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weimoxing changyan
[外文]:pseudomembranous enterocolitis
一种以水样腹泻为牲征的急性消化道疾病,病变部位主要在结肠,少数波及小肠。主要发生于使用抗生素(如氯霉素、氨苄青霉素、林可霉素、头孢菌素等)治疗的患者中,发病率可高达10%。临床表现轻重不一,重者可有脱水和血压下降。只要及时治疗,多数患者在一周内病情好转。因本病病变多限于结肠,受累的肠粘膜上覆盖有灰白或黄色的斑片状伪膜,故又称为伪膜性结肠炎或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由于在大部分患者的粪便中可检出难辨梭状芽孢杆菌 (Clostridium difficile) 及其毒素,故又名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结肠炎。以往根据发病的可能相关因素,本病分别称为葡萄球菌伪膜性肠炎、手术后结肠炎、林可霉素结肠炎、白喉样肠炎等。
病因肠内菌群紊乱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正常人肠道内,尤其在结肠内,有许多细菌,细菌约占干燥粪便体积的30%。正常情况下肠内菌群相对稳定而不致病,这称为正常菌群。肠内正常菌群粘着在肠壁上皮细胞表面,可阻止外来病原菌的侵入,同时能产生易变的短链脂肪酸,有助于抑制肠内病原菌的复制,形成对感染的拮抗作用。因此所谓正常菌群实际上是条件性和限制性的致病菌,习惯上称为条件致病菌。肠内菌群一旦发生紊乱,某些菌群便可具有致病性。在无抗生素的年代,本病多并发于肠梗阻、衰竭性疾病或腹部手术后的患者,据认为其原因是肠粘膜损伤和肠道充血,肠内正常菌群得以异常增殖,产生毒素而致病。随着抗生素的应用,本病发病率有所增高。在20世纪50年代和1960年代,从使用四环素、氯霉素并发腹泻的患者粪便中,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病理上发现在小肠和结肠粘膜上有伪膜样病变,因此有人认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可能为致病菌。与肠道病变有关的种类主要为产肠毒素型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为肠内正常菌群。此菌分布于健康人的鼻、咽、肠道内,带菌率约为20~30%。目前,此菌与伪膜性肠炎的关系尚有争议。自70年代以来,较多的研究工作证实,肠道内能产毒素的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简称难辨梭菌)是伪膜性结肠炎的主要致病菌。难辨梭菌因培养困难而得名。此菌亦为肠内正常菌群,含菌数为每克粪便102~106。难辨梭菌为产芽孢的专性厌氧杆菌,革兰氏染色阳性。其致病性在于它所产生的毒素。毒素能被污泥索氏梭菌 (C.sordellii)抗毒素所中和。 抗生素治疗使肠内正常菌群发生紊乱,虽然难辨梭菌本身也被大量消灭,但残存者在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大为减少的状态下容易大量增殖,具有产毒力的菌株将产生毒素而致病。难辨梭菌能分泌细胞毒素和肠毒素,具有强烈的致病性。究竟是一种还是两种毒素的作用引起腹泻和伪膜形成,则尚不清楚。
临床表现若抗生素治疗中并发腹泻,应警惕本病发病的可能。起病常突然,多数出现于抗生素治疗的第4~9天,甚至停药2~4周后仍可发生。肠道内产生肠毒素的致病菌异常增殖,导致肠道病变和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腹泻,多为水样腹泻。重者每天水泻20次以上。偶为海苔状墨绿色便或带血丝的稀便。腹部疼痛一般为钝痛,也可为痉挛样剧痛,于腹泻前或与腹泻同时发生。体温在38~39℃之间,但亦可高达40℃。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5000~25000/mm3(正常值4000~10000/mm3),偶高于 40000/mm3。发病后若仍继续用药,则腹泻延续至6~8周,导致水、电解质和蛋白质从肠道内大量丧失,血压下降。严重者危及生命。
诊断主要依据用药史、临床表现及在粪便中检测出病原菌或毒素,必要时进行结肠内窥镜检查。
治疗与预防治疗包括:
(1)及时停用相关抗生素。
(2)肠道休息。
(3)支持疗法,根据需要补充水、电解质和蛋白质。
(4)可使用抗厌氧菌药物如甲硝唑或万古霉素。本病比较集中发生在医院内,尤其是老幼患者及腹部手术后的患者,现已成为一种医院内感染性疾病。一个此病患者,其粪便中难辨梭菌浓度可达105~108/g,足可引起一间病房,甚至医院环境的污染。因此,当病人确诊为本病后,为防止交叉感染,应采取肠道传染病预防措施。严格掌握抗生素的使用指征也有利于减少发病。
参考文章
- 伪膜性肠炎怎样诊断?内科
- 伪膜性肠炎如何治疗?内科
- 伪膜性肠炎腹泻有何特点?内科
- 何谓伪膜性肠炎,其病因如何?内科
- 伪膜性肠炎的病理特点如何?内科
- 痛泻要方加味治疗伪膜性肠炎38例临床研究中医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