目前黄疸出血型、肺大出血型已少见,以流感伤寒型、脑膜脑炎型为多。自起病后1周左右,人体开始出现特异性抗体,效价渐升高,钩体血症随之消失。
第二期──免疫期患者体温正常,原有症状逐渐消失。可能由于超敏反应,部分患者出现后发症,常见的有:
(1)后发热,多见于败血症期发热消退后1~5天,体温38℃左右,持续1~2天。
(2)眼后发症,多见于北方,可能与波莫纳型感染有关。以葡萄膜炎为多见。
(3)神经系统后发症,一般见于败血症期热退后半个月至5个月,但仅 1/4患者以前有败血症期症状。有时本症为钩体病的唯一表现。可能由钩体本身所致,病变以闭塞性脑动脉炎为主,以波莫纳型感染为多。
(4)胫前热,与免疫反应有关。小腿胫前皮肤有结节红斑,伴发热。
整个病程中可继发肺炎、多发性脓肿及流产等。也有以病变的不同部位及突出的功能变化为主要依据分型的(分为黄疸出血型、肾型或肾功能衰竭型、脑膜脑炎型、流感伤寒型、肺出血型或心肺型、胃肠型、眼病型、晚期脑病型、亚临床型)。
诊断
夏秋季节有疫水接触史及典型临床表现者,可初步作出诊断,再经病原体分离及血清免疫学检查即可确诊。采集2~3份血标本(每次相隔2~3周)测抗体效价,效价增加4倍以上者具有诊断价值。
治疗
一般用青霉素等抗生素作病原治疗,但要注意可能发生雅里施-赫克斯海默二氏反应(简称赫氏反应)。此反应是以奥地利皮肤科医师A.雅里施及德国皮肤科医师K.赫克斯海默命名的治疗加重反应或病原大量突死反应。发生于应用大剂量有效抗生素治疗某些感染时,由于病原体突然大量死亡,释放内毒素进入血液,使全身症状加重,甚至发生休克。可见于应用青霉素治疗梅毒、钩体病,氯霉素治疗伤寒,四环素族治疗急性布氏杆菌病等时。本病患者的此种反应多发生于应用首剂青霉素G后0.5~4小时,一般在2小时以内。此时大量钩体被杀灭,释出“毒素”,病人突然寒战、高热、头痛,心率及呼吸增快,血压下降,甚至休克,一般经0.5~1小时消退。可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抗休克等措施,以度过反应。中国新合成的口服药4(5)-咪唑甲酸乙酸乙脂及盐酸甲唑醇对本病也有较满意的效果。对重症及后发症患者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预防
本病为人与动物共患的疾病,带菌动物多,人类极易感染,故应积极灭鼠,管好病畜,及时隔离和治疗病人,加强对疫水的管理和消毒,做好个人防护和预防接种等。
- 参考书目
- 钟惠澜主编:《热带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1986。
参考文章
- 当前时节谨防猪钩端螺旋体病猪
-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治疗猪
- 猪钩端螺旋体病和链球菌病的防治猪
- 细菌性传染病-猪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猪
- 繁殖母猪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治猪
- 如何治疗猪钩端螺旋体病?猪
- 钩端螺旋体病引起的母猪繁殖障碍猪
- 猪传染病-猪钩端螺旋体病猪
- 猪的细菌性疾病-猪钩端螺旋体病猪
-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与防制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