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肝膏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3味。
龙肝膏的基本资料
龙肝膏(《赤水玄珠》卷九)处方伏龙肝1两,生地汁3合,麦冬汁3合,小蓟汁3合,藕汁3合,姜汁1合。
制法入蜜半匙,慢火熬成膏。
功能主治吐血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1匙。
龙肝膏相关中药材
1、伏龙肝别名灶心土,灶中黄土,釜下土,釜月下土,灶心土,灶中土,灶内黄土。
来源为久经柴草熏烧的灶底中心的土块。在拆修柴火仕(或烧柴的窑)时,将烧结的土块取下,用刀削去焦黑部分及杂质即得。
性状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全体红褐色,表面有刀削痕。质较硬,但易砸碎,并有粉末脱落,断面细软,色稍深,常有蜂窝状小孔。具烟熏气,味淡.以块大,色红褐,质细软者为佳。部分溶于水,加酸部分溶解,且有气泡发生,其酸溶液加5%亚铁氰化钾试液呈蓝绿色,且有蓝色沉淀生成。
功能主治温中燥湿,止呕止血。治呕吐反胃,腹痛泄泻,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妇女妊娠恶阻,崩漏带下,痈肿溃疡。①《别录》:“主妇人崩中,吐血,止咳逆,止血,消痈肿毒气”②《日华子本草》:“治鼻洪,肠风,带下血崩,泄精尿血。催生下胞”③《本草蒙筌》:“辟除时疫,安眙。捣细,调水服之”④《纲目》:“治心痛狂癫。妊娠护胎,诸疮”⑤《本草备要》:“调中止血,去湿消肿”⑥《陆川本草》:“治小儿慢惊”
2、小蓟别名刺儿菜,刺菜,曲曲菜,青青菜,荠荠菜,刺角菜,白鸡角刺,小鸡角刺,小牛扎口,野红花,猫蓟,青刺蓟,千针草,刺蓟菜,刺儿菜,萋萋菜,枪刀菜,木刺艾,刺杆菜,刺刺芽,刺杀草,荠荠毛,小恶鸡婆,刺萝卜,小蓟姆,刺儿草,牛戳刺,刺尖头草,小刺盖。
来源为菊科植物小蓟的全草或根。夏、秋两季采收,晒干。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均产。
性状①干燥全草的茎圆柱状,常折断,直径2~3毫米,微带紫棕色,表面有柔毛及纵棱;质硬,断面纤维状,中空。叶片多破碎不全,皱缩而卷曲,暗黄绿色,两面均有白色丝状毛,全缘或微波状,有金黄色的针刺。头状花序顶生,总苞钟状,苞片黄绿色,5~6列,线形至披针形,花冠有时已不存,冠毛羽毛状。气弱,味甘。②干燥根呈长圆柱状,下部渐细:顶端直径3~7毫米,表面土棕色,有纵棱,着生多数细长须根。质硬,断面纤维性。一般用全草,青海地区则用根及茎。考诸古代本草书籍多用根。
功能主治凉血,祛瘀,止血。治吐血,衄血,尿血,血淋,便血,血崩,急性传染性肝炎,创伤出血,疔疮,痈毒。①《食疗本草》:“取菜煮食之,除风热。根,主崩中,又女子月候伤过,捣汁半升服之。金疮血不止,挼叶封之。夏月热,烦闷不止,捣叶取汁半升服之”②《本草拾遗》:“破宿血,止新血,暴下血,血痢(「痢」一作「崩」),金疮出血,呕吐等,绞取汁温服;作煎和糖,合金疮及蜘蛛蛇蝎毒,服之亦佳”③《日华子本草》:“根,治热毒风并胸脯烦闷,开胃下食,退热,补虚损。苗,去烦热,生研汁服”④《本草图经》:“生捣根绞汁服,以止吐血,衄血、下血”⑤《纲目拾遗》:清火疏风豁痰,解一切疔疮痈疽肿毒。⑥《分类草药性》:“治血淋胀痛,跌打损伤,红崩,白带”⑦《上海常用中草药》:“清热,止血,降压,散瘀消肿。治各种出血症,高血压,黄疸,肝炎,肾炎”
备注此外,同属植物刻叶刺儿菜的全草在东北及河北亦同等使用。性状与小蓟相似,但茎略粗,直径3~5毫米,叶边缘有明显块刻。头状花序的总苞棕黄色,苞片6~8列,三角状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气弱,味淡。
3、麦冬别名麦门冬,沿阶草。
功能主治养阴生津,润肺止咳:用于肺胃阴虚之津少口渴、干咳咯血;心阴不足之心悸易惊及热病后期热伤津液等证。配沙参、川贝可治肺阴虚干咳。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