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冬感冒颗粒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0味。
忍冬感冒颗粒的基本资料
忍冬感冒颗粒(现代标准)名称忍冬感冒颗粒
拼音Rendong Ganmao Keli
成份板蓝根 忍冬藤 山豆根 重楼 鱼腥草 绵马贯众 青蒿 白芷 蔗糖 糊精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所致的发热、咽痛。
规格每袋装12克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12克(1袋),一日3次。
禁忌孕妇禁用;糖尿病患者禁用。
注意事项1.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2.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3.高热患者(体温超过38、5℃)或发热长期不退者,应去医院就诊。4.高血压、心脏病、肝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5.本品不宜长期服用,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6.严格按用法用量服用,儿童、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7.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8.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9.儿童必须在成人的监护下使用。10.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11.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忍冬感冒颗粒相关中药材
1、绵马贯众别名贯众,贯仲,贯众,绵马,野鸡膀子,牛毛黄。
来源为鳞毛蕨科植物绵马鳞毛蕨(粗茎鳞毛蕨)Dryopteris crassirhizoma Nakai的根茎及叶柄基部。春、秋季采挖,削去地上部分,晒干。
生境分布生于林下湿地。主产黑龙江、吉林、辽宁。
性状本品呈圆锥形,似凤梨,长10~20cm,表面密被整齐的叶柄基部以及黄棕色膜状鳞片。叶柄基部呈扁圆柱形,稍弯曲。表面棕黑色,稍有光泽,有不规则纵脊纹;横切面呈圆形或半圆形,淡棕色,近边缘外有细小维管束5~13个,环列。根茎直径1~2cm,淡棕色,横断面有大形黄白色维管束5~13个,环列。气特异,味微涩、苦。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驱虫,止血。
2、鱼腥草别名侧耳根,猪鼻孔,臭草,鱼鳞草,岑草,菹菜,紫背鱼腥草,紫蕺,菹子,臭猪巢,侧耳根,九节莲,折耳根,肺形草,臭腥 草,葅菜,蕺菜,葅子,重药,狗贴耳,鱼鳞真珠草,猪姆耳,秋打尾,狗子耳,野花麦,臭菜,热草,臭质草,臭根草,臭灵丹。
来源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带根全草。夏、秋采收,将全草连根拔起,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生长于阴湿地或水边。分布西北、华北、华中及长江以南各地。主产浙江、江苏、湖北。此外,安徽、福建、四川、广东、广西、湖南、贵州、陕西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的全草极皱缩。茎扁圆柱形或类圆柱形,扭曲而细长,长约10~30厘米,粗约2~4毫米。表面淡红褐色至黄棕色,具纵皱纹或细沟纹,节明显可见,近下部的节上有须根痕迹残存。叶片极皱缩而卷折,上表面暗黄绿色至暗棕色,下表面青灰色或灰棕黄色。花穗少见。质稍脆,易碎,茎折断面不平坦而显粗纤维状。微具鱼腥气,新鲜者更为强烈;味微涩。以淡红褐色、茎叶完整、无泥土等杂质者为佳。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治肺炎,肺脓疡,热痢,疟疾,水肿,淋病,白带,痈肿,痔疮,脱肛,湿疹,秃疮,疥癣。①《别录》:“主蠼螋溺疮”②《日华子本草》:“淡竹筒内煨,敷恶疮白秃”③《履巉岩本草》:“大治中暑伏热闷乱,不省人事”④《滇南本草》:“治肺痈咳嗽带脓血,痰有腥臭,大肠热毒,疗痔疮”⑤《纲目》:“散热毒痈肿,疮痔脱肛,断痁疾,解硇毒”⑥《医林纂要》:“行水,攻坚,去瘴,解暑。疗蛇虫毒,治脚气,溃痈疽,去瘀血”⑦陈念祖:“生捣治呕血”⑧《分类草药性》:“治五淋,消水肿,去食积,补虚弱,消膨胀”⑨《岭南采药录》:“叶:敷恶毒大疮,能消毒;煎服能去湿热,治痢疾”⑩《现代实用中药》:“生叶:烘热外贴,为发泡药,可治疮癣。凡疥癣肿胀,湿疹,腰痛等可作浴汤料。生嚼其根,防止冠心病的心绞痛发作”⑾《中国药植图鉴》:“可作急救服毒的催吐剂”⑿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消炎解毒,利尿消肿。治上呼吸道感染,肺脓疡,尿路炎症及其它部位化脓性炎症,毒蛇咬伤”⒀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治乳腺炎,蜂窝织炎,中耳炎,肠炎”
3、山豆根别名广豆根,山大豆根,黄结,苦豆根。
来源主要为豆科植物广豆根的根。4~5月或8~9月间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生于石山脚下,或岩缝中。分布我国南部。主产广西。
性状干燥根呈不规则的结节状,顶端常残留茎基或茎痕,其下着生数条根。根为长圆柱形,有时分枝,略弯曲,长10~36厘米,直径0.3~1厘米;表面棕色至黑棕色,有纵皱纹及横长略突起的皮孔。质硬难折断,断面略平坦、浅棕色,并可见环状形成层,中心无髓。气微弱,味极苦。以粗壮块大、粉多者为佳。
功能主治清火,解毒,消肿,止痛。治喉痈,喉风,喉痹,牙龈肿痛,喘满热咳,黄疸,下痢,痔疾,热肿,秃疮,疥癣,蛇、虫、犬咬伤。①《开宝本草》:“主解诸药毒,止痛。消疮肿毒,急黄发热咳嗽,杀小虫”②《本草图经》:“含以解咽喉肿痛”
备注商品山豆根,除上述主要的广豆根外,应用较广的尚有下列数种:①北豆根 为防己科植物蝙蝠葛的根茎,使用于东北、华北及山西、山东、青海、甘肃等地(参见“蝙蝠葛”及“蝙蝠葛根”条)。②土豆根 为豆科植物华东木蓝、多花木蓝、宜昌木蓝、苏木蓝、陕西木蓝、花木蓝的根及根茎,使用于江苏、湖北、河南、甘肃、陕西等地。药材性状:根头部呈不规则块状,上端常残留茎基或茎痕,其下有根数条。根呈长圆柱形,有时分歧。略弯曲,长15~50厘米,直径4~10毫米,表面灰黄色或黄棕色,有横长的皮孔及纵皱纹,偶有横裂,有时栓皮呈鳞片状剥落。质坚硬,难折断,断面黄白色或淡黄色,皮部纤维状,中心无髓。气微弱,味苦。③云豆根 为豆科植物卷圈野扁豆的根和毛茛科植物单叶升麻的根茎,使用于云南地区。
4、忍冬藤别名老翁须,金钗股,大薜荔,水杨藤,千金藤,鸳鸯草,鹭鸶藤,忍冬草,左缠藤,忍寒草,通灵草,蜜桶藤,金银花藤,金银藤,金银花杆,甜藤,右篆藤,右旋藤,二花秧,银花秧,老翁须,净制忍冬藤,二花藤,忍冬,银花藤。
来源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茎叶。秋、冬割取带叶的茎藤,扎成小捆,晒干。
生境分布生于山野中,亦有栽培。分布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主产浙江、四川、江苏、河南、陕西、山东、广西、湖南等地。此外安徽、甘肃、湖北、江西、福建、山西、云南、辽宁、河北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茎呈细长圆柱形,直径1.5~6毫米,表面暗红色或灰棕色,有细柔毛,尤以嫩枝为多。皮部易剥落,常撕裂作纤维状。茎上常带有椭圆形、绿黄色的叶,多破碎不全。质坚脆,断面灰白色或黄白色,中央髓部有空隙。气弱,味淡。以外皮枣红色、质嫩带叶者为佳。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通络。治温病发热,热毒血痢,传染性肝炎,痈肿疮毒,筋骨疼痛。①《别录》:“主寒热身肿”②陶弘景:“煮汁以酿酒,补虚疗风”③《药性论》:“主腹胀满,能土气下澼”④《本草拾遗》:“主热毒血痢水痢”⑤《履巉岩本草》:“治筋骨疼痛”⑥《滇南本草》:“宽中下气,消痰,祛风热,清咽喉热痛”⑦《纲目》:“治一切风湿气及诸肿毒,痈疽疥癣,杨梅恶疮,散热解毒”⑧《本草再新》:治心虚火旺,补气宽中,咳嗽,痈痿。⑨《南京民间药草》:“茎叶及花对眼睛发炎时有疗效”⑩《贵州民间方药集》:“叶:外敷治刀伤”⑾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湿热腿痛”
5、板蓝根别名大蓝根,大青根,靛青根,蓝靛根,靛根。
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菘篮和草大青的根;或爵床科植物马蓝的根茎及根。初冬采挖,除去茎叶,洗净晒干。
性状①板蓝根 又名:大蓝根。为植物菘蓝或草大青的干燥根。呈细长圆柱形,长约10~20~30厘米,直径3~8毫米。表面浅灰黄色,粗糙,有纵皱纹及横斑痕,并有支根痕,根头部略膨大,顶端有一凹窝,周边有暗绿色的叶柄残基,较粗的根并现密集的疣状突起及轮状排列的灰棕色的叶柄痕。质坚实而脆,断面皮部黄白色至浅棕色,木质部黄色。气微弱,味微甘。以根平直粗壮、坚实、粉性大者为佳。主产河北、江苏、安徽等地。②马蓝根(《本草便读》)又名:蓝龙根、土龙根。为植物马蓝的干燥根茎及根,全长10~30厘米,灰褐色。根茎圆柱形,径约2~6毫米,上部带有短的地上茎,地上茎有对生分枝,根茎有膨大的节,节上分生稍粗的根茎及细长的须根。根细长而稍弯曲,表面有细皱纹。根茎及地上茎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略显纤维状,中央有大形的髓;根部质较柔韧。气无,味淡。以条长、粗细均匀者为佳。主产于湖南、江西、广西、广东等地。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治流感,流脑,乙脑,肺炎,丹毒,热毒发斑,神昏吐衄,咽肿,痄腮,火眼,疮疹,舌绛紫暗,喉痹,烂喉丹痧,大头瘟疫,痈肿;可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急慢性肝炎、流行性腮腺炎、骨髓炎。①《日华子本草》:“治天行热毒”②《本草述》:“治天行大头热毒”③《本草便读》:“清热解毒,辟疫,杀虫”④《分类草药性》:“解诸毒恶疮,散毒去火,捣汁或服或涂”⑤《现代实用中药》:“马蓝根为清凉、解热、解毒剂,用于丹毒、产褥热等”⑥《中药志》:“清火解毒,凉血止血。治热病发斑,丹毒,咽喉肿痛,大头瘟,及吐血、衄血等症”⑦《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治肝炎,腮腺炎”⑧《上海常用中草药》:“治感冒发热”⑨《广西中草药》:“治乙脑,流感,流脑,咽喉炎,口腔炎,扁桃体炎”
备注上述植物的叶或带幼枝的叶(大青叶)以及叶的加工制成品(青黛、蓝靛)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6、鱼腥草别名侧耳根,猪鼻孔,臭草,鱼鳞草,岑草,菹菜,紫背鱼腥草,紫蕺,菹子,臭猪巢,侧耳根,九节莲,折耳根,肺形草,臭腥 草,葅菜,蕺菜,葅子,重药,狗贴耳,鱼鳞真珠草,猪姆耳,秋打尾,狗子耳,野花麦,臭菜,热草,臭质草,臭根草,臭灵丹。
来源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带根全草。夏、秋采收,将全草连根拔起,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生长于阴湿地或水边。分布西北、华北、华中及长江以南各地。主产浙江、江苏、湖北。此外,安徽、福建、四川、广东、广西、湖南、贵州、陕西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的全草极皱缩。茎扁圆柱形或类圆柱形,扭曲而细长,长约10~30厘米,粗约2~4毫米。表面淡红褐色至黄棕色,具纵皱纹或细沟纹,节明显可见,近下部的节上有须根痕迹残存。叶片极皱缩而卷折,上表面暗黄绿色至暗棕色,下表面青灰色或灰棕黄色。花穗少见。质稍脆,易碎,茎折断面不平坦而显粗纤维状。微具鱼腥气,新鲜者更为强烈;味微涩。以淡红褐色、茎叶完整、无泥土等杂质者为佳。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治肺炎,肺脓疡,热痢,疟疾,水肿,淋病,白带,痈肿,痔疮,脱肛,湿疹,秃疮,疥癣。①《别录》:“主蠼螋溺疮”②《日华子本草》:“淡竹筒内煨,敷恶疮白秃”③《履巉岩本草》:“大治中暑伏热闷乱,不省人事”④《滇南本草》:“治肺痈咳嗽带脓血,痰有腥臭,大肠热毒,疗痔疮”⑤《纲目》:“散热毒痈肿,疮痔脱肛,断痁疾,解硇毒”⑥《医林纂要》:“行水,攻坚,去瘴,解暑。疗蛇虫毒,治脚气,溃痈疽,去瘀血”⑦陈念祖:“生捣治呕血”⑧《分类草药性》:“治五淋,消水肿,去食积,补虚弱,消膨胀”⑨《岭南采药录》:“叶:敷恶毒大疮,能消毒;煎服能去湿热,治痢疾”⑩《现代实用中药》:“生叶:烘热外贴,为发泡药,可治疮癣。凡疥癣肿胀,湿疹,腰痛等可作浴汤料。生嚼其根,防止冠心病的心绞痛发作”⑾《中国药植图鉴》:“可作急救服毒的催吐剂”⑿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消炎解毒,利尿消肿。治上呼吸道感染,肺脓疡,尿路炎症及其它部位化脓性炎症,毒蛇咬伤”⒀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治乳腺炎,蜂窝织炎,中耳炎,肠炎”
7、贯众别名萹苻,贯节,贯渠,百头,虎卷,扁符,贯中,贯钟,贯来,渠母,伯芹,药渠,黄钟,伯萍,乐藻,草鸱头,伯药,药藻,凤尾草,蕨薇菜根,黑狗脊,贯仲,管仲,止泺,扁苻,绵马贯仲。
来源主要为鳞毛蕨科植物粗茎鳞毛蕨,蹄盖蕨科植物蛾眉蕨,球子蕨科植物荚果蕨,紫萁科植物紫萁,乌毛蕨科植物乌毛蕨、苏铁蕨、狗脊蕨等的根茎。春、秋采挖,削去叶柄、须根,除净泥土,晒干。
性状①东北贯众 为植物粗茎鳞毛蕨的干燥根茎。呈长圆锥形,上端钝圆或截形,下端较尖,略弯曲;长10~20厘米,直径5~8厘米。表面黄棕色至黑棕色,密被排列整齐的叶柄残基及鳞叶,并有弯曲线状的细根。叶柄残基呈扁圆柱形,稍弯曲,质硬,折断面略平坦;棕色,维管束5~7个,呈黄白色点状,排列成圆环,河面一对稍大,每一叶柄基部外侧常生出3条须根。剥去叶柄残基,可见根茎,直径1~2厘米,质坚硬而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呈深绿色至棕色。气特殊;味初淡而微带涩,渐苦而辛。主产东北地区。②蛾眉蕨贯众 为植物蛾眉蕨的干燥根茎。呈长卵圆形,上端钝圆,下端较尖;长10~16厘米,直径6~10厘米;黑褐色。叶柄残基上部较宽而扁,向下渐细,两侧边缘具有明显的刺状突起,基部较窄常呈菱方形;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平坦,维管束2条,呈“八”字形排列;维管束中间,常有-个暗色点或已成空洞。叶柄基部外侧生有1或3条须根,常扁压,有分支。气微而特异,味涩或苦辛。产北京、河南、甘肃等地。③荚果蕨贯众 为植物荚果蕨的根茎。呈倒卵形或长卵圃形,上部钝圆,下部稍尖,稍弯曲,常有呈尖嘴状突出的根茎;全体长10~16厘米,直径4~7厘米;棕褐色;周围密被叶柄残基及须根和少量鳞片。叶柄残基上部扁平,向下渐窄,背部隆起,中央有-条明显的纵棱脊,近上端可见呈“V”或“M”形的突起皱纹;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有维管束2条,呈“八”字形排列。叶柄基部生出1~3条弯曲的须根,多分支,有时具棕色绒毛。气微而特异,味涩 产吉林、河北、河南、北京、陕西等地。④紫萁贯众,又名:薇贯众。为植物紫萁的干燥根茎。呈圆锥状或三角圆锥状,稍弯曲,顶端有时分支;长10~20厘米,直径4~8厘米;表面棕褐色,密被斜生的叶柄残基及须根,无鳞片。叶柄残基呈扁圆柱形,边缘钝圆,具耳状托叶翅,但翅易剥落,多已不存或呈撕裂状;质硬,折断面呈新月形或扁圆形,多中空,可见“U”形维管束,托叶翅的厚壁组织连成-片,断面呈一条黑线。叶柄基部生出弯曲的须根,常扁压,多分支。气微弱而特异,味淡微涩。产华中、华东等地。⑤乌毛蕨贯众 为植物乌毛蕨的干燥根茎。呈圆柱状或棱柱形,上端稍大;长10~20厘米,直径5~6厘米;呈棕褐色或黑褐色。根茎直立,粗壮,密被有空洞的叶柄残基及须根和鳞片。叶柄残基扁圆柱形,表面被黑褐色伏生的鳞片,脱落处呈小突起,粗糙;质坚硬,横断面中央多呈空洞状,皮部薄,有十数个点状维管束,排成环状,内面的两个稍大。叶柄基部较粗,外侧有一瘤状突起,簇生十余条须根。气微弱而特异,味微涩。产湖南、广东、广西等地。⑥苏铁蕨贯众 为植物苏铁蕨的干燥根茎。呈圆柱形,有时稍弯曲,多已纵切成两半或横切、斜切成厚片。根茎粗壮,直径3~5厘米,密被极短的叶柄残基及须根和少量鳞片,或叶柄残基全被削除;质坚硬,横切面圆形,灰棕色至红棕色,密布黑色小点;边缘呈不规则圆齿形,外皮黑褐色,皮层散布多数黄色点状维管束,中柱维管束十数个,多呈“U”、“V”字形或短线形,排成一圆圈,形成花纹。叶柄基部切面近圆形,直径5~8毫米,密布小黑点,维管束6~10个,排列成环,鳞片呈棕黄色毛茸状,松软。气微弱,味涩。产广东、广西。⑦狗脊蕨贯众 为植物狗脊蕨的干燥根茎。呈长圆柱形或削成四方柱形,挺直或稍弯曲,下端较尖;长6~26厘米,直径2~7厘米;红棕色至黑褐色。粗壮的根茎密被粗短的叶柄残基及须根和鳞片。叶柄残基半圆柱形,镰刀状弯曲,质坚硬,折断面可见维管束2~4个,内面的一对大,成“八”字形或“ε3”形排列。叶柄基部常生出1条弯曲的须根。鳞片靠近顶端较多,棕红色,片状,全缘。气微弱,味微苦涩。产浙江、湖南、四川等地。
功能主治杀蛔、绦、蛲虫,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治风热感冒。温热斑疹,吐血,衄血,肠风便血,血痢,血崩,带下,疮疡,尿血,月经过多,刀伤出血,蛔虫、饶虫、绦虫病,人工流产,产后出血。①《本经》:“主腹中邪热气,诸毒,杀三虫。”②《别录》:“去寸白,破症瘕,除头风,止金疮。”③《本草图经》:“止鼻衄。”④《滇南本草》:“祛毒,止血,解水毒。”⑤《纲目》:“治下血崩中,带下,产后血气胀痛,斑疹毒,漆毒,骨哽。”⑥《会约医镜》:“治邪热腹痛,解时行疫气。”⑦《奉经续疏》:“治喉痹,消顽肿。”⑧《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驱虫,止血,清热解毒。治蛔虫,绦虫,虫积腹痛;子宫功能牲出血,白带。贯众放在水缸中,饮用其水,预防流行性感冒、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⑨《陕西中草药》:“清热解毒,止血杀虫。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腮腺炎等传染病。治便血。尿血、鼻衄、月经过多、蛔虫症、蛲虫症。”⑩金华《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祛风活血,补肝肾。治风寒湿痹,腰膝酸痛,遗尿。”
备注贯众的品种,历来就很复杂,除上述品种外,尚有多种蕨类植物的根茎在不同地区作贯众使用。如辽东鳞毛蕨的根茎使用于河南、山东、湖南;单芽狗脊蕨的根茎使用于甘肃、湖南、云南、贵州;多鳞耳蕨的根茎使用于西藏地区;欧洲鳞毛蕨的根茎使用于新疆。另外,鳞毛蕨科植物山地贯众习称贯众,与《植物名实图考》所载的贯众相符,但这种植物的根茎,目前很少作贯众入药,仅在四川、云南、贵州、江西等省的部分县及江苏南京等地民间使用。参见“昏鸡头”条。
8、白芷别名芳香,苻蓠,泽芬,白茞,香白芷,芳香,白茝。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兴安白芷、川白芷、杭白芷或云南牛防风的根。秋播种植的,次年7~9月间茎叶枯黄时采挖。春播种植的,当年10月采挖。择晴天,先割去地上部分,再挖出根部。除净残茎、须根及泥土(不用水洗),晒干或微火烘干。置干燥不通风处保存,防虫蛀或霉烂。
性状①川白芷(《济生方》)为植物兴安白芷或川白芷的干燥根。类圆锥形而无明显的棱脊,长约7~24厘米,直径约1.5~2厘米。有时附有支根。顶端有凹洼的茎痕,也有多数同心环状的纹理。表面黄色或淡棕色,有众多皱纹,分布有少数长0.5~1厘米的皮孔样横向突起,突起处色较深,有时有支根切除的痕迹,显淡棕色。质坚硬而较轻。断面粉质,全部淡棕色,随处密布棕色油点,形成层环状,棕色而明显,木质部约占横断面的1/3强,射线紧密,自中心向四周辐射。气微香,味苦辛。以独支、皮细,外表土黄色、坚硬、光滑、香气浓者为佳。主产四川。产于河北者称祁白芷;产于河南者称禹白芷、会白芷。此外,湖南、湖北、山西、安徽、山东等地亦产。②杭白芷 为植物杭白芷的干燥根。类圆锥形而具四棱,长约10~20厘米,直径约1.5~2.5厘米,顶端有凹洼的茎痕。表面灰黄色或淡棕色,有较少的纵皱纹,布有多数长0.5~1厘米的皮孔样横向突起,习称“疙瘩丁”,多排列成四纵行,体形因之而具四棱,突起处色较深,有时也有支根切除的痕迹。质坚硬。断面粉质,白色或类白色,皮部有多数棕色油点,形成层环状棕色,明显;木质部淡棕灰色,约占横断面1/2强,射线紧密,自中心向四周辐射。气芳香,味苦辛。以根条粗大、皮细、粉性足、香气浓者为佳。条小或过大,体轻松、粉性小、香气淡者质次。主产浙扛。③滇白芷 为植物云南牛防风的干燥根。直径0.2~1.5厘米,分枝或不分枝,下部细。外表棕黄色,多深纵纹,时有支根痕,上部有横皱纹。质脆。断面皮部类白色,散有棕色油点及裂隙,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淡黄色,占全径1/3。商品多已切成厚约1厘米以下的厚片。气芳香,味辣而苦。主产云南。
功能主治祛风,燥湿,消肿,止痛。治头痛,眉棱骨痛,齿痛,鼻渊,寒湿腹痛,肠风痔漏,赤白带下,痈疽疮疡,皮肤燥痒,疥癣。①《本经》:“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头风)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②《别录》:“疗风邪久渴(久渴或疑作「久泻」),呕吐,两胁满,风痛头眩,目痒”③《药性论》:“治心腹血刺痛,除风邪,主女人血崩及呕逆,明目、止泪出,疗妇人沥血、腰腹痛;能蚀脓”④《日华子本草》:“治目赤胬肉,及补胎漏滑落,破宿血,补新血,乳痈、发背、瘰疬、肠风、痔瘘,排脓,疮痍、疥癣,止痛生肌,去面皯疵瘢”⑤《滇南本草》:“祛皮肤游走之风,止胃冷腹痛寒痛,周身寒湿疼痛”⑥《纲目》:“治鼻渊、鼻衄、齿痛、眉棱骨痛,大肠风秘,小便出血,妇人血风眩运,翻胃吐食;解砒毒,蛇伤,刀箭金疮”
9、青蒿别名草蒿,方溃,臭蒿,香蒿,三庚草,蒿子,草青蒿,草蒿子,细叶蒿,香青蒿,苦蒿,臭青蒿,香丝草,酒饼草,草蒿,方渍,野兰蒿,黑蒿,白染艮,细青蒿。
来源为菊科植物青蒿或黄花蒿的全草。夏季开花前,选茎叶色青者,割取地上部分,阴干。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性状①青蒿的干燥全草,长约60~90厘米。茎圆柱形,表面黄绿色或绿褐色,有纵向的沟纹及棱线,全体无毛,质轻,易折断,断面呈纤维状,黄白色,中央有白色疏松的髓。叶片部分脱落,残存的叶皱缩卷曲,绿褐色,质脆易碎。气香,味微苦。以质嫩、色绿、气清香者为佳。②黄花蒿的干燥全草详“黄花蒿”条。
功能主治清热,解暑,除蒸。治温病,暑热,骨蒸劳热,疟疾,痢疾,黄疸,疥疮,瘙痒。①《本经》:“主疥瘙痂痒,恶疮,杀虱,留热在骨节间,明目”②《唐本草》:“生按敷金疮,大止血,生肉,止疼痛”③《食疗本草》:“益气,长发,补中,明目,煞风毒。治骨蒸。烧灰淋汁,和石灰煎,治恶疮瘢靥”④《本草拾遗》:“主妇人血气,腹内满,及冷热久痢。秋冬用子,春夏用苗,并捣绞汁朋。亦暴干为末,小便冲服。如觉冷,用酒煮”⑤《日华子本草》:“长毛发,发黑不老,兼去蒜发,心痛热黄,生捣汁服并敷之。泻痢,饭饮调末五钱匕”⑥《滇南本草》:“去湿热,消痰。治痰火嘈杂眩晕。利小便,凉血,止大肠风热下血,退五种劳热,发烧怕冷”⑦《纲目》:“治疟疾寒热”⑧《本草新编》:“退暑热”⑨《生草药性备要》:“治小儿食积,洗疥癞”⑩《医林纂要》:“清血中湿热,治黄疸及郁火不舒之证”
备注此外,部分地区习惯作青蒿使用的,尚有下列几种:①茵陈蒿及滨蒿的老枝,前者使用于河北、山东、江苏、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等地;后者使用于东北地区。参见“茵陈蒿”条.②牡蒿的全草,在江苏、上海、四川等地使用。参见“牡蒿”条。
10、重楼别名七叶一枝花,金线重楼,灯台七,铁灯台,蚤休,草河车,白河车,枝花头,海螺七,螺丝七。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具柄王孙的根茎。秋后挖取,去除茎、叶、须根,晒干。
生境分布生于林下阴湿处。分布四川、广西等地。产于四川。
性状根茎肉质,圆柱形,长4~7厘米,直径约1厘米,表面粗糙,褐色,节稍突出,节间紧密,顶端被有膜质鳞片,一侧着生多数须根,密被白色绒毛。质硬而脆,断面白色。
功能主治作成膏药外用,治肿伤中毒。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