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氏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按其主要症候群,可分为肠炎型、伤寒型、败血症型和局部化脓性感染四型。
(1)肠炎型(食物中毒):是沙门氏菌感染最常见的形式,潜伏期一般为8~24小时。起病急骤,常伴有恶寒、发热,但热度一般不甚高,同时出现腹绞痛、气胀、恶心、呕吐等症状。继而发生腹泻,一天数次至十数次或更多,如水样,深黄色或带绿色,有些有恶臭。粪便中常混有未消化食物及少量粘液,偶带脓血,当炎症蔓延至结肠下段时,可有里急后重。病程大多为2~4天,有时持续时间较长。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时,以腹泻、高热为主,脓血便多见;成人高热较少,热程较短,腹痛及里急后重较多,而儿童高热较久,呕吐及脱水较多。
偶有呈霍乱样暴发性胃肠炎型者,病人呕吐和腹泻均剧烈,体温在病初时升高,立即下降,脉弱而速,可出现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肌肉痉挛、尿少或尿闭,如抢救不及时,可于短期内因急性肾功能衰竭或周围循环衰竭而死亡。
(2)伤寒型:非伤寒沙门氏细菌感染时,可引起类似伤寒的临床表现,其中以猪霍乱菌较常见。症状一般较伤寒轻,长期发热,伴胃肠道症状,或以胃肠炎为前驱表现,皮疹少见,腹泻较多,可见脾肿大,白细胞总数低下,而肠穿孔、肠出血等并发症少。病程大多仅1~3周,血和粪便培养可获有关沙门氏菌。复发机会比伤寒多。
(3)败血症型:在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中,沙门氏菌感染引起败血症的机会不到10%,而艾滋病(AIDS)可高达45%。败血症型患者约有1/3~1/2有肝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白血病、淋巴瘤或新生物等原发病,预后较差。本型以长期发热为主要特征,体温可高达40℃以上,呈不规则热(弛张热或间歇热),伴反复寒战、出汗、头痛、恶心、厌食、体重下降,部分患者有胃肠炎症状,偶见脾肿大,约1/4患者在病程中出现局部感染病灶,以骨关节最常见,且可累及多关节,迁延不愈,形成瘘管。新生儿、婴儿的脑膜易受侵犯,病死率可高达80%以上,其他尚有支气管肺炎、肺脓肿、胸膜炎、脓胸、心包炎、心内膜炎、肾盂肾炎等。
(4)局部化脓性感染: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但好发于缝线处、骨折处、组织器官移植处、动脉粥样硬化斑处以及有肿瘤处等原先有病变,或活力不强的部位。本型无胃肠炎或全身症状,仅有脓肿形成,并呈慢性化倾向,需靠病原菌检查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