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疸秦王散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8味。
九疸秦王散的基本资料
九疸秦王散(《外台》卷四引《古今录验》)别名秦王散、九疸秦椒散。
处方栀子仁、葛根、葶苈子、栝楼、秦椒(汗)、瓜蒂、石钟乳、凝水石、牡蛎、泽泻、白术各等分。
功能主治胃瘅、心瘅、肾瘅、脾瘅、肺瘅、舌瘅、肉瘅、髓瘅、肝瘅。
用法用量秦王散(原书同卷)、九疸秦椒散(《普济方》卷一九六)。《外台》:胃瘅,食多喜饮,栀子仁主之;心瘅,烦心,心中热,葛根主之;肾瘅,其人唇干,葶苈子主之;脾瘅,溺赤出少,心惕惕若恐,栝楼主之;肺瘅,饮少小便多,秦椒(汗)、瓜蒂主之(一云膏疸);舌瘅,渴而数便,石钟乳主之;肉瘅,其人小便白,凝水石主之;髓瘅,目眶深,多嗜卧,牡蛎、泽泻主之;肝瘅,胃热饮多水激肝,白术主之。上十一味,随病所在加2分。
注意忌桃、李、雀肉等。
九疸秦王散(《外台秘要》卷四引《古今录验》)别名秦王九疸散(《千金翼方》卷十八)。
处方桅子仁 葛根 葶苈子 栝楼 秦椒(汗)瓜蒂 石钟乳 凝水石 牡蛎 泽泻 白术各等分
功能主治治九疸。胃疸,食多喜饮;心疸,烦心,心中热;肾疸,其人唇干;脾疸,溺赤出少,心惕惕若恐;肺疸,饮少小便多;舌疸,渴而数便;肉疸,其人小便白;髓嘱疸道,目眶深,多嗜卧;肝疸,胃热饮多水激肝。
用法用量上十一味,随病所在加15克,捣末下筛。每次3克,日三,稍加至6克,用米饮送下。
注意服药期间,忌食桃、李、雀肉。
九疸秦王散相关中药材
1、葶苈子别名大适,大室,蕇蒿,丁历,大适。
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独行菜、北美独行莱或播娘蒿的种子。夏季果实成熟时,割取全草,晒干,打下种子,筛净杂质。
性状①北葶苈子 又名:苦葶苈。为植物独行菜或北美独行菜的种子。形如瓜子而扁,黄棕色,长约1.5毫米,宽约0.75毫米。一端钝圆,一端渐尖而微凹,种脐位于凹入处,但不明显;扩大镜观察,表面多颗粒状细小突起,并有2条纵列的浅槽。气微,味苦辛,有粘性。以子粒充实、均匀、黄棕色、无杂质者为佳。主产于河北、辽宁、内蒙古;此外,吉林、山西、甘肃、青海、黑龙江等地亦产。②华东葶苈子 又名:甜葶苈。为植物播娘蒿的种子。长圆形而扁,黄棕色,微有光泽,长约1毫米,径约0.5毫米,一端钝圆,另一端近截形,二边往往不等长,中央凹入,种脐位于凹入处,但不甚明显,种子表面具有细密的网纹及2条纵列的浅槽。气微,味淡,有粘性。以粒均匀、充实、黄棕色、无杂质者为佳。主产江苏、山东、安徽。此外,甘肃、河南、山西、陕西、河北、浙江等地亦产。此外,尚有①宽叶独行菜的种子在青海、甘肃作葶苈子使用(参见“宽叶独行菜”条);②柱腺独行菜的种子在甘肃作葶苈子使用。③桂竹糖芥的种子在山东、河北、内蒙古等部分地区作葶苈子使用,山东称为苦葶苈子,参见“桂竹糖芥”条。历代本草所载葶苈子的原植物不止一种。其中《政和本和所记载的葶苈均为独行菜属植物,即今之药材北葶苈子。《本草图经》的描述及《本草纲目》、《植物名实图考》所载的,则为蔊菜,其种子呈球形,略具棱角,长不足1毫米,黄褐色。目前在安徽、江西等地仍作葶苈子使用。
功能主治下气行水。治肺壅喘急,痰坎咳嗽,水肿胀满。①《本经》:“主症瘕积聚结气,饮食寒热,破坚逐邪,通利水道”②《别录》:“下膀胱水,伏留热气,皮间邪水上出,面目浮肿,身暴中风热痱痒,利小腹”③《药性沦》:“利小便,抽肺气上喘息急,止嗽”④《开宝本草》:“疗肺壅上气咳嗽,定喘促,除胸中痰饮”⑤《伤寒类要》:“治肾瘅、唇干”⑥《纲目》:“通月经”
2、白术别名山蓟,杨抱蓟,山芥,天蓟,山姜,乞力伽,山精,山连,冬白术,山蓟,杨枹蓟,于术,冬术,浙术,种术。
来源为菊科植物白术的根茎。霜降至立冬采挖,除去茎叶和泥土,烘干或晒干,再除去须根即可。烘干者称“烘术”;晒干者称“生晒术”,亦称“冬术”。
生境分布原生于山区丘陵地带,野生种在原产地几已绝迹。现广为栽培,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等地均有,而以浙江栽培的数量最大。主产浙江、安徽。此外,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地亦产。以浙江嵊县、新昌地区产量最大;于潜所产品质最佳,特称为“于术”。
性状干燥的根茎,呈拳状团块,有不规则的瘤状突起,长5~8厘米,直径2~5厘米。表面灰黄色至棕黄色,有浅而细的纵皱纹。下部两侧膨大似如意头,俗称“云头”。向上则渐细,或留有一段地上茎,俗称“白术腿”。在瘤状突起的顶端,常有茎基残迹或芽痕,须根痕也较明显。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烘术的断面淡黄白色,角质,中央时有裂隙。生晒术的断面皮部类白色,本质部淡黄色至黄色,有油点。气香,味甜微辛,略带粘液性。以个大、表面灰黄色、断面黄白色、有云头、质坚实、无空心者为佳。野于术是产于浙江於潜、吕化、天目山一带的野生白术,一名为“天生术”,该种商品早巳绝迹。现售之於术,系将新昌的白术种子,播种在於潜山区的栽培品,折断面黄白色,有黄色放射状纹理。气清香,甜味强而辣味少。一般认为於潜白术的品质较新昌白术为佳。
功能主治补脾,益胃,燥湿,和中,安胎。治脾胃气弱,不思饮食,倦怠少气,虚胀,泄泻,痰饮,水肿,黄疸,湿痹,小便不利,头晕,自汗,胎气不安。①《本经》:“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②《别录》:“主大风在身面,风眩头痛,目泪出,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除心下急满,及霍乱吐下不止,利腰脐间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③《药性论》:“主大风顽痹,多年气痢,心腹胀痛,破消宿食,开胃,去痰诞,除寒热,止下泄,主面光悦,驻颜去皯,治水肿胀满,止呕逆,腹内冷痛,吐泻不住,及胃气虚冷痢”④《唐本草》:“利小便”⑤《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疾,五劳七伤,冷气腹胀,补腰膝,消痰,治水气,利小便,止反胃呕逆,及筋骨弱软,痃癖气块,妇人冷癥瘕,温疾,山岚瘴气,除烦长肌”⑥《医学启源》:“除湿益燥,和中益气,温中,去脾胃中湿,除胃热,强脾胃,进饮食,和胃,生津液,主肌热,四肢困倦,目不欲开,怠惰嗜卧,不思饮食,止渴,安胎”⑦李杲:“去诸经中湿而理脾胃”⑧王好古:“理中益脾,补肝风虚,主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身体重,心下急痛,心下水痞,冲脉为病,逆气里急,脐腹痛”⑨《本草衍义补遗》:“有汗则止,无汗则发。能消虚痰”
3、葛根别名干葛,甘葛,粉葛,葛葛根,葛麻茹,葛子根,葛条根,鸡齐根,干葛,葛于根,黄葛根,葛藤,葛麻藤。
来源为豆科植物葛的块根。春、秋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切片,晒干或烘干。广东、福建等垃切片后,用盐水、白矾水或淘米水浸泡,再用硫黄熏后晒干,色较白净。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草丛中或路旁及较阴湿的地方。分布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全国大部地区有产,主产河南、湖南、浙江、四川等地。
性状干燥块根呈长圆柱形,药材多纵切或斜切成板状厚片,长短不等,约长20厘米左右,直径5~10厘米,厚0.7~1.3厘米。白色或淡棕色,表面有时可见残存的棕色外皮,切面粗糙,纤维性强。质硬而重,富粉性,并含大量纤维,横断面可见由纤维所形成的同心性环层,纵切片可见纤维性与粉质相间,形成纵纹。无臭,味甘。以块肥大、质坚实、色白、粉性足、纤维性少者为佳;质松、色黄、无粉性、纤维性多者质次。
功能主治升阳解肌,透疹止泻,除烦止温。治伤寒、温热头痛项强,烦热消渴,泄泻,痢疾,癍疹不透,高血压,心绞痛,耳聋。①《本经》:“主消渴,身太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②《别录》:“疗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疗金疮,止痛,胁风痛。”“生根汁,疗消渴,伤寒壮热”③《本草经集注》:“杀野葛、巴豆、百药毒”④陶弘景:“生者捣取汁饮之,解温病发热。葛根为屑,疗金疮断血,亦疗疟及疮”⑤《药性论》:“治天行上气,呕逆,开胃下食,主解酒毒,止烦渴。熬屑治金疮,治时疾解热”⑥《唐本草》:“末服之,主猘狗啮,并饮其汁良”⑦《本草拾遗》:“生者破血,合疮,堕胎,解酒毒,身热赤,酒黄,小便赤涩”⑧《日华子本草》:“治胸膈热,心烦闷热狂,止血痢,通小肠,排脓破血,敷蛇虫啮”⑨《开宝本草》:“小儿热痞,以葛根浸捣汁饮之”⑩《医学启原》:“除脾胃虚热而渴”⑾张元素:“发散表邪,发散小儿疮疹难出”⑿《纲目》:“散郁火”
备注除上述正品外,尚有同属植物食用葛藤、峨嵋葛藤、甘葛藤、三裂叶野葛藤等的块根,在少数地区亦作葛根使用。
4、栝楼别名果裸,王菩,地楼,泽巨,泽冶,王白,天瓜,瓜葵,泽姑,黄瓜,天圆子,柿瓜,野苦瓜,杜瓜,大肚瓜,药瓜,鸭屎瓜,果裸,瓜蒌,狗苦瓜,山金匏,大圆瓜,吊瓜。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栝楼的果实。霜降至立冬果实成熟,果皮表面开始有白粉并为淡黄色时,即可采收。连果柄剪下,将果柄编结成串,先堆积屋内2~3天,再挂于阴凉通风处晾干(2个月左右);然后剪去果柄,用软纸逐个包裹,以保持色泽。防止撞伤破裂,否则易生虫发霉。
生境分布生长于山坡草丛、林边、阴湿山谷中。亦有栽培。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山东、安徽、河南等地。
性状干燥果实呈长椭圆形或卵圆形,长约9厘米,直径约6厘米。果皮橙黄色或土黄色,微有光泽,皱缩,顶端有圆形的花柱残存,基部略尖,有果柄的残余,果柄部周围的果皮上有放射状纵沟。质重,剖开后内表面黄白色,并有纤维,肉质胎座多巳缩成粘丝状,种子集结成团。气如焦糖,味略甜。以个大、不破、色澄黄、糖味浓者为佳。
功能主治润肺,化痰,散结,滑肠。治痰热咳嗽,胸痹,结胸,肺痿咳血,消渴,黄疸,便秘,痈肿初起。①《别录》:“主胸痹”②《本草图经》:“主消渴”③成无已:“通胸中郁热”④《伤寒类要》:“治脾瘅溺赤出少,惕惕若恐”⑤《品汇精要》:“消结痰,散痈毒”⑥《纲目》:“润肺燥,降火。治咳嗽,涤痰结,利咽喉,消痈肿疮毒”⑦《江苏植药志》:“治水肿”⑧《山西中药志》:“瓜瓤洗手,治冻裂”
备注同属植物圆子栝楼、长萼栝楼的果实,在少数地区亦作栝楼入药。
5、栀子别名黄栀子,黄果树,山栀子,红枝子,木丹,鲜支,卮子,支子,越桃,枝子,小卮子,黄鸡子,黄荑子,黄栀子,黄栀,山黄栀,山栀。
来源为茜草科植物山栀的果实。10月间果实成熟果皮虽黄色时采摘,除去果柄及杂质,晒干或烘干。亦可将果实放入沸水(略加明矾)中烫,或放入蒸笼内蒸半小时,取出,晒干。
生境分布常生于低山温暖的疏林中或荒坡、沟旁、路边。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湖北、福建、台湾等地。主产浙江、江西、湖南、福建;此外,四川、湖北、云南、贵州、江苏、安徽、广东、广西、河南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果实长椭圆形或椭圆形,长1~4.5厘米,粗0.6~2厘米。表面深红色或红黄色,具有5~8条纵棱。顶端残存萼片,另一端稍尖,有果柄痕。果皮薄而脆,内表面红黄色,有光泽,具2~3条隆起的假隔膜,内有多数种子,粘结成团。种子扁圆形,深红色或红黄色,密具细小疣状突起。浸入水中,可使水染成鲜黄色。气微,味淡微酸。以个小、完整、仁饱满、内外色红者为佳。个大、外皮棕黄色、仁较瘪、色红黄者质次。
功能主治清热,泻火,凉血。治热病虚烦不眠,黄疸,淋病,消渴,目赤,咽痛,吐血,衄血,血痢,尿血,热毒疮疡,扭伤肿痛。①《本经》:“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疱皶鼻,白癞,赤癞,疮疡”②《本草经集注》:“解踯躅毒”③《别录》:“疗目热亦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胃中热气”④《药性论》:“杀蟅虫毒,去热毒风,利五淋,主中恶,通小便,解五种黄病,明目,治时疾除热及消渴口干,目赤肿痛”⑤《食疗本草》:“主瘖哑,紫癜风,黄疸积热心躁”⑥《医学启源》:“疗心经客热,除烦躁,去上焦虚热,治风”⑦《药类法象》:“治心烦懊憹而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滞而小便不利”⑧朱震亨:“泻三焦火,清胃脘血,治热厥心痛,解热郁,行结气”⑧《纲目》:“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损伤瘀血,及伤寒劳复,热厥头痛,疝气,汤火伤”⑩《本草备要》:“生用泻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治烦呕,内热用仁,表热用皮”⑾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凉血泻火。治黄疸型肝炎,蚕豆黄,感冒高热,菌痢,肾炎水肿,鼻衄,口舌生疮,乳腺炎,疮疡肿毒”
6、瓜蒂别名苦丁香,甜瓜蒂,香瓜蒂,瓜丁,苦丁香,甜瓜把。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甜瓜的果蒂。6~7月间,采摘尚未老熟的果实,切取果蒂,阴干。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地区均产。
性状干燥的果蒂,其果柄略弯曲,上有纵棱,微皱缩;连接果实的一端渐膨大,即花萼的残基。表面黄褐色,有时带有卷曲的果皮。质柔韧,不易折断。气微,味苦。以干燥、色黄、稍带果柄者为佳。
功能主治吐风痰宿食,泻水湿停饮。治痰涎宿食,壅塞上脘,胸中痞梗,风痰癫痫,湿热黄疸,四肢浮肿,鼻塞,喉痹。①《本经》:“主大水,身面四肢浮肿,下水,杀蛊毒,咳逆上气,及食诸果,病在胸腹中,皆吐下之”②《别录》:“去鼻中息肉,疗黄疸”③《日华子本草》:“治脑塞热齆,眼昏,吐痰”④《纲目》:“吐风热痰涎。治风眩、头痛、癫痫,喉痹,头面有湿气”⑤《本草再新》:“泻心火,健脾土,利湿消水,止头痛衄血”
7、泽泻别名水泻,芒芋,鹄泻,泽芝,及泻,天鹅蛋,天秃,水泻,禹孙,水泽,如意花,车苦菜,一枝花。
来源为泽泻科植物泽泻的块茎。冬季叶子枯萎时,采挖块茎,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用微火烘干,再撞去须根及粗皮。
生境分布生于沼泽边缘。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四川、贵州、云南、新疆等地。四川、福建有大面积的栽培。
性状干燥块茎类圆球形、长圆球形或倒卵形,长约4~7厘米,直径约3~5厘米;表面黄白色,未去尽粗皮者呈淡棕色;有不规则的横向环状凹陷,并散有无数突起的须根痕迹,在底部尤密;质坚实,破折面黄白色,带颗粒性。气微香,味微苦。以个大、质坚、色黄白、粉性足者为佳。主产福建、四川、江西,此外贵州、云南等地亦产。商品中以福建、江西产者称“建泽泻”,个大,圆形而光滑;四川、云南、贵州产者称“川泽泻”,个较小,皮较粗糙。一般认为建泽泻品质较佳。
功能主治利水,渗湿,泄热。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呕吐,泻痢,痰饮,脚气,淋病,尿血。(1)利水渗湿:用于水湿内停之尿少、水肿、泻痢及湿热淋浊等证。治胃内停水常配白术。治尿道涩痛、小便不利常配木通、茯苓。(2)清泻肾火:用于阴虚火旺诸证。①《本经》:“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②《别录》:“补虚损五劳,除五脏痞满,起阴气,止泄精、消渴、淋沥,逐膀胱、三焦停水”③《药性论》:“主肾虚精自出,治五淋,利膀胱热,直通水道”④《日华子本草》:治五劳七伤,主头旋、耳虚鸣,筋骨挛缩,通小肠,止遗沥、尿血。⑤《医学启源》:“治小便淋沥,去阴间汗。《主治秘诀》云,去旧水,养新水,利小便,消水肿,渗泄止渴”⑥李杲:“去脬中留垢、心下水痞”⑦《纲目》:“渗湿热,行痰饮,止呕吐、泻痢,疝痛,脚气”
8、牡蛎别名蛎蛤,古贲,左顾牡蛎,牡蛤,蛎房,蚝莆,蚝壳,海蛎子壳,海蛎子皮,左壳,蛎蛤,蚝山,左牡蛎。
来源为牡蛎科动物近江牡蛎、长牡蛎或大连湾牡蛎等的贝壳。全年可采集。取得后,去肉、取壳,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主产江苏、福建、广东、浙江、河北、辽宁及山东等沿海一带。
性状为不规则的卵圆形、三角形或长圆形贝壳,大小不等,通常长10~30厘米,宽5~10厘米,厚1~3厘米;外表灰色、浅灰棕色或灰蓝色,呈层状,并有弯曲的粗糙层纹。壳内面多为乳白色,平滑而有光泽,基部有横纹,无光泽,边缘有波状层纹。左壳较右壳厚而大,不平坦,壳外面常有海螺、苔藓等附着,表面并常有洞,洞内有小贝壳;右壳薄而小,较平坦。质坚硬,不易破碎,断面白色,层状。气无,味微咸。以个大、整齐、里面光洁者为佳。
功能主治敛阴,潜阳,止汗,涩精,化痰,软坚。治惊痫,眩晕,自汗,盗汗,遗精,淋浊,崩漏,带下,瘰疬,瘿瘤。用于惊悸失眠,眩晕耳鸣,瘰疠痰核,瘕痞块,自汗盗汗,遗精崩带,胃痛泛酸。煅牡蛎收敛固涩。用于自汗盗汗,遗精崩带,胃痛吞酸。(1)益阴潜阳:生用治阴虚阳亢之潮热盗汗、头痛眩晕、烦躁失眠等症。(2)软坚散结:生用治瘰疬、肿块。(3)固涩:煅用治多汗、遗精、带下、崩漏、泄泻等,常与龙骨配伍。(4)也可用于胃酸过多,常配乌贼骨。①《本经》:“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惊恚怒气,除拘缓鼠瘘,女子带下赤白。久服强骨节”②《别录》:“除留热在关节荣卫,虚热去来不定,烦满;止汗,心痛气结,止渴,除老血。涩大小肠,止大小便,疗泄精,喉痹,咳嗽,心胁下痞热”③《药性论》:“主治女子崩中。止盗汗,除风热,止痛。治温疟。又和杜仲服止盗汗。病人虚而多热,加用地黄、小草”④《本草拾遗》:“捣为粉,粉身,主大人小儿盗汗,和麻黄根、蛇床子、干姜为粉,去阴汗”⑤《海药本草》:“主男子遗精,虚劳乏损,补肾正气,止盗汗,去烦热,治伤寒热痰,能补养安神,治孩子惊痫”⑥《珍珠囊》:“软痞积。又治带下,温疟,疮肿,为软坚收涩之剂”⑦《纲目》:“化痰软坚,清热除湿,止心脾气痛,痢下,赤白浊,消疝瘕积块,瘿疾结核”⑧《医学衷中参西录》:“止呃逆”⑨《现代实用中药》:“为制酸剂,有和胃镇痛作用,治胃酸过多,身体虚弱,盗汗及心悸动惕、肉瞤等。对于怀孕妇及小儿钙质缺乏与肺结核等有效”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