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苦瓜
名称出处:《救荒本草》
概况异名:锦荔枝、癞葡萄(《救荒本草》),红姑娘(《群芳谱》),癞瓜(《民间常用草药汇编》),红羊(《泉州本草》),麻坏(西双版纳傣语)。
基源:为葫芦科苦瓜属植物苦瓜的果实。
原植物: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 L.,又名凉瓜(广州)。
历史:苦瓜始载于《救荒本草》,名“锦荔枝”,“癞葡萄”。李时珍曰:“苦以味名,瓜及荔枝、葡萄,皆以实及茎、叶相似得名。”又曰:“苦瓜原出南番,今闽广皆种之,五月下子,出苗引蔓,并如葡萄而小,七八月开小黄花,五瓣如碗形,结瓜长者四五寸,短者二三寸,青色,皮上痱瘰如癞及荔枝壳状,熟则黄自裂,内有红瓤裹子,瓤味甘可食,其子形扁如瓜子。”所述及其附图,与本种相符。
形态:一年生攀援草本。茎、枝被柔毛。卷须细,长达20cm,被毛。叶柄长4~6cm,初有白色柔毛;叶片卵状肾形或近圆形,长、宽均为4~12cm.5~7深裂,边缘具粗齿或不规则小裂片,脉上被毛。花雌雄同株;雄花单生叶腋,花梗长3~7cm,中、下部具1苞片,苞片肾形,两面被毛,花萼裂片卵状披针形,被白色柔毛,花冠黄色,裂片倒卵形,长1.5~2cm,被柔毛,雄蕊3,药室二回折曲;雌花也单生,花梗长10~12cm,子房纺锤形,密生瘤状突起。果实纺锤形或圆柱形,长10~20cm,多瘤皱,熟后橙黄色。顶端3瓣裂。种子长圆形,具红色假种皮。花果期5~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359页.图6131)
生境与分布:中国南北均普遍栽培。世界热带到温带地区也广泛栽培。
生药采集:秋后采取,切片晒干或鲜用。产于广西、广东、云南、福建等地。
鉴别:苦瓜片呈椭圆形或矩圆形,厚约2~8mm,长3~15cm,宽0.4~2cm,全体皱缩,弯曲,果皮浅灰棕色,粗糙,有纵皱或瘤状突起。中间有时夹有种子或种子脱落后留下的孔洞。质脆,易折断。气微,味苦。以青边,肉白,片薄,子少者为佳。
化学性质含甾体皂甙、豆甾醇皂甙、△5,25-豆甾-烯醇及其β-葡萄糖甙、△7-甾醇和具有显著降血糖活性的植物甾醇。未成熟果实含苦瓜皂甙(Momordicoside)G,F1,F2,I,K和L。其中Momordicoside K和L味苦,而F1,F2,G和I无苦味。未成熟果实尚含内源性细胞分裂素:玉米素和玉米核苷[1]。又谓果实含苦瓜甙(Charantin),是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和5,25-豆甾二烯醇-3-葡萄糖甙的混合物。还含5-羟色胺和多种氨基酸、如谷氨酸、丙氨酸、β-丙氨酸、苯丙氨酸、脯氨酸、α-氨基丁酸、瓜氨酸、半乳糖醛酸、果胶[2]。又含维生素C及微量元素:Fe、Ca、Mg、Ti、Na、Cu、Ni、Pb、Sr、F、P等[1],又含α-苦瓜籽蛋白(α-Momorcharin)[3]和omordin(一种种子中的蛋白,分子量为24,000)[4]。
参考文献
[1] 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 1990;5(2):62。
[2]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323。
[3] CA 1984:101:33396r。
[4] CA 1976:85:198159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