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石香葇的处方

医药知识2023-02-09 02:14:50百科知识库

含有石香葇的处方

石香葇[别名石苏(《开宝本草》),蚊子草(《广西野生资源植物》),石艾,独行千里(《陆川本草》),青香薷(《中药志》),五香草(《杭州药植志》),细叶香薷(《湖南药物志》),小香薷(《贵州植药调查》),广香薷、小叶香薷(《中药材品种论述》),野香薷、细叶七星剑(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香薷、痧药草、山茵陈、土荆芥、野紫苏、香荠、野荆芥(《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十香草(《广西中草药》),荠苎(《江西草药》)],辛苦,温。①《开宝本蕈》:味辛香,温,无毒。②《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性微温,味辛。祛暑,活血,理气,化湿。治夏月感冒,中暑呕恶,腹痛泄泻,跌打瘀痛,湿疹,疖肿。①《开宝本草》:主调中温胃,止霍乱吐泻,心腹胀满,脐腹痛,肠鸣。②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解蛇毒,散瘀定痛,化浊解暑。治毒蛇咬伤,跌打瘀痛,中暑发热,皮肤湿疹瘙痒,多发性疖肿。③《江西草药》:祛暑理气。治小儿夏季热初期,中暑作呕。④《浙江民间常用草药》:祛暑行气,解表,止痛。治中暑,感冒,胃痛。本文介绍了含有石香葇的处方29个。

处方1、川芎散

处方川芎7钱半,细辛半两,羌活半两,槐花半两,甘草半两,香附子半两,石膏半两,荆芥穗1两,薄荷叶1两,菊花1两,山茵陈1两,藁本1两,白芷1两,勾藤1两,防风(去芦头)1两(一方无藁本)。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头风,偏正头疼。

用法用量每服1钱,食后茶调下,1日3次。

注意忌发风物。

摘录《普济方》卷四十五

处方2、羚羊角散

处方北黄芩1两,川芎1两(洗),当归1两,地骨皮1两,山茵陈1两(去梗),独活1两,人参1两,土白芷1两,旋复花1两(去梗),荆芥1两,桔梗1两,车前子1两(隔纸炒),青葙子1两,甘草1两,石膏1两(煅),香附子1两(炒去毛,河水浸),草决明1两(微炒),干葛1两,木贼1两,何首乌1两,泽兰叶1两,蝉蜕1两(去土),夏枯草1两(泡沙糖,水浸1夕,洗去糖),淡竹叶1两,地扁竹1两(去根),龙脑1两,薄荷1两,羚羊角(镑屑)2钱,羌活1两,防风1两。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大人、小儿一切眼疾深重,头疼作热,虚肿生翳障,眼睛突出,攀睛胬肉;肾脏风、烂弦风、妇人血风、气毒、时行赤眼,睑肿睛疼,沙涩疼痛,不问久远深浅,累医不效者。

用法用量每服1大钱,百沸汤点服,日3次,夜1次。

摘录《简易方》引周显伯助教方(见《医方类聚》卷六十七)

处方3、黑丸子

处方山茵陈半两,蜀升麻半两,常山半两,芒消半分,麻黄(去节根)1两,官桂(去粗皮)1分,附子1个(烧黑留心)。

制法上为极细末,旋炒1大钱,入杏仁2粒(去皮尖,灯烧黑存性),巴豆○粒(压去油),寒食面糊为丸,如麻子大;大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退热,定吐逆兼除食伤。

用法用量每服5丸,吐不止,茅根竹叶汤送下;热攻泻血,蜜炒生姜汤送下;若吐血、眼眦出血者,生油、冷酒送下;伤寒手脚心冷,冷茶清送下;失音,竹沥酒送下。

摘录《普济方》卷三九四引《灵苑方》

处方4、敌金丸

处方京三棱(煨)1两,蓬莪术1两,木猪苓1两,白附子1两,萝卜子1两,赤芍药1两,黑牵牛1两,川楝子1两,山茵陈1两,青木香1两,陈橘皮1两,五灵脂1两,姜黄1两,茴香1两,南木香半两,丁香1分,泽泻1两半(以上并生用),海藻(酒浸1宿,焙干)1两,海浮石(米醋浸,火煅红,淬醋,又煅淬,如此7次,黑为度)1两,穿山甲(热火灰煨焦)1两,青皮(去白)2两(1两生用;1两截碎,以斑蝥50个,去头足翅,同炒黄色,去斑蝥不用),香附(杵,净)2两(1两生用;1两以巴豆50粒,去壳,同炒色焦,去巴豆不用)。

制法上截碎,夹和微炒,并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疝气。外肾肿胀极大,或生疮,出黄水,其痛绕腹,寒热往来。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温酒送下。

摘录《直指》卷十八

处方5、茯神散

处方茯神、牡丹皮、地骨皮、官桂、山茵陈、人参、芍药、甘草、丹参、玄胡、黄连、石斛、柴胡、麦冬、犀角末、羚羊角末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积热劳瘦,产后血虚,潮热蓐劳,五心有热。

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1盏,生姜3片,同煎5-7沸,和滓温服。

摘录《传家秘宝》

处方6、苍术散

处方麻黄1两(汤洗过,焙干称),苍术半两(米泔浸,去皮,切),石膏1两(煅),桔梗半两,甘草半两(炙),山茵陈半两(去梗)。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伤寒1-2日,头疼,发热憎寒,身体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1盏,煎至8分,数服出汗。

摘录《活人书》卷十七

处方7、百解散

处方前胡(去毛)1分,柴胡(去毛)1分,知母1分,贝母1分,牡丹皮(去心)1分,桔梗1分,羌活1分,独活1分,荆芥穗1分,黄芩1分,山茵陈1分,山栀1分,升麻1分,麻黄(去根)1分,大黄1分,麦门冬(去心)1分,杏仁(去尖)1分,紫菀1分,玄参1分,秦艽(去皮,炒)1分。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伤寒四日、五日、六日不得汗,头痛壮热,浑身不知痛疼处,睡卧不安,心神烦躁,脉气洪大紧急,大便秘涩不得通。

用法用量凡人患伤寒,忽热病,经数日饮食不进,大便秘涩不通,医者多以其饮食不进,胃气虚弱,不肯疏转,致令倾损性命。此缘热毒之气,蒸郁脏腑,伤损正气,所以不能食。凡患伤寒之人,经及5-6日,末曾得汗,头痛壮热,心神烦躁,浑身骨节,四肢八节俱痛,大便热秘不通者,虽饮食不得,亦当疏转,形不病,气即自然平安,饮食增进。凡下疏药,先当审五脏脉气,观何脏得病,然后下药取之,即万无一失,但三部之中,一部偏大紧者,是即其脏得病也。若脉候未精,只吃此百解散,永无差误,缘此方,皆治五脏之病也。若是狂言妄语,急吃后面药,转下便安,效。

摘录《普济方》卷一三○引《护命方》

处方8、白蒺藜散

处方地骨皮(去土)半两,白蒺藜(去刺)半两,旋覆花半两,山茵陈半两,白菊花半两,鼠粘子1两,石膏1两。

制法上药生为末。

功能主治上焦虚热,头目昏疼,或眼赤肿,心胸烦闷。

用法用量每服1钱,食后清茶调下,日3次。

摘录《博济》卷二

处方9、甘露饮子

别名甘露饮、大甘露饮

处方生干地黄(焙)、熟干地黄(焙)、天门冬、麦门冬(各去心,焙)、枇杷叶(去毛)、黄芩(去心)、石斛(去苗)、枳壳(麸炒,去瓤)、甘草(锉,炒)、山茵陈叶各等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润肺利咽;滋阴清热,行气利湿。主心胃之热上冲,牙龈、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湿热黄疸,阴虚盗汗,胃脘疼痛;又疗脾胃受湿,瘀热在里;或醉饱房劳,湿热相搏,致生疸病,肢体微肿,胸满气短,小便黄涩;或时身热,温热病,咳嗽,消渴,肝郁头痛,衄血,痛经。

用法用量甘露饮[《局方》卷六(绍兴续添方)]、大甘露饮(《咽喉经验秘传》)。

注意素体阳虚,溃疡日久难愈,肢冷,腰膝酸楚,溲清。舌嫩有齿痕,脉沉细等肾阳不足,阴损反阳,水不济火,虚火上炎之证,不宜用此方。

各家论述1.《医方集解》:此足阳明少阴药也。烦热多属于虚,二地、二冬、甘草、石斛之甘,治肾胃之虚热,泻而兼补也;茵陈、黄芩之苦寒,折热而去湿;火热上行为患,故又以枳壳、枇杷叶抑而降之也。2.《医林纂要》:熟地黄以滋养肾水;生地黄能升肾水以上交于心;麦冬以清肺宁心;天冬能滋肺金以下生肾水;石斛甘微咸,得水石清虚之气,故能补心安神,清金保肺,去胃中之湿热而布膻中之清化;茵陈去胃中沉郁之湿热;黄芩降肺逆;枳壳破郁积,且能敛阴;枇杷叶酸能补肺敛阴,宁心收散,苦能泄逆气,泻火清金;甘草补中而亦能去热。热盛则水涸,二地以滋之;热盛则金流,二冬以保之;清用黄芩、枇杷叶;去湿用茵陈、枳壳,而皆有悠扬清淑之致。不必大为攻下,此所以为甘露。热莫盛于胃,而诸热皆统于心,心化不足,则热妄行,石斛补心以除妄热,所谓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也。3.《时方歌括》:足阳明胃为燥土,喜润而恶燥,喜降而恶升,故以二冬、二地、石斛,甘草之润以补之;枇杷、枳壳之降以顺之。若用连、柏之苦,则增其燥;若用耆、术之补,则虑其升。即有湿热,用一味黄芩以折之,一味茵陈以渗之,足矣。盖以阳明之治,最重在养“津液”二字。此方二地、二冬等药,即猪苓汤用阿胶以育阴意也;茵陈、黄芩之折热而去湿,即猪苓汤中用滑泽之除垢意也。

临床应用1.口疮:本方加减治疗口疮31例,方药为:干地黄15g、熟地黄12g、天门冬12g、麦门冬15g、黄芩10g、茵陈9g、枇杷叶9g、枳壳6g、石斛10g、黄连6g、桔梗6g、甘草9g。每日1剂,煎水分3次服完,小儿量酌减。除婴儿外,重症者可用柳花散加减煎汤含漱(青黛10g、冰片9g、黄柏15g、甘草15g。每日1剂)。典型病例:肖某,女,69岁。口舌生疮,灼热疼痛,屡治不愈5年余,且伴口苦咽干,头晕头痛。体温39℃,口喉干涩,吞咽疼痛,纳少,溲黄便结。口腔及舌缘两边有黄白色的溃疡点16个,两侧扁桃体呈Ⅱ度肿大,咽喉部充血,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给予甘露饮加减(干地黄15g、熟地黄12g、天门冬12g、麦门冬15g、黄芩15g、茵陈9g、枇杷叶9g、枳壳6g、石斛10g、黄连6g、桔梗6g、甘草9g)。每日1剂,煎水分3次内服。另用柳花散加减煎水含漱。连用2日后,口腔溃疡点由原来16个减少至8个,颜色变浅,面积也明显缩小,诸恙亦愈。上方加生黄耆15g,继用5剂后治愈。追访1年未见复发。2.胃脘痛:李某某,男,31岁。上腹部于饭后隐隐的痛反复发作3年余,症见纳差,口干多饮,大便干结。舌质红,少苔,脉弦细。诊断为慢性胃炎。证属胃阴不足,虚热内扰。用甘露饮去茵陈、枇杷叶,加入金铃子9g,延胡索9g,青木香9g,乌梅6g。连服7剂腹痛消失,食饮好转。后又减理气止痛之品,加入太子参18g,淮山药12g,鸡内金9g,连服30余剂,症状消失。3.阴虚盗汗:魏某某,女,4岁,患儿睡后汗出不止2年,尤以夏天为甚。平素体弱,口干喜饮,纳差,大便干结,小便短急,五心烦热。经用多法治疗无效。唇赤舌红,无苔,脉细数。X线胸透,肺部正常。辨证为阴虚内扰,心液不敛。用甘露饮去茵陈、枇杷叶,余各味减量三分之一,再加太子参12g,五味子6g,浮小麦6g。服3剂后好转。后又在此基础上减味,并先后用白芍6g,淮山药9g,生牡蛎12g,连服10余剂,盗汗消失,手足烦热好转,5年未复发。4.温热病:褚某某,男,35岁。因受凉后发烧5天,体温达39.5℃,微恶风寒,伴有头痛,咳嗽,痰少黄稠,口渴唇干,喜冷饮,3天无大便,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薄白,中间微黄,脉滑数,X线胸透,为左侧支气管炎,辨证为外感风热,邪传阳明。用甘露饮去茵陈,枳壳,加石膏30g,大黄9g(后下),银花9g,连翘9g,日服2剂,每日4次。2天后体温下降,大便通畅,头痛减轻,但仍有咳嗽,低烧,周身酸痛,去上方加味之药合麻杏石甘汤及蔓荆子。日服1剂,每日2次,连服5剂,症状消失。

摘录《阎氏小儿方论》

处方10、甘露饮

处方麦门冬(去心)1两,天门冬(去心)2两,生地黄4分,熟地黄6分,石斛(去根)5分,枇杷叶5分,山茵陈6分,枳壳6分,黄芩6分,犀角屑6分,甘草1字。

功能主治小儿牙疳。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准绳·幼科》卷六

处方11、龙胆散

别名龙胆饮

处方龙胆草2钱,栀子仁2钱,防风1钱,川芎1钱,玄参1钱,荆芥1钱,山茵陈1钱,甘菊(去萼)1钱,楮实1钱,甘草1钱。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肝热,乌睛浮肿,赤晕昏疼。

用法用量龙胆饮(《奇效良方》卷五十七)。

摘录《直指》卷二十

处方12、地黄汤

别名地黄茵陈汤

处方赤芍药、川芎、当归、天花粉、猪苓、赤获苓、泽泻、甘草、山茵陈各等分。

功能主治胎受母热毒,生下遍身面目俱黄,身热,大便秘,小便黄色,多啼不乳。

用法用量地黄茵陈汤(《幼幼发挥·附方》)。《片玉心书》有木通。

摘录《普济方》卷三六一

处方13、伏牛花散

处方伏牛花2钱,山茵陈2钱,桑寄生2钱,白牵牛2钱,川芎穷2钱,白僵蚕2钱,蝎梢2钱,荆芥穗4钱。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男女一切头风,发作有时,甚则大腑热秘。

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煎1沸,连滓服。

摘录《本草纲目》卷三十六引《护命》

处方14、加味五苓散

处方山茵陈1钱,山栀子1钱,白术赤7分,茯苓7分,猪苓7分,泽泻7分,黄连7分,甘草3分。

功能主治湿热郁滞为疸,烦渴引饮,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用水2盏,加灯草10根,煎8分,食远温服。

摘录《医统》卷十八

处方15、必效散

处方葶苈子(隔纸炒)、龙胆草、山栀仁、山茵陈、黄芩各等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黄疸。

用法用量每服3钱,新水煎服。

摘录《直指》卷十六

处方16、加减甘露饮

处方熟地黄1两,生地黄1两,天门冬(去心)1两,黄芩1两,枇杷叶(去毛)1两,山茵陈1两,枳壳1两,金钗石斛1两,甘草1两,犀角3钱。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男子、妇人、小儿胃中客热,口臭,牙宣,赤眼,口疮,一切疮疹已散未散者。

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1盏,煎至7分,去滓,食后、临卧温服。小儿1服分作2服,更斟酌与之。

临床应用牙宣《医学纲目》。予族中有一仆,牙宣口臭,牙齿渐至颓落,予与二服,立愈。

摘录方出《续本事》卷二,名见《医学纲目》卷二十五

处方17、甘露散

处方熟干地黄、生干地黄、天门冬(去心)、麦门冬(去心)、枇杷叶(刷去毛,净)、枳壳(麸炒,去瓤)、苦参、石斛(去根)、山茵陈、甘草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小儿胃热,牙龈宣露出血,口臭,脸肿,赤眼口疮,不欲乳食,肌体烦热及疮疹已未发。

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1盏,煎至半盏,去滓,食后温服。

摘录《卫生总微》卷十八

处方18、万灵丸

处方草乌(去皮脐.挫.盬炒)、细辛(去苗)、赤芍药、五灵脂、地龙(去土.炒)、防风(去芦)、黄蓍(去芦)、海桐皮、骨碎补(去毛),各一两。黑狗脊、青皮(去白)、牛膝(酒浸)、何首乌、蔓荆子、御米子(炒),各二钱。紫荆花(三钱),白附子(炮.去皮)、巨胜子、川乌头(炮.去皮脐)、苍术(米泔浸),各一两。黑牵牛(半两、为末)、山茵陈(一两)。

炮制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肾脏虚寒,耳鸣腰痛,筋骨酸痛。

用法用量每服十丸至二十丸,空心温酒送下。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19、神仙百解散

别名神仙截伤寒四季加减百解散

处方山茵陈、柴胡(去芦)、前胡(生姜制.炒)、人参、羌活、独活、甘草、苍术(米泔浸.炒)、干葛、白芍药、升麻、防风(去苗)、藿香(去梗)、白术、半夏(姜汁炙),各一两。立春已后不加减。立夏已后加柴胡一分,赤茯苓、当归,各半两。立秋已后减柴胡一分,不用当归、茯苓,只加干姜(炮)、肉桂(去粗皮),各一分,麻黄(去节)半两。立冬已后并无加减。* 一方无当归,有黄芩(去芦)半两。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伤寒遍身疼痛,百节拘急,头目昏痛,肢体劳倦,壮热憎寒,神志不爽;感冒瘟疫瘴气。常服辟瘟疫,治劳倦。

用法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姜三片,枣二个,煎至一盏,热服,不计时候,并进二服。如要表散,加葱白三寸,淡豆豉三十粒,同煎服,以衣被盖覆,汗出而愈。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20、甘露饮

处方枇杷叶(刷去毛)、干熟地黄(去土)、天门冬(去心.焙)、枳壳(去瓤.麸炒)、山茵陈(去梗)、生干地黄、麦门冬(去心.焙)、石斛(去芦)、甘草(炙)、黄芩,各等分。

炮制上为末。

功能主治治丈夫、妇人、小儿胃中客热,牙宣口气,齿龈肿烂,时出脓血,目睑垂重,常欲合闭,或即饥烦,不欲饮食,及赤目肿痛,不任凉药,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疮疹已发、未发,皆可服之。又疗脾胃受湿,瘀热在里,或醉饱房劳,湿热相搏,致生疸病,身面皆黄,肢体微肿,胸满气短,大便不调,小便黄涩,或时身热,并皆治之。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后,临卧。小儿一服分两服,仍量岁数,加减与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21、甘露饮

别名甘露饮子(《阎氏小儿方论》)。

处方枇杷叶(刷去毛)干熟地黄(去土)天门冬(去心,焙)枳壳(去瓤,麸炒)山茵陈(去梗)生干地黄 麦门冬(去心,焙)石斛(去芦)甘草(炙)黄芩各等分

制法上药为末。

功能主治清热养阴,行气利湿。治胃中客热,牙宜口臭,齿龈肿烂,时出脓血;目睑垂重,常欲合闭;或饥饿心烦,不欲饮食;目赤肿痛,不任凉药;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疮疹已发未发;脾胃受湿,瘀热在里,或醉饱房劳,湿热相搏,致生黄疽,身面皆黄,肢体微肿,胸闷气短,大便不调,小便黄涩,或时身热。现用于口腔炎、咽炎、齿龈肿痛,慢性扁桃体炎属阴虚而有湿热者;亦用于眼科工业性眼灼伤、角膜实质炎。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O毫升,去滓,食后临卧时温服。小儿一服分两服。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

处方22、五淋散

别名山栀子汤(《鸡峰普济方》卷十八)。

处方木通(去节)滑石 甘草(炙)各180克 山栀仁(炒)420克 赤芍药 茯苓(去皮)各250克 淡竹叶120克 山茵陈(去根,日干)60克

制法上药捣罗为末。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通淋化浊。治膀胱有热,水道不通,尿少次频,脐腹急痛,作止有时,劳倦即发,或尿如豆汁,或尿有砂石,或尿淋如膏,或热淋尿血。

用法用量每服9克,水150毫升,煎至120毫升,空腹时服。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

处方23、必效散

处方葶苈子(隔纸炒)龙胆草 山栀仁 山茵陈 黄芩各等分

制法上药研为粗末。

功能主治泻肝清胆,利湿退黄。主湿热黄疸。

用法用量每服9克,新水煎服。

摘录《仁斋直指》卷十六

处方24、山茵陈丸

处方山茵陈15克 山栀子仁 秦艽(去苗、土)大黄(锉,炒)各22克 朴消(研)郁李仁(汤浸,去皮,别研)各30克

制法上药除郁李仁外,捣罗为末,与郁李仁末和匀,炼蜜和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治小儿黄病。

用法用量每服3~5丸,温水送下,每日二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四

处方25、山茵陈汤

处方山茵陈叶 泽泻 瓜蒌根 猪苓 生甘草生地黄

功能主治治婴儿初生眼闭。

用法用量上药水煎,其母食后服。凡服一二剂,且捏去旧乳,第三服后即令儿吸吮。

摘录《冯氏锦囊》卷三

处方26、青龙丹

处方甘草 贯众 茯苓 干葛 龙脑 薄荷叶 藿香各30克 缩砂150克(去皮)山茵陈叶 寒水石各180克

制法上为细末,面糊和丸,樱桃大,别研青黛为衣。

功能主治治小儿热盛,一切血妄行。

用法用量每次1丸,温开水化服。

摘录《小儿卫生总微论》卷十五

处方27、贯众汤

处方贯众15g,苦楝根皮15g,土荆芥15g,紫苏15g。

功能主治驱钩虫。

用法用量煎汤服,每日1剂,连服3天。

摘录《中医杂志》(1959;(3):3)

处方28、花叶洗剂

处方野菊花1500g,千里光1000g,土荆芥500g,食盐30g。

功能主治湿润糜烂性皮肤病。

用法用量水加至药面,煎出1/2-1/3药液,用作湿敷。

摘录《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处方29、野菊煎剂

处方野菊花750克 千里光500克 侧柏叶500克 土荆芥250克 食盐15克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解毒。治春夏季节,因食灰菜、苋菜、野艾、紫云英、野木耳、番瓜叶、麻芥菜、委陵莱(翻白草)等,又经烈日曝晒,颜面、手足背发痒刺痛,随即高度浮肿,颜面肿大,眼合成线,唇口外翻,指不能屈,皮肤暗红发亮,起瘀斑浆疱,低热倦怠者。

用法用量加水至药面,煎至三分之一量,湿敷外用。

摘录《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本文标签: 中医中药  药材方剂大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