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漆姑草
名称出处:《本草拾遗》
概况异名:漆姑(陶弘景),珍珠草(《滇南本草》),瓜棰草、牛毛毡(《植物名实图考》),地松、鼻草(《贵州民间方药集》),大龙叶(《贵州草药》),羊儿草(南川《常用中草药手册》)。
基源:为石竹科漆姑草属植物漆姑草的全草。
原植物:漆姑草Sagina japonica(Swantz)Ohwi,又名蛇牙草(江苏、湖北),虎牙草(湖北),小叶米粞草、地兰(浙江),猪毛菜(江苏)。
历史:《本草拾遗》载:“按漆姑草如鼠迹大,生阶墀间,阴处,气辛烈。”……苏颂云:“此蜀羊泉,羊泉是大草,非细者,乃同名耳。”《纲目》于蜀羊泉译名中列有漆姑草,谓:“能治漆疮,故名漆姑。”《植物名实图考》载瓜槌草,谓:“生阴湿地及花盆中,高三四寸,细如乱丝,……稍端叶际,结小实如诛,上擎纍。”所指及附图均为本种。
形态:一年或二年生小草本,通常紧贴地面。茎多数簇生,高,5~10cm,枝下部平卧,上部直立,上部疏生短柔毛,其余部分无毛。叶线形,长5~10cm,宽约至1.2mm,基部有薄膜,连成短鞘状。花小,单生于叶腋及枝端;花梗长1~2cm,疏生短柔毛;萼片5,卵形,疏生短柔毛;花瓣5,白色,卵形,比萼片稍短,全缘;雄蕊5;花柱5。蒴果广卵形,略长于宿萼,5瓣裂。种子多数,微小,圆肾形,褐色,密生小瘤状突起。花期4~5月,果期5~6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635页.图1269)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野、田间、路旁、水塘边和阴湿山地。分布于长江流域各省及黄河流域和东北南部。
生药采集:4~5月间采集全草,除去泥杂,晒干或鲜用。
化学性质全草含6,8-二-C-葡萄糖基芹黄素、6-C-阿拉伯糖-8-C-葡萄糖基芹黄素、8-C-葡萄糖基芹黄素等黄酮类化合物。
参考文献
中草药1983;14(7):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