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qibu jibing
[外文]:diseases of umbilicus
脐在腹壁前方正中线上,胚胎时期在母儿之间的联系中发挥重要作用,胎儿娩出后闭合。脐是腹壁薄弱部位,也可发生多种疾病。
解剖特点
脐是胎儿时期脐带的附着点,脐带脱落后,由腹白线形成的脐环即行闭锁,形成脐,位于腹正中稍偏下方。由于脐部无脂肪组织,皮肤、筋膜和腹膜直接相连,故脐为腹壁薄弱处之一,是疝的好发部位。
胚胎发育
胎儿时期通过脐环的有脐动脉、脐静脉、卵黄管和脐尿管等结构,于出生前后均先后闭锁。脐动脉闭锁后成为脐动脉索。脐静脉在即将进入胎儿体内时即分为左右2支,左脐静脉走向肝门,汇入门静脉,右脐静脉在胚胎长10mm以前即萎陷消失。左脐静脉在出生后闭锁,成为肝圆韧带一部分。脐尿管于出生前即闭塞,形成脐尿管索。卵黄管亦于出生前逐渐闭塞而完全吸收消失。若这些组织有发育异常,则可出现先天性脐疝、脐尿管闭合不全及卵黄管残留等。另一方面,人们又应用扩张器使闭锁的脐静脉再通,置入导管,来诊断与治疗疾病,如作门静脉造影、测门静脉压力、取血液样品,以及滴注抗菌或抗癌药品等。
常见疾患
多数脐部疾病与先天缺损或发育异常有关。
感染脐炎多见于新生儿,因分娩时脐带处理不当所致。严重者甚至引起脐周围丹毒或蜂窝组织炎。
脐膨出为先天性脐疝,为先天性腹壁缺损症,是脐环未闭锁所致。可见于初生儿。突出的脏器(均含小肠,有的含部分肝、胃等)仅覆盖一层羊膜,而无腹肤覆盖。本病需与腹裂畸形相鉴别,因两者表现相似,过去常混为一谈。腹裂实际上是脐环穿孔,是由于妊娠期右脐静脉萎缩坏死,失去支持组织,于脐带右侧形成薄弱空隙,肠管由此突出,无膜覆盖,故与脐疝不同。二者治疗相同,唯一的治疗方法是通过一期或分期手术,还纳脏器,修复腹壁缺损。
卵黄管残留卵黄管是连接卵黄囊和胎儿中肠之间的通道。若婴儿出生后,近脐的一段卵黄管尚未完全闭锁,则脐窝处有粘膜外翻,息肉形成,这称为卵黄管窦道;若残留卵黄管与末段回肠相通,可有粘液或粪便流出,是为卵黄管瘘;若卵黄管两端闭锁而中段未闭锁,可在腹腔内形成卵黄管囊肿;若卵黄管靠近回肠的一端未闭锁,就成为梅克尔氏憩室(图1)。
脐尿管异常脐尿管是胚胎时期尿囊的一部分,在胚胎后期闭锁而成为脐尿管索(膀胱韧带),连接脐与膀胱。若出生时闭锁不全,可形成脐尿管窦道、脐尿管瘘、脐尿管囊肿、膀胱憩室等(图2)。其症状与卵黄管残留相似,有时可有尿液外溢。
卵黄管或脐尿管的发育异常,都可引起脐部炎症,单凭各种姑息疗法难以奏效。故有迁延不愈的脐炎时,应想到这两类畸形的可能性,将整个窦道或瘘管切除,才能治愈。通到肠道或膀胱的瘘孔,须修补缝合。
脐疝原因为脐部发育不全(婴儿)或妊娠、引起腹压增高的疾病及脐部组织缺损,结果大网膜、结肠或小肠疝出。3岁以下的婴儿脐疝常自愈,亦可用橡皮膏粘贴治愈。成人脐疝多见于肥胖的经产妇,需手术治疗。有些原发疾病严重者如顽固性腹水则不宜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