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制松香膏

医药知识2023-02-09 07:15:38百科知识库

九制松香膏

九制松香膏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4味。

九制松香膏的基本资料

九制松香膏(《种福堂方》卷二)

别名九汁膏。

处方上好片松香3斤(用清水煮烊,拉拔过,倾去水,再换水煮,再拉拔换水,如此以10遍为度,将松香研末,用姜汁、葱汁、白凤仙汁、烧酒、闹羊花汁、商陆根汁、韭菜汁、童便,挨次将松香拌浸透,晒干,作8次制过,其第9次,将好醋少许,不可多,再拌松香,晒干,研极细末),川乌4两,草乌4两,苍术4两,上肉桂4两,白芥子4两,干姜4两,蓖麻子4两,血余8两。

制法另用桐油3斤浸药,春5、夏3、秋7、冬10日、熬枯,滤过渣,再熬;先入广胶4两,俟溶化后,将制过松香末,筛入收之;离火,入樟冰1两,待冷,入麝香2钱,搅匀收贮。

功能主治风寒湿痹。

用法用量摊贴患处。

九制松香膏相关中药材

1、蓖麻子

别名萆麻子,蓖麻仁,大麻子,红大麻子。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蓖麻的种子。秋季果实变棕色,果皮未开裂时分批采摘,晒干,除去果皮。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性状干燥种子略呈扁的广卵形,长8~18毫米,直径6~9毫米。腹面平坦,背面稍隆起,较小的一端,有似海绵状突出的种阜,并有脐点,另一端有合点,种脐与合点间的种脊明显。外种皮平滑,有光泽,显淡红棕色相间的斑纹,质坚硬而脆。内种皮白色薄膜状,包裹白色油质的内胚乳;子叶2枚菲薄,位于种子中央。气微弱,味油腻性。似粒大、饱满、赤褐色、有光泽的为佳。

功能主治消肿拔毒,泻下通滞。治痈疽肿毒,瘰疬,喉痹,疥癞癣疮,水肿腹满,大便燥结。①《唐本草》:“主水症”②《日华子本草》:“治水胀腹满,细研水服;疮痍疥癞,亦可研敷”③《本草衍义补遗》:“能出有形质之滞物,故取胎产、胞衣、剩骨、脓血者用之”④《纲目》:“主偏风不遂,失音口噤,头风耳聋,舌胀,喉痹,齁喘,脚气毒肿,丹瘤,汤火伤,针刺入肉,女人胎衣不下,子肠挺出,开通关窍经络,能止诸痛,消肿追脓拔毒”

2、白芥子

别名辣菜子。

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种子。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割取全株,晒干后,打下种子,除去杂质。

生境分布主产安徽、河南、山东、四川、河北、陕西、山西等地。以安徽、河南产量为大。

性状种子呈圆球形,直径1.1~2.5毫米,较黄芥子为大。表面类白色至淡黄色,光滑。在扩大镜下观察,可见细微的网纹及一暗色小点状的种脐。种皮脆薄易压碎,剥去后有薄膜状的胚乳粘着于种皮内表面。胚黄白色,袖质,二子叶相叠,并于中脉处折起呈马鞍状,胚根亦折转而藏于其间。气无,味先觉油样而后微酸,继感辛辣。以个大、饱满、色白、纯净者为佳。

功能主治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止痛。治痰饮咳喘,胸胁胀满疼痛,反胃呕吐,中风不语,肢体痹痛麻木,脚气,阴疽,肿毒,跌打肿痛。①《别录》:“发汗,主胸膈痰冷上气,面口黄赤。又醋研敷射工毒”②陶弘景:“御恶气暴风,毒肿流四肢疼痛”③孙思邀:“治咳嗽胸胁支满,上气多唾者,每日温酒吞下七粒”④《医学入门》:“利胸膈痰,止翻胃吐食,痰嗽上气,中风不语,面目色黄,安五脏,止夜多小便。又治扑损瘀血”⑤《纲目》:“利气豁痰,除寒暖中,散肿止痛。治喘嗽反胃,痹木脚气,筋骨腰节诸痛”⑥《现代实用中药》:“捣烂如泥,外用作皮肤刺激引赤药”⑦《药材资料汇编》:“功能暖胃,增进食欲,并可为中毒后之催吐剂”⑧《东北药植志》:“大量用可作麻醉剂”

3、闹羊花

别名黄杜鹃,三钱三,毛老虎,一杯倒,八里麻,六轴子,羊踯躅花,踯躅花,惊羊花,老虎花,石棠花,黄喇叭花,水兰花,老鸦花,豹狗花,黄蛇豹花,一杯醉,黄牯牛花,石菊花,苗杜鹃花,闷头花,山茶花,黄花花,雷公花,黄花女,黄杜鹃花。

来源为杜鹃花科植物羊踯躅的花序。4~5月间花开放时选择晴天采收。采下后立即晒干。

生境分布常见于山坡、石缝、灌木丛中。分布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河南,四川、贵州等地。主产江苏、浙江、安徽、湖南等地。

性状干燥的花序多皱缩,由6~12朵花组成,簇生在一总柄上,黄灰色至黄褐色;花冠钟状,顶端卷折,表面疏生短柔毛;雄蕊较长,花丝弯曲并露于花冠外面,有的脱落,花药卵黄色。以干燥、黄灰色、无杂质者为佳。

功能主治驱风,除湿,定痛。治风湿顽痹,伤折疼痛,皮肤顽癣。并用作手术麻醉。①本经》:“主贼风在皮肤中淫淫痛,温疟,恶毒诸痹”②《本草拾遗》:“主一切风血。煮之,亦浸酒”③《本草蒙筌》:“主风湿藏肌肉里,濈濈麻痹”④《本草新编》:“主折伤”⑤《本草求原》:“劫顽痰”⑥《科学的民间药草》:“是麻醉药,能镇痉镇痛。治气喘”

4、韭菜

别名扁菜,丰本,草钟乳,起阳草,懒人菜,长生韭,壮阳草,扁菜。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韭的叶。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功能主治温中,行气,散血,解毒。治胸痹,噎膈、反胃,吐血、衄血、尿血,痢疾,消渴,痔漏、脱肛,跌扑损伤,虫、蝎螫伤。①《别录》:“安五藏,除胃中热”②陶弘景:“以煮鲫鱼蚱,断卒下利”③《食疗本草》:“利胸膈”④《本草拾遗》:“温中,下气,补虚,调和腑脏,令人能食,益阳,止泄白脓、腹冷痛,并煮食之。叶及根生捣绞汁服,解药毒,疗狂狗咬人欲发者;亦杀诸蛇、虺、蝎、恶虫毒”⑤《日华子本草》:“止泄精尿血,暖腰膝,除心腹痼冷、胸中痹冷、痃癖气及腹痛等,食之肥白人。中风失音研汁服,心脾胃痛甚,生研服,蛇、犬咬并恶疮,捣敷”⑥《本草衍义补遗》:“研汁冷饮,可下膈中瘀血,能充肝气”⑦《丹溪心法》:“经血逆行,或血腥、或吐血、或唾血,用韭汁服之。”“跌扑损伤在上者,宜饮韭汁,或和粥吃”⑧《滇南本草》:“滑润肠胃中积,或食金、银、铜器于腹内,吃之立下”⑨《纲目》:“饮生汁,主上气喘息欲绝,解肉脯毒。煮汁饮,止消渴、盗汗,熏产妇血运,洗肠痔脱肛”⑩《贵州民间方药集》:“治年久喘吼,又可通经催乳”

5、白芥

别名胡芥,蜀芥,胡芥,辣菜,白辣菜。

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嫩茎叶。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多有栽培。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治咳嗽气急,胃、腹冷痛。①《本草拾遗》:“主冷气”②《医学入门》:“能发汗,散腹中冷气作痛”③《现代实用中药》:“镇咳,并治胃病”

6、血余

别名发髲,乱发,发灰子,头发,血余炭,人发灰,发髭。

来源为人的头发。收集人发,用碱水洗去油垢,清水漂净后晒干。商品均加工成炭,称“血余炭”。制法:将净发置煅锅内,上面覆盖一锅,两锅接合处用黄泥封固,上压重物,用文武火煅至贴在盖锅底上的白纸显焦黄色为度,挡住火门,待凉后,取出,斫成小块。

性状血余炭,呈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色乌黑而光亮,表面有多数小孔,如海绵状。质轻而脆,易碎,断面呈蜂窝状,互碰有清脆之声。用火烧之有焦发气。味苦。以色黑、发亮、质轻者为佳。

功能主治消瘀,止血。治吐血,鼻衄,齿龈出血,血痢,血淋,崩漏。①《本经》:“主五癃,关格不通,利小便水道,疗小儿痫,大人痓”②《别录》:“合鸡子黄煎之消为水,疗小儿惊热。”“主咳嗽,五淋,大小便不通,小儿惊痫。止血,鼻衄烧之吹内立已”③《药性论》:“能消瘀血”④《唐本草》:“疗转胞,小便不通,赤白利,哽噎,鼻衄,痈肿,狐尿刺,丁肿,骨疽,杂疮”⑤《日华子本草》:“止血闷血运,金疮伤风,血痢,入药烧灰,勿令绝过。煎膏长肉,消瘀血也”

7、干姜

别名白姜,均姜,白姜,干生姜。

来源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冬季茎叶枯萎时挖取,去净茎叶、须根、泥沙,晒干或微火烘干。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四川、贵州等地。

性状干燥根茎为扁平、不规则的块状,有指状分枝。长4~6厘米,厚0.4~2厘米。表面灰白色或灰黄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在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质坚实,断面颊粒性,灰白色或淡黄色,质松者则显筋脉,有细小的油点及一明显的环纹。气芳香,味辛辣。以质坚实,外皮灰黄色、内灰白色、断面粉性足、少筋脉者为佳。

功能主治温中逐寒,回阳通脉。治心腹冷痛,吐泻,肢冷脉微,寒次喘咳,风寒湿痹,阳虚吐、衄、下血。①《本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潞下痢。生者尤良”②《别录》:“治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③《药性论》:“治腰肾中疼冷,冷气,破血,去风,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去风毒冷痹,夜多小便。治嗽,主温中,霍乱不止,腹痛,消胀满冷痢,治血闭。病人虚而冷,宜加用之”④《唐本草》:“治风,下气,止血,宣诸络脉,微汗”⑤《日华子本草》:“消痰下气,治转筋吐泻,腹藏冷,反胃干呕,瘀血,扑损,止鼻洪,解冷热毒,开胃,消宿食”⑥《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通心气,助阳,去脏腑沉寒,发诸经之寒气,治感寒腹痛”⑦王好古:“主心下寒痞,目睛久亦。”“经炮则温脾燥胃”⑧《医学入门》:“炮姜,温脾胃,治里寒水泄,下痢肠澼,久疟,霍乱;心腹冷痛胀满,止鼻衄,唾血,血痢,崩漏”⑨《药品化义》:“炮姜,退虚热”⑩《长沙药解》:“燥湿温中,行郁降浊,下冲逆,平咳嗽,提脱陷,止滑泄”

8、肉桂

别名菌桂,牡桂,大桂,筒桂,辣桂,玉桂,紫桂,桂皮。

来源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皮及枝皮。一般于8~10月间,选择桂树,按一定阔度剥取树皮,加工成不同的规格,主要有下列几种:①官桂:剥取栽培5~6年的幼树干皮和粗枝皮,晒1~2天后,卷成圆筒状,阴干。②企边桂:剥取十余年生的干皮,两端削齐,夹在木制的凸凹板内,晒干。③板桂:剥取老年桂树的干皮,在离地30厘米处作环状割口,将皮剥离,夹在桂夹内晒至九成干时取出,纵横堆叠,加压,约1个月后即完全干燥。至于“桂心”,即肉桂加工过程中检下的边条,除去栓皮者。各种肉桂商品均宜贮藏于干燥阴凉处,或入锡盒内,密闭保存。

生境分布栽培于砂土及斜坡山地。分布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地。主产于广西、广东、云南等地。

性状①官桂(《本草图经》)又名:菌桂(《本经》一作箘桂),筒桂(《唐本草》),桂尔通、桂通、条桂。呈半槽状或圆筒形,长约40厘米,宽约1.5~3厘米,皮厚1~3毫米。外表面灰棕色,有细皱纹及小裂纹,皮孔椭圆形,偶有凸起横纹及灰色花斑;刮去栓皮者,表面较平滑,红棕色,通称“桂心”。内表面暗红棕色,颗粒状。质硬而脆,断面紫红色或棕红色,可见浅色石细胞群,断纹成环状。气芳香,味甜辛。②企边桂 又名;清化桂。呈长片状,左右两边向内卷曲,中央略向下凹,长40~50厘米,宽4.5~6厘米,厚3~6毫米。外表面灰棕色,内表面红棕色,用指甲刻划时则现棕色油纹。香气浓烈,其它与官桂相似。③板桂(《本草图经》)又名:桂楠。呈板片状,通常长30~40厘米,宽5~12厘米,厚约4毫米,两端切面较粗糙。以上均以皮细肉厚,断面紫红色,油性大,香气浓,味甜微辛,嚼之无渣者为佳。

功能主治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治命门火衰,肢冷脉微,亡阳虚脱,腹痛泄泻,寒疝奔豚,腰膝冷痛,经闭症瘕,阴疽,流注,及虚阳浮越,上热下寒。①《本经》:“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②《别录》:“主心痛,胁风,胁痛,温筋,通脉,止烦、出汗。”“主温中,利肝肺气,心腹寒热、冷疾,霍乱转筋,头痛,腰痛,止唾,咳嗽,鼻齆:能堕胎,坚骨节,通血脉,理疏不足;宣导百药,无所畏”③《药性论》:“主治:几种心痛,杀三虫,主破血,通利月闭,治软脚,痹、不仁,胞衣不下,除咳逆,结气、痈痹,止腹内冷气,痛不可忍,主下痢,鼻息肉。杀草木毒”④《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气,补五劳七伤,通九窍,利关节,益精,明目,暖腰膝,破痃癖癥瘕,消瘀血,治风痹骨节挛缩,续筋骨,生肌肉”⑤《珍珠囊》:“去卫中风邪,秋冬下部腹痛”⑥《医学启源》:“补下焦不足,治沉寒肩冷及表虚自汗。《主治秘要》:渗泄,止渴”⑦《用药心法》:“敌寒邪,治奔豚”⑧王好古:“补命门不足,益火消阴”⑨《纲目》:“治寒痹,风瘖,阴盛失血,泻痢,惊痢。”“治阳虚失血,内托痈疽痘疮,能引血化汗化脓,解蛇蝮毒”

备注《本经》有牡桂、菌桂,《名医别录》又另立“桂”条。《本草纲目》认为桂即牡桂,并将两者合为一条。又云:“桂即肉桂也”,可见牡桂、肉桂为同一物。至于菌桂,陶弘景称其“正圆如竹”,《图经》称:“树皮青黄,薄卷若简,亦名筒桂”。据此,菌桂当即今之官桂。

9、松香

别名松脂,松膏,松肪,松胶香,沥青,白松香,松胶,黄香,松脂香。

来源为松科植物马尾松或其同属植物树干中取得的油树脂,经蒸馏除去挥发油后的遗留物。多在夏季采收,在松树干上用刀挖成V字形或螺旋纹槽,使边材部的油树脂自伤口流出,收集后,加水蒸馏,使松节油馏出,剩下的残渣,冷却凝固后,即为松香。置阴凉干燥处,防火、防热。

生境分布产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江西、浙江、安徽等地。

性状松香为不规则半透明的块状,大小不等。表面黄色,常有一层黄白色的霜粉。常温时质坚而脆,易碎,断面光亮,似玻璃状。有松节油臭气,味苦。加热则软化,然后溶化,燃烧时产生棕色浓烟。以块整齐、半透明、油性大、气味浓厚者为佳。

功能主治祛风,燥湿,排脓,拔毒,生肌,止痛。治痈疽,疔毒,痔瘘,恶疮。疥癣,白秃,金疮,扭伤,风湿痹痛,疠风瘙痒。①《本经》:“主痈疽恶疮,头疡白秃,疥瘙风气,安五脏,除热”②《别录》:“主胃中伏热,咽干消渴,及风痹死肌,炼之令白;其赤者主恶痹”③《药性论》:“杀虫,用之主耳聋;牙有蛀孔,少许咬之不落;能贴诸疮脓血,煎膏生肌止痛,祛风”④《日华子本草》:“润心肺,下气除邪;煎膏主瘘烂,排脓”⑤《滇南本草》:“疗赤白癜风,厉风”⑥《医学入门》:“治历节酸痛,生津止渴,固齿,聪耳明目;入滋补药和服,壮阳,实阴茎,令人有子”⑦《纲目》:“强筋骨,利耳目。治崩带”⑧《本草备要》:“祛风去湿,化毒杀虫”

10、芥子

别名白芥子,黄芥子,芥菜子,青菜子。

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芥菜的种子。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采收,将植株连根拔起,或将果实摘下,晒干后,打下种子,簸净果壳、枝、叶等杂质。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皆产,以河南、安徽产量最大。

性状种子类圆球形,直径1~1.6毫米,种皮深黄色至棕黄色,少数呈红棕色。用放大镜观察,种子表面现微细网状纹理,种脐明显,呈点状。浸水中膨胀,除去种皮,可见子叶两片,沿主脉处相重对折,胚根位于2对折子叶之间。干燥品无臭,味初似油样,后辛辣。粉碎湿润后,发生特殊辛烈臭气。以子粒饱满、大小均匀、黄色或红棕色者为佳。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利气豁痰,通经络,消肿毒。治胃寒吐食,心腹疼痛,肺寒咳嗽,痛痹,喉痹,阴疽,流痰,跌打损伤。①《别录》:“主射工及注气发无恒处,丸服之;或捣为末,酢和涂之”②陶弘景:“归鼻。去一切邪恶疰气,喉痹”③《日华子本草》:“治风毒肿及麻痹,醋研敷之;扑损瘀血,腰痛肾冷,和生姜研微暖涂贴;心痛,酒醋服之”④《日用本草》:“研末水调涂顶囟,止衄血”⑤《纲目》:“温中散寒,豁痰利窍。治胃寒吐食,肺寒咳嗽,风冷气痛,口噤唇紧。消散痈肿、瘀血”⑥《分类草药性》:“消肿毒,止血痢”

11、凤仙

别名小桃红,夹竹桃,海蒳,染指甲草,旱珍珠,透骨草,凤仙草,小粉团,满堂红,水指甲,指甲草。

来源为凤仙花科植物风仙的全草。夏、秋采收。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多栽植于庭院作观赏用。

功能主治祛风,活血,消肿,止痛。治关节风湿痛,跌打损伤,瘰疬痈疽,疗疮。①汪连仕《采药书》:“凤仙白花者亦名透骨白,追风散气;红花者名透骨红,破血堕胎”②《分类草药性》:“叶:敷一切疔疮肿毒”③《贵州民间方药集》:“散血通经,治月经病,止红崩,净白带;用于跌打损伤,可接骨,消伤肿,止伤痛,软坚透骨,治骨梗卡喉”④《福建民间草药》:“治蛇咬伤”⑤《重庆草药》:“清热除风。治红白痢疾,崩症”

12、葱汁

别名葱苒,葱涕,空亭液,葱涎,葱油,葱苒。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葱的叶或全株捣取之汁。

功能主治散瘀,解毒.驱虫。治头痛,衄血,尿血,虫积,痈肿,跌打损伤。①《别录》:“主溺血,解藜芦毒”②《千金·食治》:“解桂毒”③《纲目》:“散瘀血,止衄止痛。治头痛耳聋,消痔漏,解众药毒”④《现代实用中药》:“外用于化脓病疮面,促生肉芽”

13、商陆

别名荡根,夜呼,当陆,白昌,章柳根,见肿消,山萝卜,水萝卜,白母鸡,长不老,湿萝卜,狗头三七,抓消肿,牛萝卜,春牛头,下山虎,牛大黄,野萝卜,马尾,章陆,金七娘,猪母耳,金鸡母,地萝卜,土母鸡,土冬瓜,娃娃头,花商陆,抱母鸡,章柳,莪羊菜。

来源为商陆科植物商陆的根。秋、冬或春季均可采收。挖取后,除去茎叶、须根及泥土,洗净,横切或纵切成片块,晒干或阴干。

生境分布多生于疏林下、林缘、路旁、山沟等湿润的地方。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有生产,主产于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性状干燥根横切或纵切成不规则的块片,大小不等。横切片弯曲不平,边缘皱缩,直径约2.5~6厘米,厚约4~9毫米,外皮灰黄色或灰棕色;切面类白色或黄白色,粗糙,具多数同心环状突起。纵切片卷曲,长约4.5~10厘米,宽约1.5~3厘米,表面凸凹不平,木质部成多数突起的纵条纹,质坚,不易折断。气微;味稍甜,后微苦,久嚼之麻舌。以片大色白、有粉性、两面环纹显明者为佳。

功能主治通二便,泻水,散结。治水肿,胀满,脚气,喉痹,痈肿,恶疮。①《本经》:“主水胀,疝瘕,痹;熨除痈肿”②《别录》:“疗胸中邪气,水肿,痿痹,腹满洪直,疏五脏,散水气”③《药性论》:“能泻十种水病;喉痹不通,薄切醋熬,喉肿处外薄之瘥”④《日华子本草》:“通大小肠,泻蛊毒,堕胎,熁肿毒,敷恶疮”⑤《医林纂要》:“磨涂疮癣,杀虫”⑥《贵州民间方药集》:“治黄疸”

备注广东地区曾用姜科植物闭鞘姜的根茎作商陆(草药名樟柳头)。参见“樟柳头”条。现在治癌方中,常用商陆。值得进一步加以研究。

14、苍术

别名赤术,马蓟,青术,仙术,赤术,枪头菜,山精。

来源为菊科植物南苍术或北苍术等的根茎。春、秋均可采挖,以秋季为好。挖取根茎后,除去残茎、须根及泥土,晒干。

性状①南苍术 为植物南苍术的干燥根茎,呈类圆柱形,连珠状,有节,弯曲拘挛,长约3~10厘米,直径1~1.5厘米。表面灰褐色,有根痕及短小的须根,可见茎残痕。质坚实,折断面平坦,黄白色,有明显的棕红色油腺散在,习称“朱砂点”。断面暴露稍久,可析出白霉样的微细针状结晶,气芳香,味微甘而辛苦。以个大、坚实、无毛须、内有朱砂点,切开后断面起白霜者佳。主产江苏、湖北、河南。此外,浙江、安徽、江西亦产。以产于江苏茅山一带者质量最好,故称“茅术”或“茅山苍术”,集散于南京者,亦称“京茅术”、“京苍术”。湖北、江西所产,多集散于汉口,故亦称“汉苍术”。②北苍术 为植物北苍术的干燥根茎,呈类圆柱形,常分歧或成疙瘩块状,不规则弯曲,长约4~10厘米,直径1.5~3厘米。栓皮多已除去,可见较多圆形茎基或茎痕,或有毛茸状芽附着,下方有小根脱落痕迹或短的小根附着。表面棕褐色,粗糙。质轻,易折断,断面纤维状,极不平坦。断面黄白色,有红黄色或黄色油腺散在,并有明显的木质纤维束。气芳香,味微辛苦。以个肥大、坚实、无毛须、气芳香者为佳。本种较南苍术体轻质松,油腺少,切断面不析出白霉样结晶,香气亦较弱。质量较南苍术为次。主产内蒙古、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此外,山东、陕西、甘肃等地亦产。河北各地所产的多集散于天津,故有“津苍术”之称。

功能主治健脾,燥湿,解郁,辟秽。治湿盛困脾,倦怠嗜卧,脘痞腹胀,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痢疾,疟疾,痰饮,水肿,时气感冒,风寒湿痹,足痿,夜盲。①陶弘景:“除恶气”②刘完素:“明目,暖水脏”③《珍珠囊》:“能健胃安脾,诸湿肿非此不能除”④李杲:“除湿发汗,健胃安脾,治痿要药”⑤朱震亨:“散风益气,总解诸郁”⑥《纲目》:“治湿痰留饮,或挟瘀血成窠囊,及脾湿下流,浊沥带下,滑泻肠风”⑦《玉楸药解》:“燥土利水,泄饮消痰,行瘀,开郁,去漏,化癣,除癥,理吞酸去腐,辟山川瘴疠,回筋骨之痿软,清溲溺之混浊”⑧《本草求原》:“止水泻飧泄,伤食暑泻,脾湿下血”

备注此外,尚有以下几种同属植物在少数地区有时也作苍术使用。㈠东苍术,又名:关苍术。多年生草本,高达70厘米。根茎肥大,结节状。叶柄长2.5~3厘米;茎下部叶3~5羽裂,侧裂片长圆形、倒卵形或椭圆形,先端短尖,边缘刺齿平伏或内弯,顶裂片较大;茎上部叶3裂至不分裂。头状花序径1~1.5厘米,基部叶状苞2列,羽状深裂;总苞片7~8层,先端带紫色;花冠管状,白色。瘦果长圆形,密生向上的银白色毛,冠毛羽状,灰褐色。花期7~8月。果期8~9月。分布我国东北。㈡朝鲜苍术,茎先端的叶超出顶端的花,头状花序下的苞叶边缘有栉齿状刺齿。分布东北。㈢全叶苍术,叶不分裂,长圆形,先端钝尖,全缘。分布华北、东北一带。㈣赤峰苍术,叶5~7裂,裂片急尖,叶缘有不规则齿状锯齿。分布东北赤峰。㈤辽东苍术,叶长卵形,稍小,质较硬,全缘;头状花序下的叶状苞多数,密集。分布辽东半岛一带。

本文标签: 药学  方剂大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金丸药
2023-02-09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