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天红酒

医药知识2023-02-09 05:25:13百科知识库

炮天红酒

炮天红酒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8味。

炮天红酒的基本资料

炮天红酒(现代标准)

名称炮天红酒

拼音Paotianhong Jiu

成份附子 熟地黄 地黄 当归 续断 党参 仙茅 杜仲 肉桂 锁阳 肉苁蓉 枸杞子 蛤蚧 鹿茸 狗肾 大枣 川牛膝 山药

性状本品为棕红色澄清液体;气香,味辛、微甜。

功能主治补肾健腰,舒筋活络,健脾养血。用于精神萎靡,头晕耳鸣,腰膝酸痛食欲不振,须发早白等症。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0~40ml,一日2次。

贮藏密封,置阴凉处。

执行标准WS3-B-1403-93

炮天红酒相关中药材

1、肉苁蓉

别名肉松蓉,黑司令,纵蓉,地精,马足,马芝,大芸,寸芸,肉松蓉,金笋。

来源为列当科植物肉苁蓉或苁蓉、迷肉苁蓉等的肉质茎。春、秋均可采收。但以3~5月间采者为好,过时则中空。春季采者,通常半埋于沙土中晒干,商品称为“甜大芸”、“淡大芸”或“淡苁蓉”。秋采者,因水分多,不易晒干,须投入盐湖中1~3年后,取出晒干,称为“盐大芸”、“咸大芸”或“咸苁蓉”。

性状①甜苁蓉呈圆柱状而稍扁,一端略细,稍弯曲,长10~30厘米,直径2~6厘米。表面灰棕色或褐色,密被肥厚的肉质鳞片,呈覆瓦状排列。质坚实,微有韧性,肉质而带油性,不易折断,断面棕色,有花白点或裂隙。气微弱,味微甜。②盐苁蓉形状较不整齐,黑褐色,质较软,外面带有盐霜。断面黑色,气微,味咸。以上均以肉质、条粗长、棕褐色、柔嫩滋润者为佳。产于内蒙古、甘肃、新疆、青海等地。以内蒙古产量最大。

功能主治补肾,益精,润燥,滑肠。治男子阳痿,女子不孕,带下,血崩,腰膝冷痛,血枯便秘。①《本经》:“主五劳七伤,补中,除茎中寒热痛,养五脏,强阴,益精气,妇人症瘕”②《别录》:“除膀胱邪气,腰痛,止痢”③《药性论》:“益髓,悦颜色,延年,治女人血崩,壮阳,大补益,主亦白下”④《日华子本草》:“治男绝阳不兴,女绝阴不产,润五脏,长肌肉,暖腰膝,男子泄精,尿血,遗沥,带下阴痛”⑤《本草经疏》:“白酒煮烂顿食,治老人便燥闭结”

2、枸杞子

别名苟起子,枸杞红实,甜菜子,西枸杞,狗奶子,红青椒,枸蹄子,枸杞果,地骨子,枸茄茄,红耳坠,血枸子,枸地芽子,枸杞豆,血杞子,津枸杞,苟起子,杞子,构蹄子。

来源为茄科植物枸杞或宁夏枸杞的成熟果实。夏、秋果实成熟时采摘,除去果柄,置阴凉处晾至果皮起皱纹后,再暴晒至外皮干硬、果肉柔软即得。遇阴雨可用微火烘干。

性状①西枸杞 为植物宁夏枸杞的干燥成熟果实。呈椭圆形或纺锤形,略压扁,长1.5~2厘米,直径4~8毫米。表面鲜红色至暗红色,具不规则的皱纹,略有光泽,一端有白色果柄痕。肉质柔润,内有多数黄色种子;扁平似肾脏形。无臭,味甜,嚼之唾液染成红黄色。以粒大、肉厚、种子少、色红、质柔软者为佳。主产宁夏。甘肃有少量生产。②津枸杞 又名:津血杞、杜杞子。为植物枸杞的干燥成熟果实。呈椭圆形或圆柱形,两端略尖,长1~1.5厘米,直径3~5毫米。表面鲜红色或暗红色;具不规则的皱纹,无光泽。质柔软而略滋润,内藏多数种子,种子形状与上种略同。无臭,味甜。以粒大、肉厚、种子少、色红、质柔软者为佳。粒小、肉薄、种子多、色灰红老质次。主产河北。此外,河南、陕西、四川、山西、江苏等地亦产。

功能主治滋肾,润肺,补肝,明目。治肝肾阴亏,腰膝酸软,头晕,目眩,目昏多泪,虚劳咳嗽,消渴,遗精。①陶弘景:“补益精气,强盛阴道。”②《药性论》:“能补益精诸不足,易颜色,变白,明目,安神。”③《食疗本草》:“坚筋耐老,除风,补益筋骨,能益人,去虚劳。”④王好古:“主心病嗌干,心痛,渴而引饮,肾病消中。”⑤《纲目》:“滋肾,润肺,明目。”⑥《本草述》:“疗肝风血虚,眼赤痛痒昏翳。”“治中风眩晕,虚劳,诸见血证,咳嗽血,痿、厥、挛,消瘅,伤燥,遗精,赤白浊,脚气,鹤膝风。”

备注除上述品种外,尚有甘肃产的“甘州子”,为植物土库曼枸杞和西北枸杞的果实;新疆产的“古城子”,为毛蕊枸杞的果实,当地都作枸杞子使用。干燥果实为长圆形或卵圆形,长6~9毫米,直径2~4毫米,表面暗红色,有不规则的皱纹,无光泽。质略柔软,内有种子多数。无臭,味甘而酸。

3、川牛膝

别名牛膝,天全牛膝,都牛膝,米心牛膝,家牛膝,肉牛膝,大牛膝,拐牛膝,甜牛膝,甜川牛膝,龙牛膝,白牛膝。

来源为苋科植物川牛膝或头花蒽草的根。川牛膝的根,秋冬均可采挖,栽培品以生长3~4年者为好,挖得后,去净泥砂,切去残存的地上茎及须根。烘干或晒至半干时,经发汗后再晒至足干。野生的多系阴干或晒干。

性状川牛膝商品有2种:一为川牛膝,一为麻牛膝:①川牛膝 又名甜牛膝。为植物川牛藤的干燥根,根条星圆柱状,不扭曲或略扭曲;根头部膨大,根下端渐细,或有少数细小侧根,长约30~70厘米,直径约1~2厘米。全体具纵皱纹及,侧根去掉后的痕迹;表面棕黄色或黑灰色。质坚韧,不易折断。切面灰黄色至暗棕色,可见许多色较浅淡的小点,并析出油质物,排列成环约3~8层,中心的一个较大。味甘或微苦,无香气。主产于四川的雅山、乐山、西昌。②麻牛膝 为植物头花蒽草的干燥根,性状与川牛膝相似,但根条较短,呈长圆锥形或圆柱状锥形,两端粗细相差较大,一般扭曲。质柔而易折断(但较老的根亦不易折断)。味甘,后极苦或麻。主产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及云南。

功能主治祛风,利湿,通经,活血。治风湿腰膝疼痛,脚痿筋挛,血淋,尿血,妇女经闭,症瘕。用于经闭症瘕,胞衣不下,关节痹痛,足痿筋挛,尿血血淋,跌扑损伤。①《药材资料汇编》:“治打扑刀伤,有缓和疼痛之效”②《中药志》:“破血下降”③《中药材手册》:“功多祛风利湿,其他和怀牛膝相同”④《四川中药志》:“祛风利湿,通经散血。治寒湿腰腿骨痛,足痿筋挛,妇女经闭及症瘕,淋病,尿血,阴痿、失溺”

4、熟地黄

别名熟地。

来源为玄参科植物地黄或怀庆地黄的根茎,经加工蒸晒而成。

生境分布主产河南、浙江等地。河北、湖南、湖北、四川等地亦产。

性状不规则的块状,内外均呈漆黑色,外表皱缩不平。质柔软,断面滋润,中心部往往可看到光亮的油脂状块,粘性甚大。昧甜。

功能主治滋阴,补血。治阴虚血少,腰膝痿弱,劳嗽骨蒸,遗精,崩漏,月经不调,消渴,溲数,耳聋,目昏。①《珍珠囊》:“大补血虚不足,通血脉,益气力”②王好古:“主坐而欲起,目琉琉无所见”③《纲目》:“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日,黑须发,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经候不调,胎产百病”④《本草从新》:“滋肾水,封填骨髓,利血脉,补益真阴,聪耳明目,黑发乌须。又能补脾阴,止久泻,治劳伤风痹,阴亏发热,干咳痰嗽,气短喘促,胃中空虚觉馁,痘证心虚无脓,病后胫股酸痛,产后脐腹急疼,感证阴亏,无汗便闭,诸种动血,一切肝肾阴亏,虚损百病,为壮水之主药”

5、当归

别名干归,马尾当归,秦哪,马尾归,云归,西当归,岷当归。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根。一般须培育3年才可采收。秋末挖取根部,除净茎叶、泥土,放在通风处阴干几天,按大小分别扎成小把,用微火熏于令透即得。本品带油性,易霉败、虫蛀,必须贮存干燥处。逢霉雨季节,须用硫黄熏过或适当的烘透。

生境分布分布甘肃、四川、云南、陕西、贵州、湖北等地。各地均有栽培。主产于甘肃、云南。此外,陕西、四川、湖北、贵州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的根,可分为3部:根头部称“归头”,主根称“归身”,支根及支根梢部称“归尾”。全长约10~25厘米,身长约3~10厘米。归头直径2~4厘米,支根直径0.3~1厘米。外表灰棕色或棕褐色,全体具纵皱纹,支根部尤多,归头顶端圆平,有茎叶残基,常有不显着的环形皱纹,归身略呈圆柱形,身面凹凸不平,其下生有3~5条或更多的归尾,归尾上粗下细,多扭曲,表面有小疙瘩状的须根痕迹。质多柔韧,断面黄白色,有裂隙,中层有浅棕色环纹,并有多数棕色油点。气清香浓厚,味甘微苦辛。以主根大、身长、支根少、断面黄白色、气味浓厚者为佳。主根短小、支根多、气味较弱及断面变红棕色者质次。

功能主治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治月经不调,经闭腹痛,症瘕结聚,崩漏;血虚头痛,眩晕,痿痹;肠燥便难,赤痢后重;痈疽疮窃,跌扑损伤。①《本经》:“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疮,煮饮之”②《别录》:“温中止痛,除客血内塞,中风痉、汗不出,湿痹,中恶客气、虚冷,补五藏,生肌肉”③《药性论》:“止呕逆、虚劳寒热,破宿血,主女子崩中,下肠胃冷,补诸不足,止痢腹痛。单煮饮汁,治温疟,主女人沥血腰痛,疗齿疼痛不可忍。患人虚冷加而用之”④《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一切血,补一切劳,破恶血,养新血及主癥癖”⑤《珍珠囊》:头破血。身行血,尾止血。(《汤液本草》引作“头止血,身和血,梢破血”)⑥李杲:“当归梢,主癥癖,破恶血,并产后恶血上冲,去诸疮疡肿结,治金疮恶血,温中润燥止痛”⑦王好古:“主痿躄嗜卧,足下热而痛。冲脉为病,气逆里急;带脉为病,腹痛,腰溶溶如坐水中”⑧《本草蒙筌》:“逐跌打血凝,并热痢括疼滞住肠胃内”⑨《纲目》:“治头痛,心腹诸痛,润肠胃筋骨皮肤。治痈疽,排脓止痛,和血补血”⑩《本草再新》:“治浑身肿胀,血脉不和,阴分不足,安生胎,堕死胎”

备注下列植物的根,在部分地区有时也作当归入药,但质量较差。①东当归的根,又名:延边当归、日本当归。根肥大柔软,分枝较多,呈马尾状。质脆,油性较少。产吉林延边。②粉绿当归的根,又名:野秦归、云南野当归。根圆锥形,长5~10厘米,根头部径约1~2厘米,外表棕色或黑褐色。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产云南。③欧当归,我国有栽培,曾试代当归入药。

6、蛤蚧

别名对蛤蚧,蛤蚧于,仙蟾,蛤解,蛤蟹,蚧蛇,大壁虎,德多,握儿,石牙。

来源为壁虎科动物蛤蚧除去内脏的全体。一般在5~9月间捕捉。主要方法:①光照:晚间乘蛤蚧外出觅食时,用较强的灯光照射,蛤蚧见强光则立即不动,便可捕获。②引触:用小竹竿一端扎上头发,伸向石缝或树洞中引触,蛤蚧遇发咬住不放,即迅速拉出,捕入笼中。③针刺:在竹竿上扎铁针,乘蛤蚧夜出时刺之。蛤蚧捕得后,用锤击毙,剖腹取出内脏,用干布抹干,再以竹片将其四肢、头、腹撑开,并用白纸将尾固定于竹片上,以防脱落,然后用微火焙干。

生境分布多栖于山岩及树洞中,或居于墙壁上,昼伏夜出,动作敏捷。捕食昆虫,有时也捕食壁虎、小鸟及蝇类等动物。分布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

性状干燥的全体,固定于竹片上而呈扁片状。头部及躯干长10~15厘米,尾长10~14厘米;腹背部宽6~10厘米。头大,扁长,眼大而凹陷成窟隆,眼间距下凹呈沟状。角质细齿密生于颚的边缘,无大牙。背呈灰黑色或银灰色,并有灰棕色或灰绿色的斑点,脊椎骨及两侧肋骨均呈嵴状突起,全身密布圆形、多角形而微有光泽的细鳞。四肢指、趾各5,除第1指、趾外,均有爪。尾细长而结实,上粗下细,中部可见骨节,色与背部同。质坚韧,气腥,味微咸。以体大、肥壮、尾全、不破碎者为佳。主产广西、云南、贵州等地。

功能主治补肺益肾,定喘止嗽。治虚劳,肺痿,喘嗽,咯血,消渴,阳痿。①《海药本草》:“疗折伤,主肺痿上气,咯血咳嗽”②《日华子本草》:“治肺气,止嗽,并通月经,下石淋及治血”③《开宝本草》:“主久肺劳,疗咳嗽,下淋沥,通水道”④《本草衍义》:“补肺虚劳嗽有功”⑤《纲目》:“补肺气,益精血,定喘止嗽,疗肺痈消渴,助阳道”⑥《本草再新》:“温中益肾,固精助阳,通淋,行血。蛤蚧尾能治疝”

备注过去曾发现-种伪蛤蚧,与蛤蚧外形相似,其不同点为:头部较小,齿生于颚内,并有大牙。眼细小而近闭合;背部有红黄色斑点;背部鳞片极细小,指、趾底面无吸盘。不能作蛤蚧使用。

7、附子

别名附片,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栽培品)的旁生块根(子根)。夏至至小暑间挖取附于母根旁的子根,洗净泥土,称为泥附子,按大小分别加工:①盐附子 选取较大的泥附子洗净泥土,浸入盐卤和食盐的混合液中,每日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晾的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并体质变硬为止。②黑顺片 选取中等大小的泥附子,洗净后浸入盐卤水液中数日,并与盐卤水同煮沸,捞出,水漂,切成厚片,再浸入稀盐卤水液中,并加入黄糖及菜油制成的调色剂,使附片染成浓茶色,用水漂冼至口尝无麻辣感时,取出蒸熟,烘至半干,再晒干。③白附片 选取较小的泥附子,洗净后浸入盐卤水液中数日,并与盐卤水同煮至透心为度,捞出,剥去外皮,纵切成薄片,用水漂洗至口尝无辣感时,取出蒸熟,晒至半干,以硫黄熏后,晒干。

性状①盐附子,呈圆锥形,长约5~8厘米,直径约3~4厘米。顶端宽大,中央有凹陷的芽痕,上身肥满,周围生有瘤状隆起的分支,习称“钉角”,表面灰黑色,被盐霜。体重,横切面灰褐色,具不整齐的筋脉或中心有小空隙,其中充满盐霜。无臭,味咸而麻辣。以个大、坚实、表面起盐霜者为佳。②黑顺片,又名:黑附子(《简要济众方》)。呈不规则形的纵切片,上宽下窄,周边略翘起,长2.5~4厘米,宽1.5~2.5厘米,厚约5毫米。外皮黑褐色,内部暗黄色半透明状,油润而有光泽,并可见有纵走的筋脉。质硬而脆,破碎面角质状。无臭,味淡。以片均匀,表面油润光泽者为佳。③白附片,又名:明附片、雄片。形状与黑顺片相同,唯全体均为黄白色半透明状,片较薄,厚约3毫米。气味同黑顺片。以片匀、黄白色、油润、半透明状者为佳。以上均主产于四川、陕西等地。

功能主治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惊,风寒湿痹,踒躄拘挛,阳萎,宫冷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1)回阳救逆:有较强之回阳作用。用于畏寒、肢冷、脉微欲绝之虚脱,常配伍人参,或干姜、甘草)。(2)补益阳气:附子辛热,其性走而不守,能通行十二经,故凡阳气不足之证均可用之,尤能补益肾阳。补肾阳常配肉桂。(3)祛寒止痛:本品大热,祛寒力强,故能治寒邪内侵之胃腹疼痛、泄泻,以及寒湿阻络之痹痛。①《本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②《别录》:“脚疼冷弱,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坚肌骨,强阴,又堕眙,为百药长”③《本草拾遗》:“醋浸削如小指,纳耳中,去聋。去皮炮令坼,以蜜涂上炙之,令蜜入内,含之,勿咽其汁,主喉痹”④《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去脏腑沉寒;补助阳气不足,温热脾胃”⑤李杲:“除脏腑沉寒,三阴厥逆,湿淫腹痛,胃寒蛔动;治经闭;补虚散壅”⑥王好古:“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⑦《纲目》:“治三阴伤寒,阴毒寒疝,中寒中风,痰厥气厥,柔痓癫痫,小儿慢惊,风湿麻痹,肿满脚气,头风,肾厥头痛,暴泻脱阳,久痢脾泄,寒疟瘴气,久病呕哕,反胃噎膈,痈疽不敛,久漏冷疮。合葱涕,塞耳治聋”⑧《本草备要》:“补肾命火,逐风寒湿”⑨《本草从新》:“治痘疮灰白,一切沉寒痼冷之证”

8、杜仲

别名扯丝皮,思仲,丝棉皮,玉丝皮,思仙,木绵,石思仙,丝连皮,丝楝树皮,扯丝皮。

来源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树皮。为了保护资源,一般采用局部剥皮法。在清明至夏至间,选取生长15~20年以上的植株,按药材规格大小,剥下树皮,刨去粗皮,晒干。置通风干燥处。

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林中或栽培。分布长江中游及南部各省,河南、陕西,甘肃等地均有栽培。主产于四川、陕西、湖北、河南、贵州、云南。此外,江西、甘肃、湖南、广西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树皮,为平坦的板片状或卷片状,大小厚薄不一,一般厚约3~10毫米,长约40~100厘米。外表面灰棕色,粗糙,有不规则纵裂槽纹及斜方形横裂皮孔,有时可见淡灰色地衣斑。但商品多已削去部分糙皮,故外表面淡棕色,较平滑。内表面光滑,暗紫色。质脆易折断,断面有银白色丝状物相连,细密,略有伸缩性。气微,味稍苦,嚼之有胶状残余物。以皮厚而大,糙皮刮净,外面黄棕色,内面黑褐色而光,折断时白丝多者为佳。皮薄、断面丝少或皮厚带粗皮者质次。

功能主治补肝肾,强筋骨,安胎。治腰脊酸疼,足膝痿弱,小便余沥,阴下湿痒,胎漏欲堕,胎动不安,高血压。①《本经》:“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②《别录》:“主脚中酸痛,不欲践地”③《药性论》:“治肾冷臀腰痛,腰病人虚而身强直,风也。腰不利加而用之”④《日华子本草》:“治肾劳,腰脊挛。入药炙用”⑤王好古:“润肝燥,补肝经风虚”⑥《本草正》:“止小水梦遗,暖子宫,安胎气”⑦《玉楸药解》:“益肝肾,养筋骨,去关节湿淫。治腰膝酸痛,腿足拘挛”⑧《本草再新》:“充筋力,强阳道”

9、仙茅

别名独脚丝茅,山棕,地棕,千年棕,番龙草,独茅根,茅爪子,婆罗门参,独脚仙茅,蟠龙草,风苔草,冷饭草,小地棕根,地棕根,仙茅参,独脚丝茅,黄茅参,独脚黄茅,独足绿茅根,天棕,土白芍,平肝薯,盘棕,山兰花,蟋龙草,山棕皮,尖刀草。

来源为石蒜科植物仙茅的根茎。2~4月发芽前或7~9月苗枯萎时挖取根茎,洗净,除去须根和根头,晒干。或蒸后晒干。

生境分布野生于平原荒草地阳处,或混生在山坡茅草及芒箕骨丛中。分布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此外,广东、广西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根茎为圆柱形,略弯曲,两端平,长3~10厘米,直径3~8毫米。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粗糙,皱缩不平,有细密而不连续的横纹,并散布有不甚明显的细小圆点状皮孔。未去须根者,在根茎的一端常丛生两端细、中间粗的须根,长约3~6厘米,有极密的环状横纹,质轻而疏松,柔软而不易折断。根茎质坚脆,易折断,断面平坦,微带颗粒性(经蒸过者略呈透明角质状),皮部浅灰棕色或因糊化而呈红棕色,靠近中心处色较深。微有辛香气,味微苦辛。以根条粗长、质坚脆、表面黑褐色者为佳。

功能主治温肾阳,壮筋骨。治阳萎精冷,小便失禁,崩漏,心腹冷痛,腰脚冷痹,痈疽,瘰疬,阳虚冷泻。阳痿精寒,腰膝风冷,筋骨痿痹等症。古方中有“仙茅丸”,能壮筋骨、益精神、明目、黑须发。其配方及服法如下:仙茅二斤,放入淘糯米水中浸五天,取出刮锉,阴干。另用苍术二斤,放入淘米水中浸五天,取出刮皮,焙干。取这样制过的仙茅、苍术各一斤,与枸杞子一斤,车前十二两,白茯苓(去皮)、茴香(炒)、柏子仁(去壳)各八两,生地黄(焙)、熟地黄(焙各四两)一起研细,加酒煮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饭前服,温酒送下。一天服二次。温肾壮阳:用于肾阳不足之阳痿、腰膝冷痛、老年遗尿及胃腹冷痛、食欲不振。①《海药本草》:“主风,补暖腰脚,清安五脏,强筋骨,消食。”“宣而复补,主丈夫七伤,明耳目,益筋力,填骨髓,益阳”②《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气,补五劳七伤,开胃下气”③《开宝本草》:“主心腹冷气不能食,腰脚风冷挛痹不能行,丈夫虚劳,老人失溺”④《滇南本草》:“治妇人红崩下血,攻痈疽,排脓”⑤《生草药性备要》:“补肾,止痛,治白浊,理痰火,煲肉食。十蒸九晒,用沙糖藏好,早晨茶送,能壮精神,乌须发”⑥《玉楸药解》:“治皮肤风癞”

10、肉桂

别名菌桂,牡桂,大桂,筒桂,辣桂,玉桂,紫桂,桂皮。

来源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皮及枝皮。一般于8~10月间,选择桂树,按一定阔度剥取树皮,加工成不同的规格,主要有下列几种:①官桂:剥取栽培5~6年的幼树干皮和粗枝皮,晒1~2天后,卷成圆筒状,阴干。②企边桂:剥取十余年生的干皮,两端削齐,夹在木制的凸凹板内,晒干。③板桂:剥取老年桂树的干皮,在离地30厘米处作环状割口,将皮剥离,夹在桂夹内晒至九成干时取出,纵横堆叠,加压,约1个月后即完全干燥。至于“桂心”,即肉桂加工过程中检下的边条,除去栓皮者。各种肉桂商品均宜贮藏于干燥阴凉处,或入锡盒内,密闭保存。

生境分布栽培于砂土及斜坡山地。分布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地。主产于广西、广东、云南等地。

性状①官桂(《本草图经》)又名:菌桂(《本经》一作箘桂),筒桂(《唐本草》),桂尔通、桂通、条桂。呈半槽状或圆筒形,长约40厘米,宽约1.5~3厘米,皮厚1~3毫米。外表面灰棕色,有细皱纹及小裂纹,皮孔椭圆形,偶有凸起横纹及灰色花斑;刮去栓皮者,表面较平滑,红棕色,通称“桂心”。内表面暗红棕色,颗粒状。质硬而脆,断面紫红色或棕红色,可见浅色石细胞群,断纹成环状。气芳香,味甜辛。②企边桂 又名;清化桂。呈长片状,左右两边向内卷曲,中央略向下凹,长40~50厘米,宽4.5~6厘米,厚3~6毫米。外表面灰棕色,内表面红棕色,用指甲刻划时则现棕色油纹。香气浓烈,其它与官桂相似。③板桂(《本草图经》)又名:桂楠。呈板片状,通常长30~40厘米,宽5~12厘米,厚约4毫米,两端切面较粗糙。以上均以皮细肉厚,断面紫红色,油性大,香气浓,味甜微辛,嚼之无渣者为佳。

功能主治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治命门火衰,肢冷脉微,亡阳虚脱,腹痛泄泻,寒疝奔豚,腰膝冷痛,经闭症瘕,阴疽,流注,及虚阳浮越,上热下寒。①《本经》:“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②《别录》:“主心痛,胁风,胁痛,温筋,通脉,止烦、出汗。”“主温中,利肝肺气,心腹寒热、冷疾,霍乱转筋,头痛,腰痛,止唾,咳嗽,鼻齆:能堕胎,坚骨节,通血脉,理疏不足;宣导百药,无所畏”③《药性论》:“主治:几种心痛,杀三虫,主破血,通利月闭,治软脚,痹、不仁,胞衣不下,除咳逆,结气、痈痹,止腹内冷气,痛不可忍,主下痢,鼻息肉。杀草木毒”④《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气,补五劳七伤,通九窍,利关节,益精,明目,暖腰膝,破痃癖癥瘕,消瘀血,治风痹骨节挛缩,续筋骨,生肌肉”⑤《珍珠囊》:“去卫中风邪,秋冬下部腹痛”⑥《医学启源》:“补下焦不足,治沉寒肩冷及表虚自汗。《主治秘要》:渗泄,止渴”⑦《用药心法》:“敌寒邪,治奔豚”⑧王好古:“补命门不足,益火消阴”⑨《纲目》:“治寒痹,风瘖,阴盛失血,泻痢,惊痢。”“治阳虚失血,内托痈疽痘疮,能引血化汗化脓,解蛇蝮毒”

备注《本经》有牡桂、菌桂,《名医别录》又另立“桂”条。《本草纲目》认为桂即牡桂,并将两者合为一条。又云:“桂即肉桂也”,可见牡桂、肉桂为同一物。至于菌桂,陶弘景称其“正圆如竹”,《图经》称:“树皮青黄,薄卷若简,亦名筒桂”。据此,菌桂当即今之官桂。

11、狗肾

别名狗鞭,黄狗肾,广狗肾。

来源为犬科动物狗的肾脏。

功能主治《本草拾遗》:“主妇人产后肾劳如疟者(体热用猪肾,体冷用犬肾)”

12、锁阳

别名琐阳,不老药,锈铁棒,地毛球,黄骨狼,锁严子,羊锁不拉,琐阳,耶尔买他格,乌兰-告亚,锈铁锤,锁燕。

来源为锁阳科植物锁阳的全草。春、秋采收,以春季采者为佳。挖出后除去花序,置沙滩中半埋半露,晒干即成。少数地区趁鲜时切片晒干。

生境分布生长于干燥多沙地带,多寄生于白刺的根上。分布新疆、甘肃、青海、内蒙古、宁夏等地。主产甘肃、新疆、内蒙古。此外,宁夏、青海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全草,呈扁圆柱形或一端略细,长8~21厘米,直径2~5厘米。表面红棕色至深棕色,皱绪不平,形成粗大的纵沟或不规则的凹陷,有时可见三角形的鳞片,和有部分花序存在。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略显颗粒性,棕色而柔润。气微香,味微苦而涩。锁阳片为横切或斜切成的厚约1厘米左右的片段,往往用绳穿串。以个肥大、色红、坚实,断面粉性、不显筋脉者为佳。

功能主治补肾润肠。治阳痿,尿血,血枯便秘,腰膝痿弱。①《本草衍义补遗》:“补阴气。治虚而大便燥结用”②《纲目》:“润燥养筋。治痿弱”③《本草原始》:“补阴血虚火,兴阳固精,强阴益髓”④《内蒙古中草药》:“治阳萎遗精,腰腿酸软,神经衰弱,老年便秘”

13、大枣

别名干枣,美枣,良枣,红枣,木蜜,干枣,干赤枣,胶枣,南枣,白蒲枣,半官枣,刺枣,枣子。

来源为鼠李科植物枣的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拣净杂质,晒干。或烘至皮软,再行晒干。或先用水煮一滚,使果肉柔软而皮未皱缩时即捞起,晒干。

生境分布一般多为栽培。分布全国各地。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于河北、河南、山东、四川、贵州等地。

性状果实略呈卵圆形或椭圆形,长约2~3.5厘米,直径约1.5~2.5厘米。表面暗红色,带光泽,有不规则皱纹,果实一端有深凹窝,中具一短丽细的果柄,另一端有一小突点。外果皮薄,中果皮肉质松软,如海绵状,黄棕色。果核纺锤形,坚硬,两端尖锐,表面暗红色。气微弱,味香甜。以色红、肉厚、饱满、核小、味甜者为佳。

功能主治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调营卫,解药毒。治胃虚食少,脾弱便溏,气血津液不足,营卫不和,心悸怔忡。妇人赃躁。①《本经》:“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②《本草经集注》:“煞乌头毒”③《别录》:“补中益气,强力,除烦闷,疗心下悬,肠僻澼”④《药对》:“杀附子、天雄毒”⑤孟诜:“主补津液,洗心腹邪气,和百药毒,通九窍,补不足气,煮食补肠胃,肥中益气第一,小儿患秋痢,与虫枣食,良”⑥《日华子本草》:“润心肺,止嗽。补五脏,治虚劳损,除肠胃癣气”⑦《珍珠囊》:“温胃”⑧李杲:“温以补脾经不足,甘以缓阴血,和阴阳,调营卫,生津液”⑨《药品化义》:“养血补肝”⑩《本草再新》:“补中益气,滋肾暖胃,治阴虚”⑾《中国药植图鉴》:“治过敏性紫斑病、贫血及高血压”

备注大枣因加工的不同,而有红枣、黑枣之分。入药一般以红枣为主。

14、山药

别名薯藇,署预,薯蓣,山芋,诸署,署豫,玉延,修脆,山薯,王薯,薯药,怀山药,蛇芋,白苕,九黄姜,野白薯,山板薯,扇子薯,佛掌薯,土薯,山薯蓣,淮山,白山药,土蓣,藷藇,几草,山藷,延草,王芋薯药,淮山药,野山豆,山板术,白药子。

来源为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块茎。11~12月采挖,切去根头,洗净泥土,用竹刀刮去外皮,晒干或烘干,即为毛山药。选择粗大的毛山药,用清水浸匀,再加微热,并用棉被盖好,保持湿润闷透,然后放在木板上搓揉成圆柱状,将两头切齐,晒干打光,即为光山药。

生境分布生山野向阳处。现各地皆有栽培。

性状①毛山药:呈圆柱形,弯曲而稍扁,长约15~30厘米,直径1.5~6匣米,表面黄白色或棕黄色,有明显纵皱及未除尽之栓皮,并少数根痕。质较硬,断面白色,颗粒状,粉质。气微,味甘微酸,嚼之发粘。②光山药:呈平滑的圆柱形,长10~20厘米,直径2~4厘米。表面淡黄白色,光滑。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白色,粉质。气微,微甘味酸,嚼之发粘。以质坚实,粉性足,色洁白者为佳。主产河南。此外,湖南、湖北、山西、云南、河北、陕西、江苏、浙江、江西、贵州、四川等地亦产。一般以河南博爱,沁阳、武陟、温县等地(古怀庆所属)所产质量最佳,习称“怀山药”。除上述正品山药外,在少数地区尚有以日本薯蓣(长江以南各省多有野生,其块茎习称野山药,土山药,原植物参见“风车儿”条)、三角叶薯蓣(分布云南、四川、西藏)等多种薯蓣属植物的块茎也作山药使用。

功能主治健脾,补肺,固肾,益精。治脾虚泄泻,久痢,虚劳咳嗽,消渴,遗精、带下,小便频数。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麸炒山药补脾健胃。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①《本经》:“主伤中,补虚,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②《别录》:“主头面游风,风头(一作「头风」)眼眩,下气,止腰痛,治虚劳羸瘦,充五脏,除烦热,强钥”③《药性论》:“补五劳七伤,去冷风,止腰痛,镇心神,补心气不足,患人体虚羸,加而用之”④《食疗本草》:“治头疼,助阴力”⑤《日华子本草》:“助五脏,强筋骨,长志安神,主泄精健忘”⑥朱震亨:“生捣贴肿硬毒,能消散”⑦《伤寒蕴要》:“补不足,清虚热”⑧《纲目》:“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

15、鹿茸

别名斑龙珠。

来源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尚未骨化的幼角。一般分锯茸和砍茸两法。①锯茸:雄鹿从第三年开始锯茸,每年可采收1~2次。每年采2次者,第一次在清明后45~50天,习称“头茬茸”,第二次约在立秋前后,习称“二茬茸”。每年采一次者,约在7月下旬。锯时将鹿用绳子拖离地面,迅速将茸锯下,伤口敷“七厘散”或“玉真散”,贴上油纸,放回鹿舍。锯下之茸,须立即加工。先洗去茸毛上不洁物,并挤去一部分血液,将锯口部用线绷紧,缝成网状,另在茸根钉上小钉,缠上麻绳。然后固定于架上,置沸水中反复烫3~4次,每次15~20秒钟,使茸内血液排出,至锯口处冒白沫,嗅之有蛋黄气味为止,全部过程约需2~3小时。然后晾干。次日再烫数次,风干或烤干。烤时悬在烘架上,以70~80℃之无烟炭火为宜,烤约2~3小时后,取出晾干再烤,反复烤2~3次,至茸皮半干时,再行风干及修整。②砍茸:此法现已少用,适用于生长6~10年的老鹿或病鹿、死鹿。老鹿一般在6~7月采收。先将鹿头砍下,再将鹿茸连脑盖骨锯下,刮除残肉、筋膜。绷紧脑皮,然后将鹿茸固定于架上,如上法反复用沸水烫,烫的时间较锯茸为长,约需6~8小时。烫后掀起脑皮,将脑骨浸煮一小时,彻底挖净筋肉,再用沸水烧烫脑皮至7~8成熟。再阴干及修整。

性状①花鹿茸 又名:黄毛茸、花茸。为梅花鹿的幼角。㈠锯茸:全体呈圆柱形,多具1~2分枝。具1分枝者,习称“二杠”,其主枝习称“大挺”,挺高14~20厘米,锯口直径约3厘米,离锯口约3厘米处分枝,分枝长10~15厘米,直径较主枝略细。外皮红棕色咸棕色,多光润,表面布有红黄色或棕黄色致密的茸毛,上端较密,下部较稀,分岔间具-条灰色筋脉;皮茸紧贴。体轻,锯口洁白,有细蜂窝,外围无骨质。气微腥,味微咸。具2分枝者,习称“三岔”,大挺长24~30厘米;直径较细,多不圆,略呈弯弓形,微向后偏,先端略尖,下部多有纵棱线(称“起筋”)及突起的疙瘩(称“骨豆”或“钉”),皮红黄色,毛稀而较粗。二茬茸和头茬茸相似,但挺长而不圆,或下粗上细,下部有纵棱筋,毛较粗糙,体较重,无腥气。㈡砍茸:即带有脑骨的茸,亦分二杠、三岔等规格,与锯茸同。脑骨前端平齐,后端有一对弧形的骨,习称“虎牙”。脑骨洁白无残肉,外附脑皮,皮上密生茸毛。花鹿茸均以粗大、挺圆、顶端丰满、质嫩、毛细、皮色红棕、油润光亮者为佳。挺细瘦、下部起筋、毛粗糙、体重者质次。主产吉林、辽宁、黑龙江、河北、北京等地;其他地区亦有少量生产。②马鹿茸 又名:青毛茸。为马鹿的幼角。形状比花鹿茸粗大,分枝亦较多,侧枝一个者习称“单门”,二个称“莲花”,三个称“三岔”,四个称“四岔”,或更多。其中以莲花、三岔、四岔为主。东北产的单门,大挺长23~27厘米,直径3厘米许。皮灰黑色,毛青灰色或灰黄色,细而光亮,质嫩,断面外皮较厚,灰黑色,中央米黄色,有较细的蜂窝眼,微有腥气,味微咸。莲花大挺长16~33厘米,下部有棱线,而质不老,断面蜂眼稍大。三岔质较老,皮色深,四岔毛粗而稀,挺下部具棱线及疙瘩。分岔顶端多显露光头,习称“捻头”。砍茸则脑骨较薄,色灰白,毛灰褐色,两茸间距离较花鹿茸为宽。西北产的多为砍茸,长30~100厘米。挺多不圆,顶端圆扁不一,表面有棱,多抽皱干瘪,分岔较长且弯曲,毛灰色或黑灰色而粗长,锯面色较深,上端紫红色,中段以下灰红色,下部灰白色,常见骨质。有腥臭气,味咸。马鹿茸均以茸体饱满、体轻、下部无棱线、断面蜂窝状、组织致密、米黄色者为佳。茸体干瘪、毛粗不全,体较重、下部起筋、断面灰红色者质次。茸体大部分毛已脱掉,显灰白色,或下部隆起疙瘩状,内部灰白色,体重已成骨化者不可作鹿茸入药。主产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等地。产东北的称“东马茸”,又名“关马茸”,品质较优。产西北的称“西马茸”,品质较次。鹿茸除上述品种外,尚有同属动物水鹿(分布四川、云南、广东、台湾)、白唇鹿(分布四川、青海、西藏)、白鹿(分布四川西部)等的幼角亦作鹿茸使用。商品在四川称春茸(水鹿茸)、岩茸(白唇鹿茸)、草茸(白鹿茸),但均属野生,产量很少。

功能主治壮元阳,补气血,益精髓,强筋骨。治虚劳羸瘦,精神倦乏,眩晕,耳聋,目暗,腰膝酸痛,阳痿,滑精;子宫虚冷,崩漏,带下。①《本经》:“主漏下恶血,寒热惊痫,益气强志”②《别录》:“疗虚劳洒洒如疟,羸瘦,四肢酸疼,腰脊痛,小便利,泄精,溺血,破留血在腹,散石淋,痈肿,骨中热,疽痒(《本草经疏》云:「痒」应作「疡」)”③《药性论》:“主补男子腰肾虚冷,脚膝无力,梦交,精溢自出,女人崩中漏血,炙末空心温酒服方寸匕。又主赤白带下,入散用”④《日华子本草》:“补虚羸,壮筋骨,破瘀血,安胎下气,酥炙入用”⑤《纲目》:“生精补髓,养血益阳,强健筋骨。治一切虚损,耳聋,目暗,眩晕,虚痢”⑥《本草切要》:“治小儿痘疮虚白,浆水不充,或大便泄泻,寒战咬牙;治老人脾肾衰寒,命门无火,或饮食减常,大便溏滑诸证”

16、牛膝

别名百倍,怀牛膝,鸡胶骨,百倍,牛茎,脚斯蹬,铁牛膝,杜牛膝,怀夕,真夕,怀膝,土牛膝,淮牛膝,红牛膝,牛磕膝,牛克膝,牛盖膝,粘草子根,牛胳膝盖,野牛充膝,接骨丹,牛盖膝头,牛髁膝,山苋菜,对节草。

来源为苋科植物牛膝的根。牛膝的根,于冬季茎叶枯萎时采挖,去净须根,泥土,晒至干皱后,用硫黄熏数次,然后将顶端切齐、晒干。

生境分布栽培或野生于山野路旁。分布河南。山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主产河南。

性状干燥根呈细长圆柱形,有时稍弯曲,上端较祖,下端较细,长约30~90匣米,直径约0.5~1厘米。表面呈土黄色或淡棕色;具细微的纵皱纹和稀疏的侧根痕。质坚脆,易折断,断面平坦;微呈角质状。气特殊,味微甜而涩。以根粗长,皮细坚实,色淡黄者为佳。

功能主治生用散瘀血,消痈肿。治淋病,尿血,经闭,症瘕,难产,胞衣不下,产后瘀血腹痛,喉痹,痈肿,跌打损伤。熟用补肝肾,强筋骨。治腰膝骨痛,四肢拘挛,痿痹。①《本经》:“主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逐血气,伤热火烂,堕胎”②《别录》:“疗伤中少气,男肾阴消,老人失溺,补中续绝,填骨髓,除脑中痛及腰脊痛,妇人月水不通,血结,益精,利阴气,止发白”③《药性论》:“治阴痿,补肾填精,逐恶血流结,助十二经脉”④《日华子本草》:“治腰膝软怯冷弱,破癥结,排脓止痛,产后心腹痛并血运,落胎,壮阳”⑤《本草衍义》:“与苁蓉浸酒服,益肾;竹木刺入肉,捣烂罨之,即出”⑥张元素:“强筋”⑦《本草衍义补遗》:“能引诸药下行”⑧《滇南本草》:“止筋骨疼,强筋舒筋,止腰膝酸麻,破瘀坠胎,散结核,攻瘰疬,退痈疽、疥癞、血风、牛皮癣、脓窠”⑨《纲目》:“治久疟寒热,五淋尿血,茎中痛,下痢,喉痹,口疮,齿痛,痈肿恶疮,伤折”⑩《本草正》:“主手足血热瘙痹,血燥拘挛,通膀胱涩秘,大肠干结,补髓填精,益阴活血”⑾《本草备要》:“酒蒸则益肝肾,强筋骨,治腰膝骨痛,足痿筋挛,阴痿失溺,久疟,下痢,伤中少气,生用则散恶血,破癥结,治心腹诸痛,淋痛尿血,经闭难产,喉痹齿痛,痈疽恶疮”

17、续断

别名川续断,和尚头,山萝卜,龙豆,属折,接骨,南草,接骨草,川断,鼓锤草,川萝卜根,马蓟,黑老鸦头,小续断。

来源为川续断种植物川续断或续断的根。8~10月采挖,洗净泥沙,除去根头、尾梢及细根,阴干或炕干。

生境分布主产湖北、四川、湖南、贵州。陕西、云南、江西、广东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根呈长圆柱形,向下渐细,或稍弯曲,长7~10厘米,直径1~1.5厘米。表面灰褐色或黄褐色,有扭曲的纵皱及浅沟纹,皮孔横裂,并有少数根痕。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微带角质性,皮部褐色,宽度约为木部的一半,形成层略呈红棕色,本部淡褐色或灰绿色。维管束呈放射状排列,微显暗绿色。气微香,味苦甜而涩。以粗肥、质坚、易折断、外色黄褐、内色灰绿者为佳。

功能主治补肝肾,续筋骨,调血脉。治腰背酸痛,足膝无力,胎漏,崩漏,带下,遗精,跌打损伤,金疮,痔漏,痈疽疮肿。①《本经》:“主伤寒,补不足,金疮,痈疡,折跌,续筋骨,妇人乳难,久服益气力”②《别录》:“主崩中漏血,金疮血内漏,止痛,生肌肉,腕伤,恶血,腰痛,关节缓急”③《药性论》:“主绝伤,去诸温毒,能宣通经脉”④《日华子本草》:“助气,调血脉,补五劳七伤,破症结瘀血,消肿毒,肠风,痔瘘,乳痈,瘰疬,扑损,妇人产前后一切病,面黄虚肿,缩小便,止泄精,尿血,胎漏,子宫冷”⑤《滇南本草》:“补肝,强筋骨,走经络,止经中(筋骨)酸痛,安胎,治妇人白带,生新血,破瘀血,落死眙,止咳嗽咳血,治赤白便浊”⑥《滇南本草图说》:“治一切无名肿毒,杨梅,天泡诸疮”

18、党参

别名东党,台党,潞党,口党,上党人参,防风党参,黄参,防党参,上党参,狮头参,中灵草。

来源为桔梗科植物党参的根。秋季采挖,除去地上部分,洗净泥土,晒至半干,用手或木板搓揉,使皮部与木质部贴紧,饱满柔软,然后再晒再搓,反复3~4次,最后晒干即成。

生境分布生于山地灌木丛中及林缘,分布东北及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青海等地。

性状党参药材由于产地不同,有西党、东党、潞党等三种。①西党 根部类圆柱形,末端较细,长8~20厘米,直径约5~13毫米。根头部有许多疣状突起的茎痕,俗称“狮子盘头”,每个茎痕呈凹下点状。表面灰黄色或浅棕黄色,有明显纵沟,近根头处有紧密的环状皱纹,逐渐稀疏约占全体之半。皮孔横长、明显,略突出,长约0.3~0.8厘米。支根脱落处常见黑褐色胶状物,系内部乳汁溢出干燥所成。质稍坚脆,易折断。断面皮部白色,有裂隙,木部淡黄色。气特殊,味微甜。以根条肥大、粗实、皮紧、横纹多、味甜者为佳。主产陕西、甘肃。②东党 根类圆柱形,常分歧。长12~25厘米,直径约5~22毫米。根头大而明显,根外皮黄色及灰黄色,粗糙,有明显纵皱。皮孔短而突出,呈点状突起。质疏松,易折断。断面皮部黄色,木部黄白色,皮部占本部之1/3,皮部有横向裂隙,木部射线亦成裂隙。以根条肥大、外皮黄色、皮紧肉实、皱纹多者为佳。主产东北等地。③潞党 根类扁圆柱形,单一,长约8~22厘米,直径约7~10毫米,亦有较长大者。根头部无明显“狮子盘头”。根表面浅灰棕色,有深而不规则的纵皱沟,近根头处有较稀横纹。质较轻,易折断,断面不规则。气微,无香气,味甜。以独支不分叉、色白、肥壮粗长者为佳。主产山西,多为栽培品。野生于山西五台山等地者称“台党”。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生津。治脾胃虚弱,气血两亏,体倦无力,食少,口渴,久泻,脱肛。①《本经逢原》:“清肺”②《本草从新》:“补中益气,和脾胃,除烦渴”③《纲目拾遗》:“治肺虚,益肺气”④《科学的民间药草》:“补血剂。适用于慢性贫血,萎黄病,白血病,腺病,佝偻病”⑤《中药材手册》:“治虚劳内伤,肠胃中冷,滑泻久痢,气喘烦渴,发热自汗,妇女血崩、胎产诸病”

备注同属植物川党参的根,亦同等使用,商品称“川党”。根类圆柱形,末端稍细,很少有分歧,长约15~35厘米,直径约5~25毫米。根头部呈“狮子盘头”状。表面灰黄色,有明显纵皱沟,遍体或只顶端有较稀的横纹。支根脱落处有溢出乳汁而凝成的黑褐色类胶状物。质较坚实,易折断,断面裂隙少,木部黄色,其外围有一圈浅棕色环。皮部淡黄色。气香味甜。产四川、湖北等地。此外,同属植物中供党参药用的尚有:管花党参(又名甜党、叙党,产四川、贵州);绿花党参(产四川);秦岭党参(又名大头党参,产陕西、甘肃);新疆党参(产新疆);柴党(产四川、甘肃)等。

本文标签: 药学  方剂大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炮天红酒
2023-02-09
螃蟹酒
2023-02-09
蟠桃丸
2023-02-09
蟠桃酒
2023-02-09
蟠桃果
2023-02-09
蟠龙散
2023-02-09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