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丸的基本资料,古籍论述18条,相关中药材9味。方歌有云:
六味地黄山药萸,泽泻苓丹“三泻”侣,
三阴并补重滋肾,肾阴不足效可居。
滋阴降火知柏需,养肝明目加杞菊,
都气五味纳肾气,滋补肺肾麦味续。
六味地黄益肾肝,山药丹泽萸苓掺,
肾阴亏损虚火上,滋阴补肾自安康。
六味地黄丸的基本资料
六味地黄丸(现代标准)名称六味地黄丸
拼音Liu Wei Di Huang Wan
成份熟地黄、山茱萸(制)、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
功能主治滋阴补肾。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
用法用量口服。小蜜丸一次9克,一日2次。
注意事项1、忌不易消化食物。2、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3、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4、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5、服药4周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6、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7、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8、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9、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10、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六味地黄丸(小蜜丸)(现代标准)名称六味地黄丸(小蜜丸)
拼音liu wei de huang wan(xiao mi wan)
成份同上。
性状本品为黑褐色的小蜜丸;味甜而酸。
功能主治同上。
规格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9克,一日2次。
注意事项同上。
贮藏密封。
执行标准2000版药典
六味地黄丸(浓缩丸)(现代标准)名称六味地黄丸(浓缩丸)
拼音Liuwei Dihuang Wan
成份熟地黄、山茱萸(制)、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
性状本品为棕褐色的浓缩丸;味微甜、酸、略苦。
功能主治滋阴补肾。用于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盗汗。
规格每8丸相当于原药材3克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8丸,一日3次。
注意事项1、忌辛辣食物。2、不宜在服药期间服感冒药。3、服药期间出现食欲不振,胃脘不适,大便稀,腹痛等症状时,应去医院就诊。4、服药二周后症状未改善,应去医院就诊。5、按照用法用量服用,孕妇、小儿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6、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7、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8、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9、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10、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贮藏密封。
执行标准部颁标准第十一册
六味地黄丸(大蜜丸)(现代标准)名称六味地黄丸(大蜜丸)
拼音liu wei de huang wan(da mi wan)
成份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辅料为
性状本品为黑褐色的大蜜丸;味甜而酸。
功能主治滋阴补肾。用于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盗汗。
规格每丸重9克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
注意事项1、忌辛辣食物。2、不宜在服药期间服感冒药。3、服药期间出现食欲不振,胃脘不适,大便稀,腹痛等症状时,应去医院就诊。4、服药二周后症状未改善,应去医院就诊。5、按照用法用量服用,孕妇、小儿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6、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服用。7、儿童必须在成人的监护下使用。8、请将此药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9、如正在服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贮藏密封。
执行标准2000版药典
六味地黄丸(水蜜丸)(现代标准)名称六味地黄丸(水蜜丸)
拼音liu wei de huang wan(shui mi wan)
成份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茯苓、山药、泽泻。辅料为蜂蜜。
性状本品为棕黑色的水蜜丸;味甜而酸。
功能主治滋阴补肾。用于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盗汗。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克,一日2次。
注意事项1、忌辛辣食物。2、不宜在服药期间服感冒药。3、服药期间出现食欲不振,胃脘不适,大便稀,腹痛等症状时,应去医院就诊。4、服药二周后症状未改善,应去医院就诊。5、按照用法用量服用,孕妇,小儿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6、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服用。7、儿童必须在成人的监护下使用。8、请将此药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9、如正在服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贮藏密封。
有效期48个月。
执行标准2000版药典
六味地黄丸(水丸)(现代标准)名称六味地黄丸(水丸)
拼音Liuwei Dihuang Wan
成份同上。
性状本品为棕黑色的水丸;味甜而酸。
功能主治滋阴补肾。用于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盗汗。
规格每袋装5克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袋,一日2次。
注意事项1、忌辛辣食物。2、不宜在服药期间服感冒药。3、服药期间出现食欲不振,胃脘不适,大便稀,腹痛等症状时,应去医院就诊。4、服药二周后症状未改善,应去医院就诊。5、按照用法用量服用,孕妇、小儿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6、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7、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8、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9、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10、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贮藏密封。
执行标准部颁标准第十三册
六味地黄丸(《准绳·女科》卷四)别名加味地黄丸。
处方熟地黄4两,山茱萸肉2两,山药2两,牡丹皮1两5钱,白茯苓1两5钱,泽泻1两,香附米(童便浸3次,炒)1两,蕲艾叶(去筋,醋煮)5钱。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妇人经事不调,即非受孕,纵使受之,亦不全美;肾经虚火致妊娠吐衄。
用法用量加味地黄丸(《济阴纲目》卷六)。
六味地黄丸(《中国药典》)处方熟地黄160g 山茱萸(制)80g 牡丹皮60g 山药80g 茯苓60g 泽泻60g
性状为棕黑色的水蜜丸、黑褐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味甜而酸。
炮制以上六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35~50g与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80~11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滋阴补肾。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
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规格大蜜丸每丸重9g
贮藏密封。
六味地黄丸古籍论述
六味地黄丸《医方论》地黄(砂仁酒拌、九蒸九晒)八两 山茱肉(酒润)山药四两 茯苓(乳拌)丹皮 泽泻三两 蜜丸。此方非但治肝肾不足,实三阴并治之剂。有熟地之腻补肾水,即有泽泻之宣泄肾浊以济之;有萸肉之温涩肝经,即有丹皮之清泻肝火以佐之;有山药收摄脾经,即有茯苓之淡渗脾湿以和之。药止六味,而大开大合,三阴并治,洵补方之正鹄也。
六味地黄丸《何氏虚劳心传》治阴虚肾水不足,发热作渴。(阴虚则发热,津液少则作渴。)气壅痰嗽,(肾虚不能纳气归龙火炎,则雷火亦发。肝血虚而为眩为花,阴虚痰火上升,故耳聋。)咽燥舌痛,齿牙不固,(喉咙、舌本,皆肾脉之所过,肾主骨,齿乃骨之余,肾之标也。精髓枯而龈骨失润,则齿动摇,譬之几败木枯则榫宽,湿则紧。)腰脊腿胫酸疼。(腰为肾之府,肾脉循内踝上 内,至股内后廉贯脊精水竭,故酸软疼痛也。)齿衄便红吐血,(凡见血为热症,由君火相火亢甚,于是煎迫而越出于诸窍之中也。)盗汗失音,(寤属阳,寐属阴,阴虚则汗从寐中盗出,闭脏失职也。肾虚脉不上循喉咙挟舌本,故失音。)水泛为痰,(阴虚火动,则水沸泛上而为痰。)小便淋闭,(淋者,淋涩而痛;闭者,不通也。肾司开合,虚则失职。《金匮》云∶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闭。)梦遗精滑,(阴虚而君相妄动也。)足心干热,脚跟作痛,(肾脉走足心,入跟内故也。)经水不调,血枯闭绝。(冲任二脉损伤之故也。)熟地(补髓填精,用八两)萸肉(补肾气,固元精,四两)山药(入手太阴能润皮肤,清虚降阳中之阳,三两)泽泻(咸渗以降阴中之阴,三两)加麦冬、(滋燥金而清水源,六两,)五味子(上能收耗散之肺气,下能滋不足之肾水也,三两,)名八仙长寿丸。再加人参,是合生脉也。炼蜜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淡盐汤下四五钱,若煎服则制小其剂。发热作渴,加鳖甲、二冬、花粉。气壅加沉香、砂仁、麦冬。痰嗽加贝母、花粉、百合、麦冬。眩晕加甘菊、钩藤、枸杞。耳鸣耳聋,加磁石、羊肾、花粉。咽燥舌痛,加二冬、元参。齿牙不固,加麋茸,猪、牛脊髓,麦冬、五味。腰痛加枸杞、杜仲。麋角,汤内镑,酒焙亦可。龟甲,汤内炙用,丸中煎膏。腿胫酸疼亦如之,再加牛膝虎胫。齿缝牙龈出血,加麦冬、童便、骨碎补,麦冬煎汤频频漱之。便血,加麦冬、龟甲,五味、白芍,不止宜补胃气,更宜加人参。溺血若痛者为血淋,加牛膝。如阴茎时举,溺管胀痛者,再加黄柏知母,不痛者为尿血,加麦冬、白芍、牛膝、降香,入童便、藕汁、人参、茅根汁(各一杯)和服。盗汗加枣仁、五味、白芍、圆肉。失音加麦冬、生鸡子、人乳、竹沥、梨汁。水泛为痰,倍茯苓。小便淋闭,俱加二冬、牛膝(此味为君)、车前。茎中痛加甘草梢。梦遗精滑,加莲须、五味、龙齿、牡蛎、鳔胶。相火盛,阳易举者,加盐炒黄柏。足心干热,加二冬、牛膝、龟甲。足跟作痛,加牛膝、鹿角、龟甲、虎胫骨。经水不调,血枯闭绝,参后归脾汤加减法。以上加减诸法,保阴左归仿此,此纯阴重味润下之方也。纯阴,肾之气;重味,肾之质;润下,肾之性。宋钱仲阳用此方治小儿齿迟语迟,脚软行迟,囟门不合,阴虚发热诸症,以皆属肾虚,缘小儿稚阳纯气,故以仲景八味丸去桂附,而但补其真阴,随手辄效。明·薛立斋因之悟大方阴虚,用丹溪补阴法不效,以此代之立效。薛氏加减之法甚多,即如本方去泽泻加黄,以合养血之奇。盖为发热作渴,小便不调,理无再竭,故去泽泻。又入生脉散,以生金滋水,虚则补母之义,复合异功散以崇土生金,兼母之外家而补之,更其名曰人参补气汤。加减变合无穷,真如游龙戏海之妙,举一为例,学人当善悟其法,而以意通之,则不可胜用矣。赵养葵《医贯》一书,得力于《薛氏医案》,而益阐其义,触处旁通,外邪杂病,无不贯摄,而六味之用益广。试举其阴虚诸症所用,如云∶世之真阴虚而发热者,十常六七,亦与外感无异,余于阴虚发热者,见其火热面赤,口渴烦躁,与大剂六味汤服之而愈。又云∶阴虚火动,则水沸泛上为痰,其痰重浊白沫,与火衰水泛为痰,纯是清水者不同。动于肾者,犹龙火之出于海,龙兴而水附;动于肝者,犹雷火之发于地,雷出而雨随。用六味汤以滋阴降火,此不治痰之标,而治痰之本,既治其本,复宜补脾以制水,方为良法。又云∶咳嗽必责之肺,以治之之法,不在于肺而在于脾,而又归六味汤主之。毋徒从事于肺,以肺司出气,为气之主,肾司纳气,为气之本。又肾为肺之子,虚则补其子也。大凡阴虚咳嗽,起于房劳,火上刑金,咳则肺金必伤。余先以六味之类壮其水,使水升而火降,然后以参 救被伤之肺,兼有虚则补母之义,一举两得之法也。若不先壮水以镇火,而遽投参 以补阳,反使阳火愈旺,而金益受伤,岂药之罪哉?此所谓不识先后着者也。如火不降,则参 始终难用,治阴虚之所以难也。又云∶肾水虚则有火,有火则有痰,有痰则咳嗽,咳嗽甚则喘,宜六味丸加麦冬、五味、牛膝之属,大剂重饮。盖阴症发喘,去死不远,幸几希一线牵带,在命门之根,尚尔留连。善治者,惟以助元元,接直下镇坠之药,俾其返本归元,或可回生,然亦不可太峻也。又云∶阴虚喉痛,属少阴之病。少阴之火,烈如奔马,逆冲而上,到咽喉紧要之所,紧锁气郁,结而不得舒,或痛或肿,其症必内热,口干面赤,痰涎涌上,其尺脉必数而无力,须六味加麦冬五味,大剂饮之。褚氏所谓上病疗下也。又云∶阴虚失血一症,分言之,则有呕血吐血,或出于胃经,或出肝经;咯血,出于肾经,或出于心包;咳血,出于肝经;唾血,出于肾经,或出胃经;衄血,出于肺经,或出胃经;痰涎血者,出于脾经。合而言之,皆属于肾。盖肾中之真水干,则真火炎,血亦随火沸腾,故错经而妄行,越出诸窍。褚氏所谓服寒凉百不一生,饮溲溺百不一死。愚谓六味汤独补肾水,性不寒凉,不损脾胃,久服则水升火降而愈,又须人参补脾补胃药以收功。盖初时忌用人参者,不欲其补助阳气也,及火既归原,人参又所不禁,然亦宜同滋阴药中用之则善。又云∶阴虚小便不通,因汗多,五内枯燥,膀胱原无水积,强欲通之,如向乞人而求食,其可得乎?惟六味滋水,小水自来,切忌淡味渗泄之药。又云∶阴虚之人,大便闭结者,是因肾之津液亏少,惟以六味加二冬人乳牛乳,滋阴润燥,而便自如常。又云∶肾为阴主藏精,阴虚则精不藏;肝为阳主疏泄,阳强则火不秘。以不秘之火,加临不藏之精,故梦交即泄。惟用六味补水,总有相火,水能滋木,水升而木火自息。沈氏谓因君心一动,相火随之,则成梦境,而气摇精泄,治法总不越补肾水,敛元精,安心神为主。余因世人喜用六味之方,而未能尽明用方之旨,故详及之。
六味地黄丸《明目至宝》治肾虚眼不耐神,神光不足。蔓荆子 川芎 山药 山茱萸(去核,各二两二钱)牡丹皮 熟地黄(三两)泽泻 白茯苓(各八钱)上为末,蜜丸,每服七十丸,空心米汤下。
六味地黄丸《仁术便览》治老人尿血。见虚损门。
六味地黄丸《仁术便览》治内虚热,小便频数不禁。方见虚损门。一方 小便不禁,出而不觉者,虚弱不禁。白术 茯苓 泽泻 猪苓 川芎 当归 芍药 地黄 山茱萸(各一钱)五味子(十五粒)肉桂(五分)有热加黄连、栀子、黄柏。水煎,空心温服。一方 小便不通,海纳子烧灰,酒调服。一方 小便不通,用韭菜子二三合,研为末,麝香一钱,和之为饼掩脐上,以手帕缚之,小 一方 治老人气滞,大小便不通,流气饮好。方见气门。
六味地黄丸《医方考》熟地黄(八两)山茱萸 山药(各四两)白茯苓 牡丹皮 泽泻(各三两)下消者,烦渴引饮,小便如膏,此方主之。先有消渴善饮,而后小便如膏者,名曰下消。惧其燥热渐深,将无水矣!故用此方以救肾水。熟地、山萸,质润味浓,为阴中之阴,故可以滋少阴之肾水。丹皮、泽泻,取其咸寒,能
六味地黄丸《医方考》熟地黄(八两)山茱萸 山药(各四两)牡丹皮 白茯苓 泽泻(各三两)蜜丸。阴虚于下,令人多呕者,主此方盐汤吞之。《脉解篇》曰∶诸阳气浮,无所根据从,故呕、咳、上气喘。此阴虚于下,而令孤阳上浮尔。是方也,熟地、山萸,质润味浓,可使滋阴。丹皮、泽泻,气味咸寒,可制阳光。山药、茯
六味地黄丸《时方歌括》主治肾精不足.虚火上炎.腰膝痿软.骨节酸痛.足跟痛.小便淋秘或不禁.遗精梦泄.水
六味地黄丸《仁术便览》治下消。见虚损门。
六味地黄丸《医方考》熟地黄(八两)山茱萸肉 山药(各四两)白茯苓(去皮)牡丹皮 泽泻(各三两)肾虚不能制火者,此方主之。肾非独水也,命门之火并焉。肾不虚,则水足以制火,虚则火无所制,而热证生矣。名之曰阴虚火动。河间氏所谓肾虚则热是也。今人足心热,阴股热,腰脊痛,率是此证。老人得之为顺,少年得之为逆,乃咳血之渐也。熟地黄、山茱萸味浓者也。经曰∶味浓为阴中之阴,故能滋少阴,补肾水。泽泻味甘咸寒,甘从湿化,咸从水化,寒从阴化,故能入水脏而泻水中之火。丹皮气寒味苦辛,寒能胜热,苦能入血,辛能生水,故能益少阴,平虚热。山药、茯苓,味甘者也,甘从土化,土能防水,故用之以制水脏之邪,且益脾胃而培万物之母也。互考见咳嗽门。
六味地黄丸《外科理例》(即肾气丸)治肾气素虚。不交于心。津液不降。败浊为痰。咳逆。干山药(四两)泽泻(蒸)牡丹皮(白者佳)白茯苓(各三两)山茱萸(去核四两酒拌)熟(四两酒拌瓷器蒸半日捣膏)余为末。加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滚汤或盐汤温酒下。
六味地黄丸《仁术便览》男妇俱宜服。东垣治妇人阴血不足无子者,服之能使胎孕,效。治形体瘦弱无力,多因肾气久虚,久新憔悴,寝汗发热,五脏齐损,遗精便血,消渴淋浊等记。干山药 山茱萸肉(各四两)泽泻(去毛)牡丹皮(去心)白茯苓(去皮。各三两)熟地黄 上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白汤下,寒月温酒下。如肾虚有饮,作痰唾 又方 治阴虚火动耳聋。加知母 黄柏 菖蒲 远志(各制)
六味地黄丸《医方考》熟地黄(八两)山药 山茱萸(各四两,净肉)牡丹皮 泽泻 白茯苓(各三两)肾虚移热于肺,咳嗽者,此方主之。有足心热,内股热,腰痛,两尺脉虚大者,病原于肾虚也。熟地黄、山茱萸,味浓者也,味浓为阴中之阴,故能益肾;肾者水脏,虚则水邪归之,故用山药、茯苓以利水邪;水邪归之则生湿热,故用泽泻、丹皮以导坎中之热。滋其阴血,去其热邪,则精日生而肾不虚,病根既去,咳嗽自宁矣。正考见虚损门。
六味地黄丸《删补名医方论》治肾精不足,虚火炎上,腰膝痿软,骨热酸痛,足跟痛,小便淋秘或不禁,遗精梦泄,水泛为痰,自汗、盗汗,亡血消渴,头目眩运,耳聋齿摇,尺脉虚大者。熟地黄(八两)山茱萸(四两)白茯苓(三两)干山药(四两)牡丹皮(三两)泽泻(三两)上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空心淡盐汤下。【集注】柯琴曰∶肾虚不能藏精,坎宫之火无所附而妄行,下无以奉肝木升生之令,上绝其肺金生化之源。地黄禀甘寒之性,制熟则味浓,是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也,用以大滋肾阴,填精补髓,壮水之主。以泽泻为使,世或恶其泻肾而去之,不知一阴一阳者,天地之道;一开一阖者,动静之机。精者属癸,阴水也,静而不走,为肾之体;尿者属壬,阳水也,动而不居,为肾之用。是以肾主五液,若阴水不守,则真水不足,阳水不流,则邪水泛行。故君地黄以密封蛰之本,即佐泽泻以疏水道之滞也。然肾虚不补其母,不导其上源,亦无以固封蛰之用。山药凉补,以培癸水之上源,茯苓淡渗,以导壬水之上源。加以茱萸之酸温,借以收少阳之火,以滋厥阴之液。丹皮辛寒,以清少阴之火,还以奉少阳之气也,滋化源,奉生气,天癸居其所矣。壮水制火,特其一端耳。【按】五行皆一,惟火有二,君火、相火也。君火为心经之火,君主一身之火也。相火为肾中之火,宣布一身之火也。使君火无相火,则不能宣布诸火,以奉生身之本,相火无君火,则不能君主诸火,以制其妄行之灾,故李杲立“内伤劳倦,火乘土位”之论,以心火有余,用升阳气、泻阴火朱砂安神等药,而未及心火之不足者,以前人已有归脾、养心等方也。震亨立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论,以肾火有余,用补阴、补天等药,而未及肾火之不足者,以前人己有肾气、桂附地黄汤丸也,根据本方加附子、肉桂,名桂附地黄丸,治两尺脉弱,相火不足,虚羸少气,王冰所谓“益火之原,以消阴翳”者是也。加黄柏、知母,名知柏地黄丸,治两尺脉旺,阴虚火动,午热骨痿,王冰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者是也。经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若阴阳偏胜,则疾病丛生。夫肾取象乎坎,阳藏于阴之藏也。不独阴盛阳衰,阳畏其阴而不敢附,即阴衰阳盛,阴难藏阳亦无可根据,虽同为火不归原,而其为病则异也。故于肾药中加桂、附,壮阳胜阴,使阳无所畏,而自归原矣。加知柏补阴秘阳,使阳有所贮,而自归藏矣。世人但知以桂、附引火归原,不知以知、柏平阴秘阳,举世皆蒙其误,故震汉特立补阴之论,以辟以火济火之非。而未达其旨者,从而诽之,良可叹也。
六味地黄丸《虚损启微》治肾水亏损,小便淋闭,头目眩运,腰腿酸软,阴虚发热,自汗盗汗,憔悴瘦弱,精神疲困,失血失音,水泛为痰,病为肿胀,壮水制火之剂也。熟地黄(八两,蒸捣)山萸肉(四两)山药(四两,炒)泽泻(三两)白茯苓(三两)丹皮(三两)上为细末,和地黄膏加炼蜜,为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食前白滚汤、或淡盐汤任下。此方用水煎汤,即名六味地黄汤,下八味丸亦同。
六味地黄丸《冯氏锦囊秘录》治肾经不足,发热作渴,小便淋秘,气壅痰嗽,头目眩晕,眼花耳聋,咽燥舌痛,牙齿不固,腰膝痿软,自汗盗汗,诸血失音,水泛为痰,血虚烦燥,下部疮疡,足跟作痛等证。熟地黄(八两,酒煮杵膏)山茱萸(酒润去核,炒)干山药(炒黄,各四两)牡丹皮(酒洗,微炒)白茯苓(人乳制焙)泽泻(淡盐酒拌炒,各三两)为末,蜜丸,如桐子大,空心淡盐汤下四钱。按∶肾恶燥,脾恶湿,补阴药中多是湿药,只肾虚而脾胃壮实者宜。若脾肾两虚则不可也。惟此六味丸八味丸及八物肾气丸,专补肾虚,兼理脾胃,不湿不燥,于脾肾两虚者,甚得其宜矣。肾者,水脏也。水衰则龙雷之火无畏而亢上,故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地黄味浓为阴中之阴,补肾填精,以为君。山茱味酸归肝,乙癸同治之义,且肾主闭藏而酸敛之性与之宜也。山药味甘归脾,安水之位,故用为臣。丹皮亦入肝,其用主宣通,所以佐茱萸之涩也。茯苓亦入脾,其用主通利,所以佐山药之滞也,且色白属金,能培肺部,又有虚则补母之义。至于泽泻,有三功焉∶一利小便以清相火;二曰行地黄之滞,引诸药速达肾经;三曰有补有泻,无喜功增气之虞,故用为使。此方为益肾之圣药,而味者薄,其功缓,盖用药者,有四失也。一则地黄非怀庆则力浅;一则地黄非九蒸则不熟;一则疑地黄之滞而减之,则君主弱;一则恶泽泻之渗而减之,则使者微,蹈是四失,焉望其药之有功乎? 六味加黄柏、知母各二两,名知柏八味丸。治阴虚火动,骨痿髓枯,主水,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也。尺脉旺者宜之。本方加五味三两,名都气丸。治劳嗽。本方加五味二两,麦冬三两,名八仙长寿丸。再加紫河车一具,并治虚损劳热。本方加杜仲、牛膝各二两,治肾虚腰膝酸痛。本方去泽泻加益智仁三两,治小便频数。
六味地黄丸《医宗金鉴》治肾精不足,虚火炎上,腰膝痿软,骨热酸痛,足跟痛,小便淋秘或不禁,遗精梦泄,水泛为痰,自汗,盗汗,亡血消渴,头目眩运,耳聋齿摇,尺脉虚大者。熟地黄八两 山茱萸四两 白茯苓三两 干山药四两 牡丹皮三两 泽泻三两,右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空心淡盐汤下。【集注】柯琴曰:肾虚不能藏精,坎宫之火无所附而妄行,下无以奉肝木升生之令,上绝其肺金生化之源。地黄禀甘寒之性,制熟则味厚,是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也,用以大滋肾阴,填精补髓,壮水之主。以泽泻为使,世或恶其泻肾而去之,不知一阴一阳者,天地之道;一开一阖者,动静之机。精者属癸,阴水也,静而不走,为肾之体;溺者属壬,阳水也,动而不居,为肾之用。是以肾主五液,若阴水不守,则真水不足,阳水不流,则邪水泛行。故君地黄以密封蛰之本,即佐泽泻以疏水道之滞也。然肾虚不补其母,不导其上源,亦无以固封蛰之用。山药凉补,以培癸水之上源,茯苓淡渗,以导壬水之上源。加以茱萸之酸温,借以收少阳之火,以滋阴厥之液。丹皮辛寒,以清少阴之火,还以奉少阳之气也。滋化源,奉生气,天癸居其所矣。壮水制火,特其一端耳。【按】五行皆一,惟火有二,君火,相火也。君火为心经之火,君主一身之火也。相火为肾中之火,宣布一身之火也。使君火无相火,则不能宣布诸火,以奉生身之本。相火无君火,则不能君主诸火,以制其妄行之灾。故李杲立内伤劳倦,火乘土位之论,以心火有余,用升阳气,泻阴火朱砂安神等药,而未及心火之不足者,以前人已有归脾,养心等方也。震亨立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论,以肾火有余,用补阴,补天等药,而未及肾火之不足者,以前人已有肾气,桂附地黄汤丸也。根据本方加附子,肉桂,名桂附地黄丸,治两尺脉弱,相火不足,虚羸少气,王冰所谓益火之原,以消阴翳者是也。加黄柏,知母,名知柏地黄丸,治两尺脉旺,阴虚火动,午热骨痿,王冰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者是也。经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若阴阳偏胜,则疾病丛生。夫肾取象乎坎,阳藏于阴之藏也。不独阴盛阳衰,阳畏其阴而不敢附,即阴衰阳盛,阴难藏阳亦无可根据,虽同为火不归原,而其为病则异也。故于肾药中加桂,附,壮阳胜阴,使阳无所畏,而自归原矣。加知柏补阴秘阳,使阳有所贮,而自归藏矣。世人但知以桂,附引火归原,不知以知,柏平阴秘阳,举世皆蒙其误,故震亨特立补阴之论,以辟以火济火之非,而未达其旨者,从而诽之,良可叹也。
六味地黄丸《正体类要》(加肉桂、五味各一两,名加减八味丸)治伤损之症,因肾肺二经虚弱,发热作渴,头晕眼花,咽燥唇裂,齿不坚固,腰腿痿软,小便频赤,自汗盗汗,便血诸血,失喑水泛为痰之圣药。血虚发热之神剂。若损重伤骨,不能言如喑者,用此水煎服之,亦效。熟地黄(八两,杵膏自制)山茱萸肉 干山药(各四两)牡丹皮 白茯苓 泽泻(各三两)上为末,和地黄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食前滚汤下。
六味地黄丸相关中药材
1、山茱萸别名蜀枣,鬾实,鼠矢,鸡足,山萸肉,实枣儿,肉枣,枣皮,药枣,红枣皮,蜀枣,萸肉。
来源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果肉。10~11月间果实成熟变红后采摘,采后除去枝梗和果柄,用文火烘焙,冷后,取下果肉,再晒干或用文火烘干。宜放置阴暗干燥处,以防霉蛀变质。
生境分布杂生于山坡灌木林中。有栽培。分布陕西、河南、山西、山东、安徽、浙江、四川等地。产浙江、河南、安徽、陕西、山西、四川等地。
性状肉质果皮破裂皱缩,不完整或呈扁简状,长约1.5厘米,宽约o.5厘米。新货表面为紫红色,陈久者则多为紫黑色,有光泽,基部有时可见果柄痕,顶端有一四形宿萼痕迹。质柔润不易碎。无臭,味酸而涩苦。以无核、皮肉肥厚、色红油润者佳。
功能主治补肝肾,涩精气,固虚脱。治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阳痿,遗精,小便频数,肝虚寒热,虚汗不止,心摇脉散。补益肝肾,涩精固脱。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内热消渴。温肝补肾,除一切风,止月经过多,治老人尿频。①《本经》:“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②《雷公炮炙论》:“壮元气,秘精”③《别录》:“肠胃风邪,寒热疝瘕,头风,风气去来,鼻塞,目黄,耳聋,面疱,温中,下气,出汗,强阴,益精,安五脏,通九窍,止小便利,明目,强力”④《药性论》:“治脑骨痛,止月水不定,补肾气;兴阳道,添精髓,疗耳鸣,除面上疮,主能发汗,止老人尿不节”⑤《日华子本草》:“暖腰膝,助水脏,除一切风,逐一切气,破癥结,治酒皶”⑥《珍珠囊》:“温肝”⑦《本草求原》:“止久泻,心虚发热汗出”
2、熟地黄别名熟地。
来源为玄参科植物地黄或怀庆地黄的根茎,经加工蒸晒而成。
生境分布主产河南、浙江等地。河北、湖南、湖北、四川等地亦产。
性状不规则的块状,内外均呈漆黑色,外表皱缩不平。质柔软,断面滋润,中心部往往可看到光亮的油脂状块,粘性甚大。昧甜。
功能主治滋阴,补血。治阴虚血少,腰膝痿弱,劳嗽骨蒸,遗精,崩漏,月经不调,消渴,溲数,耳聋,目昏。①《珍珠囊》:“大补血虚不足,通血脉,益气力”②王好古:“主坐而欲起,目琉琉无所见”③《纲目》:“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日,黑须发,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经候不调,胎产百病”④《本草从新》:“滋肾水,封填骨髓,利血脉,补益真阴,聪耳明目,黑发乌须。又能补脾阴,止久泻,治劳伤风痹,阴亏发热,干咳痰嗽,气短喘促,胃中空虚觉馁,痘证心虚无脓,病后胫股酸痛,产后脐腹急疼,感证阴亏,无汗便闭,诸种动血,一切肝肾阴亏,虚损百病,为壮水之主药”
3、牡丹皮别名丹皮,粉丹皮,木芍药,条丹皮,洛阳花,牡丹根皮,丹皮,丹根。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牡丹的根皮。选择栽培3~5年的牡丹,于秋季或春初采挖,洗净泥土,除去须根及茎苗,剖取根皮,晒干。或刮去外皮后,再剖取根皮晒干。前者称为“原丹皮”,后者称为“刮丹皮”。
生境分布生于向阳及土壤肥沃的地方,常栽培于庭园。分布河北、河南、山东、四川、陕西、甘肃等地。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性状①原丹皮 根皮呈圆筒状、半筒状,有纵剖开的裂缝,两边向内卷曲,通常长3~8厘米,厚约2毫米。外表灰褐色或紫棕色,木栓有的已脱落,呈棕红色,可见须根痕及突起的皮孔;内表面淡棕色或灰黄色,有纵细纹理及发亮的结晶状物。质硬而脆,断面不平坦,或显粉状,淡黄色而微红。有特殊香气,味微苦而涩,稍有麻舌感。②刮丹皮 又名:粉丹皮(《滇南本草》),表面稍相糙,粉红色。其他均与原丹皮同。上述二种药材,以条粗长、皮厚、粉性足、香气浓、结晶状物多者为佳。主产安徽、四川、甘肃、陕西、湖北、湖南、山东、贵州等地。此外,云南、浙江亦产。以四川、安徽产量最大。安徽铜陵凤凰山所产的质量最佳,称为凤丹皮;安徽南陵所产称瑶丹皮;四川垫江、灌县所产称川丹皮;甘肃、陕西及四川康定、泸定所产称西丹皮;四川西昌所产的称西昌丹皮,质量较次。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和血,消瘀。治热入血分,发斑,惊痫,吐、衄、便血,骨蒸劳热,经闭,症瘕,痈疡,扑损。①《本经》:“主寒热,中风瘈疭、痉、惊痫邪气,除症坚瘀血留舍肠胃,安五脏,疗痈疮”②《别录》:“除时气头痛,客热五劳,劳气头腰痛,风噤,癫疾”③《药性论》:“治冷气,散诸痛,治女子经脉不通,血沥腰疼”④《日华子本草》:“除邪气,悦色,通关腠血脉,排脓,通月经,消扑损瘀血,续筋骨,除风痹,落胎下胞,产后一切冷热血气”⑤《珍珠囊》:“治肠胃积血、衄血、吐血,无汗骨蒸”⑥《滇南本草》:“破血,行(血),消癥瘕之疾,除血分之热”⑦《医学入门》:“泻伏火,养真血气,破结蓄”⑧《纲目》:“和血,生血,凉血。治血中伏火,除烦热”
备注(一)西丹皮除上述正品丹皮外,在陕西尚用矮牡丹、紫斑牡丹的根皮。西昌丹皮品种复杂,除正品丹皮外,尚用黄牡丹、野牡丹、保氏牡丹、四川牡丹的根皮。此外,四川尚产一种茂丹皮,为茂纹牡丹。云南所产的云南丹皮,则为黄牡丹和云南牡丹的根皮。(二)牡丹的功用。在于清热凉血,活血散瘀,能治心、肾、肝等经的伏火(阴火,相火)。治伏火,许多人多用黄蘖;其实,牡丹更胜于黄蘖。李时珍指出:牡丹只取红、白两色的单瓣者入药,其他品种皆人工培育而成“气味不纯,不可用”红花者偏于利,白花者偏于补。
4、艾叶别名艾蒿,家艾,冰台,艾蒿,医草,灸草,蕲艾,黄草,甜艾,草蓬,艾蓬,狼尾蒿子,香艾,野莲头,阿及艾。
来源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春、夏二季,花未开、叶茂盛时采摘,晒干或阴干。
生境分布生长于路旁、草地、荒野等处。亦有栽培者。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全国大部分地区多有生产。
性状干燥的叶片,多皱缩破碎,有短柄.叶片略呈羽状分裂,裂片边缘有不规则的粗锯齿。上面灰绿色,生有软毛,下面密生灰白色绒毛。质柔软。气清香,味微苦辛。以下面灰白色、绒毛多、香气浓郁者为佳。
功能主治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治心腹冷痛,泄泻转筋,久痢,吐衄,下血,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胎动不安,痈疡,疥癣。①《别录》:“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匿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②陶弘景:“捣叶以灸百病,亦止伤血。汁又杀蛔虫。苦酒煎叶疗癣”③《药性论》:“止崩血,安胎止腹痛。止赤白痢及五藏痔泻血。”“长服止冷痢。又心腹恶气,取叶捣汁饮”④《唐本草》:“主下血,衄血,脓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⑤《食疗本草》:“金疮,崩中,霍乱,止胎漏”⑥《日华子本草》:“止霍乱转筋,治心痛,鼻洪,并带下”⑦《珍珠囊》:“温胃”⑧《履巉岩本草》:“治咽喉闭痛热壅,饮食有妨者,捣汁灌漱”⑨《王好古》:“治带脉为病,腹胀满,腰溶溶如坐水中”⑩《纲目》:“温中,逐冷,除湿”⑾《本草正》:“辟风寒涅,瘴疟”⑿《本草再新》:“调经开郁,理气行血。治产后惊风,小儿脐疮”
备注本植物的果实(艾实)亦供药用,另详专条。同属植物野艾,又名:火艾、五月艾。高45~100厘米。中部叶1~2回羽状分裂,裂片椭圆形、披针形至线形,全缘或有锯齿,叶上面无腺点,近秃净,下面被白色丝状毛;上部叶近乎无柄,裂片狭窄如线.花期9~10月。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其叶亦可作艾叶用。
5、蜂蜜别名蜂糖,蜜糖,石蜜,石始,食蜜,白蜜,白沙蜜,沙蜜,蜂糖,石饴。
来源为蜜蜂科昆虫中华蜜蜂等所酿的蜜糖。
生境分布分布很广。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养殖的品种主要是意大利蜜蜂。全国大部地区均产。
性状为稠厚的液体,白色至淡黄色(白蜜),或橘黄色至琥珀色(黄蜜)。夏季如清油状,半透明,有光泽;冬季则易变成不透明,并有葡萄糖的结晶析出,状如鱼子。气芳香,味极甜。以水分小,有油性,稠如凝脂,用木棒挑起时蜜汁下流如丝状不断,且盘曲如折叠状,味甜不酸,气芳香,洁净无杂质者为佳。
功能主治补中,润燥,止痛,解毒。治肺燥咳嗽,肠燥便秘,胃脘疼痛,鼻渊,口疮,汤火烫伤,解乌头毒。①《本经》:“主心腹邪气,诸惊痫痓,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和百药”②《别录》:“养脾气,除心烦,食饮不下,止肠澼,肌中疼痛,口疮,明耳目”③《本草拾遗》:“主牙齿疳匿,唇口疮,目肤赤障,杀虫”④《本草衍义》:“汤火伤涂之痛止,仍捣薤白相和”⑤《纲目》:“和营卫,润脏腑,通三焦,调脾胃”
备注另有一种有毒性的蜂蜜,在日本常自石楠科植物的花蜜得来。
6、香附别名雀头香,莎草根,香附子,雷公头,香附米,三棱草根,苦羌头,雀头香,猪通草茹,莎草,三棱草,香头草,回头青。
来源为莎草科植物莎草的根茎。春、夏、秋三季均可采,一般在秋季挖取根茎,用火燎去须根及鳞叶,入沸水中片刻,或放蒸笼中蒸透取出晒干。再放入竹笼中来回撞擦;用竹筛去净灰屑及须毛,即成光香附。亦有不经火燎,即将根茎装入麻袋撞擦后晒干者。也有用石碾碾去毛皮,称为香附米。
性状干燥根茎多呈纺锤形,有时略弯曲。长1.5~4.5厘米,直径5~10毫米。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有纵皱纹及数个隆起的环节,节上有棕色毛状鳞片及残留的根痕;去净毛须者,则外表光滑,环节不明显。质坚硬,经过蒸煮者断面色棕黄而微紫红,显角质性;生晒者断面色白而显粉性,周边与中心分层明显,中心色略深。气芳香,味微苦。以个大、色棕褥、质坚实、香气浓者为佳。主产山东、浙江、湖南、河南。其他地区亦多有生产。其中山东产者称东香附,浙江产者称南香附,品质较佳。
功能主治理气解郁,止痛调经。治肝胃不和,气郁不舒,胸腹胁肋胀痛,痰饮痞满,月经不调,崩漏带下。(1)理气解郁:用于肝气郁结之胸胁及胃腹胀痛。配柴胡、青皮治胸胁痛。配高良姜(名良附丸)治胃寒痛。(2)调经止痛:用于肝气郁结之月经不调、小腹胀痛。配艾叶治寒凝气滞之行经腹痛。①《别录》:“主除胸中热,充皮毛,久服利人,益气,长须眉”②《唐本草》:“大下气,除胸腹中热”③《医学启源》:“快气”④李杲:“治一切气,并霍乱吐泻腹痛,肾气,膀胱冷,消食下气”⑤《汤液本草》:“治崩漏”⑥《滇南本草》:“调血中之气,开郁,宽中,消食,止呕吐”⑦《纲目》:“散时气寒疫,利三焦,解六郁,消饮食积聚,痰饮痞满,跗肿,腹胀,脚气,止心腹、肢体、头、目、齿、耳诸痛,痈疽疮疡,吐血,下血,尿血,妇人崩漏带下,月候不调,胎前产后百病”
7、山药别名薯藇,署预,薯蓣,山芋,诸署,署豫,玉延,修脆,山薯,王薯,薯药,怀山药,蛇芋,白苕,九黄姜,野白薯,山板薯,扇子薯,佛掌薯,土薯,山薯蓣,淮山,白山药,土蓣,藷藇,几草,山藷,延草,王芋薯药,淮山药,野山豆,山板术,白药子。
来源为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块茎。11~12月采挖,切去根头,洗净泥土,用竹刀刮去外皮,晒干或烘干,即为毛山药。选择粗大的毛山药,用清水浸匀,再加微热,并用棉被盖好,保持湿润闷透,然后放在木板上搓揉成圆柱状,将两头切齐,晒干打光,即为光山药。
生境分布生山野向阳处。现各地皆有栽培。
性状①毛山药:呈圆柱形,弯曲而稍扁,长约15~30厘米,直径1.5~6匣米,表面黄白色或棕黄色,有明显纵皱及未除尽之栓皮,并少数根痕。质较硬,断面白色,颗粒状,粉质。气微,味甘微酸,嚼之发粘。②光山药:呈平滑的圆柱形,长10~20厘米,直径2~4厘米。表面淡黄白色,光滑。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白色,粉质。气微,微甘味酸,嚼之发粘。以质坚实,粉性足,色洁白者为佳。主产河南。此外,湖南、湖北、山西、云南、河北、陕西、江苏、浙江、江西、贵州、四川等地亦产。一般以河南博爱,沁阳、武陟、温县等地(古怀庆所属)所产质量最佳,习称“怀山药”。除上述正品山药外,在少数地区尚有以日本薯蓣(长江以南各省多有野生,其块茎习称野山药,土山药,原植物参见“风车儿”条)、三角叶薯蓣(分布云南、四川、西藏)等多种薯蓣属植物的块茎也作山药使用。
功能主治健脾,补肺,固肾,益精。治脾虚泄泻,久痢,虚劳咳嗽,消渴,遗精、带下,小便频数。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麸炒山药补脾健胃。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①《本经》:“主伤中,补虚,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②《别录》:“主头面游风,风头(一作「头风」)眼眩,下气,止腰痛,治虚劳羸瘦,充五脏,除烦热,强钥”③《药性论》:“补五劳七伤,去冷风,止腰痛,镇心神,补心气不足,患人体虚羸,加而用之”④《食疗本草》:“治头疼,助阴力”⑤《日华子本草》:“助五脏,强筋骨,长志安神,主泄精健忘”⑥朱震亨:“生捣贴肿硬毒,能消散”⑦《伤寒蕴要》:“补不足,清虚热”⑧《纲目》:“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
8、茯苓别名茯苓个,茯苓皮,茯苓块,赤茯苓,白茯苓,茯菟,茯灵,茯蕶,伏苓,伏菟,松腴,绛晨伏胎,云苓,茯兔,松薯,松木薯,松苓,不死面。
来源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干燥菌核。野生茯苓一般在7月至次年3月间到马尾松林中采取。生有茯苓的地面,一般具有以下特征:㈠松林中树桩周围地面有裂隙,敲之发出空响;㈡松树附近地面有白色菌丝(呈粉白膜或粉白灰状);㈢树桩头烂后,有黑红色的横线裂口;㈣小雨后树桩周围干燥得快,或有不长草的地方。栽培的茯苓一般在接种后第二、三年采收,以立秋后采收的质量最好,过早则影响质量和产量。加工:茯苓出土后洗净泥土,堆置于屋角不通风处,亦可贮放于瓦缸内,下面先铺衬松毛或稻草一层,并将茯苓与稻草逐层铺迭,最上盖以厚麻袋,使其“发汗”,析出水分。然后取出,将水珠擦去,摊放阴凉处,待表面干燥后再行发汗。如此反复3~4次,至表面皱缩,皮色变为褐色,再置阴凉干燥处晾至全干,即为“茯苓个”。切制:于发汗后趁湿切制,亦可取干燥茯苓以水浸润后切制。将茯苓菌核内部的白色部分切成薄片或小方块,即为白茯苓;削下来的黑色外皮部即为茯苓皮;茯苓皮层下的赤色部分,即为赤茯苓;带有松根的白色部分,切成正方形的薄片,即为茯神。切制后的各种成品,均需阴干,不可炕晒,并宜放置阴凉处,不能过于干燥或通风.以免失去粘性或发生裂隙。
生境分布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深入地下20~30厘米。分布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山西等地。主产安徽、湖北、河南、云南。此外贵州、四川、广西、福建、湖南、浙江、河北等地亦产。以云南所产品质较佳,安徽、湖北产量较大。
性状茯苓个呈球形,扁圆形或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重量由数两至十斤以上。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外皮薄而粗糙,有明显隆起的皱纹,常附有泥土。体重,质坚硬,不易破开;断面不平坦,呈颗粒状或粉状,外层淡棕色或淡红色,内层全部为白色,少数为淡棕色,细腻,并可见裂隙或棕色松根与白色绒状块片嵌镶在中间。气味无,嚼之粘牙。以体重坚实、外皮呈褐色而略带光泽、皱纹深、断面白色细腻、粘牙力强者为佳。白茯苓均已切成薄片或方块,色白细腻而有粉滑感。质松脆,易折断破碎,有时边缘呈黄棕色。
功能主治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哕,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①《本经》:“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②《别录》:“止消渴,好睡,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③《药性论》:“开胃,止呕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治小儿惊痫,心腹胀满,妇人热淋。”④《日华子本草》:“补五劳七伤,安胎,暖腰膝,开心益智,止健忘。”⑤《伤寒明理论》:“渗水缓脾。”⑥《医学启源》:“除湿,利腰脐间血,和中益气为主。治溺黄或赤而不利。《主治秘诀》云,止泻,除虚热,开腠理,生津液。”⑦王好古:“泻膀胱,益脾胃。治肾积奔豚。”⑧《药征》:“主治悸及肉瞤筋惕,旁治头眩烦躁。”
9、泽泻别名水泻,芒芋,鹄泻,泽芝,及泻,天鹅蛋,天秃,水泻,禹孙,水泽,如意花,车苦菜,一枝花。
来源为泽泻科植物泽泻的块茎。冬季叶子枯萎时,采挖块茎,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用微火烘干,再撞去须根及粗皮。
生境分布生于沼泽边缘。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四川、贵州、云南、新疆等地。四川、福建有大面积的栽培。
性状干燥块茎类圆球形、长圆球形或倒卵形,长约4~7厘米,直径约3~5厘米;表面黄白色,未去尽粗皮者呈淡棕色;有不规则的横向环状凹陷,并散有无数突起的须根痕迹,在底部尤密;质坚实,破折面黄白色,带颗粒性。气微香,味微苦。以个大、质坚、色黄白、粉性足者为佳。主产福建、四川、江西,此外贵州、云南等地亦产。商品中以福建、江西产者称“建泽泻”,个大,圆形而光滑;四川、云南、贵州产者称“川泽泻”,个较小,皮较粗糙。一般认为建泽泻品质较佳。
功能主治利水,渗湿,泄热。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呕吐,泻痢,痰饮,脚气,淋病,尿血。(1)利水渗湿:用于水湿内停之尿少、水肿、泻痢及湿热淋浊等证。治胃内停水常配白术。治尿道涩痛、小便不利常配木通、茯苓。(2)清泻肾火:用于阴虚火旺诸证。①《本经》:“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②《别录》:“补虚损五劳,除五脏痞满,起阴气,止泄精、消渴、淋沥,逐膀胱、三焦停水”③《药性论》:“主肾虚精自出,治五淋,利膀胱热,直通水道”④《日华子本草》:治五劳七伤,主头旋、耳虚鸣,筋骨挛缩,通小肠,止遗沥、尿血。⑤《医学启源》:“治小便淋沥,去阴间汗。《主治秘诀》云,去旧水,养新水,利小便,消水肿,渗泄止渴”⑥李杲:“去脬中留垢、心下水痞”⑦《纲目》:“渗湿热,行痰饮,止呕吐、泻痢,疝痛,脚气”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