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别名细石、细理石、软石膏、寒水石、白虎、玉大石、冰石),辛甘;寒;无毒,解肌清热;除烦止渴。主热病壮热不退;心烦神昏;谵语发狂;口渴咽干;肺热喘急;中暑自汗;胃火头痛;胃火牙痛;热毒壅盛;发斑发疹;口舌生疮;痈疽疮疡;溃不收口;汤火烫伤,小编整理出含有石膏的处方共2535个,本文发表的是其中的第1681~1740共60个。
处方1、栝楼根汤处方天花粉 麦冬 知母 石膏 甘草
功能主治治燥火喘逆,口渴身热,二便赤涩,面赤唇焦,吐痰难出,脉数大,或见滑数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症因脉治》卷二
处方2、化丹汤处方川独活 射干 麻黄(不去根、节)青木香 甘草 黄芩 薄桂(去粗皮)石膏末各15克
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治小儿丹毒,遍身燥痒,发热烦啼。
用法用量每服6克,水150毫升,煎100毫升,无时温服。
摘录《活幼心书》卷下
处方3、石膏散处方石膏60克 麦门冬30克(去心)甘草22克(炙微赤,锉)白茯苓30克
制法上药捣筛为散。
功能主治清热除烦,养阴和中。治霍乱烦渴,头痛。
用法用量每服9克,以水300毫升,入生姜4克,豆豉100粒,竹叶2~7片,煎至,180毫升,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七
处方4、消风散处方石膏(煅)甘菊花(去枝、梗)防风(去芦)荆芥穗 川羌活(去芦)羚羊角(镑)川芎 大豆黄卷(炒)当归(去芦,酒洗)白芷各30克 甘草(炙)15克
制法上哎咀。
功能主治清热平肝,养血消风。治妊娠胎气有伤,肝脏毒热上攻,太阳穴痛,呕逆,背项拘急,头旋目晕,腮项有肿核者。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入好茶1.5克,煎至180毫升,去滓,通口服,食后。
摘录《重订严氏济生方》
处方5、石珍散处方石膏(煅)轻粉各30克 青黛 黄柏末各9克
功能主治清热泻火,燥湿止痒。治天疱疮,日久破烂,疼痛不已,脓水淋漓。现用于急性、亚急性皮炎。
用法用量上共研细,先以甘草汤洗净,后以此药掺之,其疼即止。
摘录《外科正宗》卷四
处方6、青盂汤处方荷叶1个(用周遭边浮水者良,鲜者尤佳)生石膏(捣细)30克 真羚羊角6克(另煎,对服)知母18克 蝉退(去足、土)9克 僵蚕6克 金线重楼(切片)6克 粉甘草4.5克
功能主治治瘟疫表里俱热,头面肿疼,其肿或连项及胸,亦治阳毒发斑疹。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
处方7、天竺黄丸处方天竺黄(一两) 朱砂(研.水飞过.一两) 子芩(一两) 犀角屑(半两) 石膏(二两.研.水飞过) 甘草(炙.半两) 甘菊花(三分) 防风(三分) 苦参(三分)
炮制上为末,入别研药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热毒风,心神烦躁,头目昏痛。
用法用量每服二十丸,不拘时煎竹叶汤下。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8、化斑解毒汤加减处方人中黄30克,石膏30克,连翘15克,升麻15克,知母15克,元参20克,牛蒡子15克,黄连10克,竹叶10克,赤芍10克,甘草10克,荆芥10克,蝉衣6克。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主漆气辛热,客于肌腠,化热成毒。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董智良方
处方9、前胡散处方前胡、子芩、山栀仁、防风、甘菊花、沙参、甘草(炙),各半两。羚羊角屑、麦门冬(去心)、枳壳(麸炒),各一两。石膏(二两)。
功能主治治热毒风攻头面,壅热,口干心烦,不欲吃食。
用法用量每服三钱,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10、芦荟消疳饮处方芦荟 银柴胡 胡黄连 川黄连 牛蒡子 玄参 桔梗 山栀 石膏 薄荷 羚羊角各1.5克 甘草 升麻各0.9克
功能主治清热除疳。治小儿走马牙疳,身热气粗,牙龈腐烂,气味作臭,以及穿腮破唇者。
用法用量上药用水400毫升,淡竹叶10片,煎至210毫升,食后服。
摘录《外科正宗》卷四
处方11、仙术通神散处方防风 川芎 当归 芍药 大黄 薄荷叶 连翘 石膏 黄芩 桔梗 滑石 甘草 荆芥 白术 栀子 藿香 砂仁 甘菊花 苍术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疏风解表,清热通便。治风热上壅,头旋目眩,起则欲倒。
用法用量每服6克,水煎服。
摘录《古今医鉴》卷七
处方12、石膏汤处方石膏(研.三分) 白茅根(三分) 扁蓄(三分) 滑石(半两)
功能主治治中风头疼,烦热口干,小便赤。
用法用量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食远热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13、活络丹处方穿山甲15克 白芷 细辛 藁本 白僵蚕 石膏 藿香 木鳖子 骨碎补 荆芥 天麻 天南星 干蝎各30克 大赭石60克 羊踯躅 麻黄各45克 草乌头(春)360克(冬)500克(秋、夏)各250克
制法上药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祛风,活血,止痛。治骨节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1丸,荆芥汤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鸡峰普济方》卷二十五
处方14、射干汤处方射干(二钱半) 芍药(二钱半) 薏苡仁(三钱) 桂心(半钱) 牡蛎(二钱) 石膏(二钱)
功能主治治肝经受病,多汗恶风,善悲嗌干,善怒时增,女子目下青黄色,可治,急灸肝腧百壮,更宜行经顺气;若目下大段青黑,一黄一白者,不可治。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15、消渴灵片处方地黄200g 五味子15g 麦冬100g 牡丹皮15g 黄芪100g 黄连10g 茯苓17g 红参10g 天花粉100g 石膏50g 枸杞子100g
性状为棕褐色的片;味苦、甘。
炮制上十一味,茯苓、天花粉、石膏、红参、黄连、牡丹皮粉碎成细粉,其余地黄等五味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3小时,第二次2小时,合并煎液,静置12小时,取上清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6~1.38(80℃)的清膏,与上述粉末混合,干燥,粉碎成细粉,混匀,制成颗粒,干燥,压制成960片,即得。
功能主治滋补肾阴,生津止渴,益气降糖。用于成年非胰岛素依赖性轻型、中型糖尿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8片,一日3次。
注意孕妇忌服,忌食辛辣。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16、八味檀香散处方檀香200g 石膏100g 红花100g 甘草100g 丁香100g 北沙参100g 拳参100g 白葡萄干100g
来源蒙古族验方。
性状本品为棕黄色的粉末;气香,味甘、微涩而凉。
炮制以上八味,除檀香、丁香、白葡萄干外,其余石膏等五味粉碎成粗粉,加白葡萄干,粉碎,烘干,再加檀香、丁香,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
功能主治清热润肺,止咳化痰。用于肺热咳嗽,痰中带脓。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3g,一日1~2次。
规格每袋装15g
贮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17、栀子仁汤处方栀子仁、赤芍药、大青、知母、升麻、杏仁,各一钱。黄芩(一钱半),石膏(二钱半),柴胡(二钱),甘草(半钱)。
功能主治治发斑烦躁,面赤咽痛,潮热。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豆豉五十粒,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18、防风汤处方秦艽(去苗土)、独活(去芦)、麻黄(去节)、半夏(汤洗七次.切片)、防风(去芦),各二两。升麻、防己、白术、石膏(煅)、芍药(白)、黄芩、甘草、当归(去芦)、远志(去心)、人参(去芦),各一两。
炮制上粗末,入半夏片令匀。
功能主治治风虚发热,项背拘急,肢节不遂,恍惚狂言,来去无时,不自觉悟。亦治脚气缓弱甚效。此药温和,不虚人。
用法用量每服四钱,水二中盏,生姜七、八片,煎至一盏,去滓,取清汁六分,入麝香末少许,食后、临卧带热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19、追风散处方川乌(炮.一两) 石膏(另研.一两) 防风(去芦.一两) 甘草(炙.二两) 白僵蚕(炒.去丝.二两) 全蝎(去尾.二两) 荆芥(二两) 川芎(一两) 麝香(另研.一两)
功能主治治诸风上攻,头疼目眩,鼻塞声重,皮肤瘙痒,口角牵引,妇人血风,及一切头风并治之。
用法用量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服临卧,茶汤调下。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20、茯神散处方茯神(一两) 石膏(研.二两) 龙齿(二两) 麦门冬(去心.一两半) 黄蓍(一两) 甘草(炙.半两) 石菖蒲(一两) 人参(去芦.一两) 防风(三分) 远志(去心.半两) 熟干地黄(一两) 羚羊角屑(一两)
功能主治治诸风恍惚,心神烦乱,志意不安,或卧惊恐。
用法用量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枣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21、白薇丸处方白薇、车前子,各三分。泽兰、太一余粮、赤石脂、细辛、人参、桃仁(去皮尖.熬)、覆盆子、麦门冬(去心)、白芷,各一两半。 紫石英、石膏(研)、蒿本、栀子、卷柏 ,各五 分。 蒲黄、桂心,各二两半。 当归、川芎、蛇床子,各一两。干姜、蜀椒(汗)、干地黄,各三两。茯苓、远志(去心)、白龙骨,各二两。 橘皮(半两)。
炮制上二十八味,捣筛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
功能主治主久无子或断绪,上热下冷,百病皆疗方。
用法用量酒服十五丸,日再,增至四十丸,以知为度,亦可增至五十丸。慎猪鸡蒜生冷醋滑驴马等肉,觉有娠则止。秘之,勿妄敷也。
摘录唐·孙思邈《千金翼方》
处方22、白虎汤处方知母(三钱) 石膏(五钱) 甘草(一钱) 粳米(半合)
功能主治治伤寒脉浮滑者,表里有热,若汗下吐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大渴,舌上干燥欲饮水者。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食远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23、麻黄汤处方麻黄(去节.先煎掠去沫.焙干.二两) 甘草(炙.一分) 当归(焙.一分) 黄芩(去黑心.一分) 石膏(搥碎.一两) 桂心(半两) 川芎(半两) 附子(炮.去皮脐.半两) 干姜(炮.半两) 杏仁(汤浸.去皮尖.炒.研.二十枚)
炮制上锉如麻豆。
功能主治治风痉,身体强直,口噤,不知人事。
用法用量每服五钱匕,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入荆沥半合,更同煎三五沸,温服日二夜一。
备注一方治风痱,身体不能自收,不能言语,冒昧不知人者,不用荆沥。每服六钱匕,水三盏,煎至一盏半,去滓,分温二服,空心夜卧各并二服。初服一日,犹能自觉者,勿热服。服讫,密室卧,用厚衣覆,微汗出,渐减衣。未汗出,更用热生姜稀粥投之,汗出忌触外风。并治上气咳逆。若面目大肿,但得坐,不得卧,凡产妇并病人已曾大汗者,不可服;若虚嬴人,但当少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24、妙应丹别名延龄丹
处方晚蚕沙(炒)、鲤鱼鳞(烧为末)、当归(去芦)、石膏(煅.研)、泽兰(去梗)、附子(炮.去皮.脐)、木香(炮),各二两;熟干地黄(洗.酒浸.蒸.焙)、川芎、防风(去芦.叉)、芜荑(炒)、马牙硝(烧)、人参、黄蓍、川椒(微炒)、柏子仁(微炒.别研)、蝉蜕(去足.洗.焙)、白薇、槟榔(不见火),各一两;厚朴(去粗皮.姜制)、白姜(炮)、甘草(炙赤),各三两;吴茱萸(汤洗七次)、红花(炒),各半两。
炮制上为末,炼蜜搜和,杵数千下,圆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治妇人众病,无所不治。
用法用量每服一圆。血瘕块痛,绵灰酒下;催生,温酒吞细下;血劳血虚,桔梗酒下;血崩,棕榈灰酒下;血气痛,炒白姜酒下;血风,荆芥酒下;血晕闷绝,胎死腹中,胞衣不下,并用生地黄汁、童子小便、酒各一盏,煎二沸调下;常服,醋汤、温酒化下,并空心,食前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25、苍玉潜龙汤处方生地1.2克 龟版18克 石膏9克 龙齿6克 石斛9克 花粉6克 丹皮4.5克 羚羊角4.5克 沙参12克 白芍4.5克
功能主治养阴清热,凉血止血。主阴虚阳亢,龙雷之火冲激胃经,血热上涌,齿缝出血,面红目赤,烦扰不安者。
用法用量用藕90克,茅根15克,同煎汤代水,再煎诸药。
摘录《医醇剩义》卷二
处方26、竹叶石膏汤处方石膏(半两) 麦门冬(去心.二钱) 人参(去芦.二钱) 炙甘草(半钱) 半夏(汤洗七次.一钱半)
功能主治治伏暑,内外热炽,烦躁大渴。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青竹叶十四片,粳米一撮,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27、附子汤处方附子(炮裂.去皮脐)、干姜(炮)、甘草(炙)、防风(去叉)、独活(去芦),各一两半。石膏(碎)、白茯苓(去皮)、白术、川芎、柴胡(去苗)、当归(酒浸.切焙)、人参,各一两。杏仁(去皮尖.炒研)二十枚。细辛,一两。
炮制上挫如麻豆。
功能主治治风亸曳,手足不随,身体不能俯仰。
用法用量每服五钱匕,水酒共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日三。嬴瘦者只用水煎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28、白虎加人参汤别名化斑汤
处方知母(三钱) 石膏(五钱) 人参(二钱) 甘草(一钱半)
功能主治治伤寒发斑,口燥烦渴。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粳米一百粒,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29、犀角散处方犀角屑(二钱) 石膏(二钱) 羌活(去芦.一钱半) 羚羊角(一钱半) 人参(五分) 甘菊花(五分) 独活(去芦.五分) 黄芩(五分) 天麻(五分) 枳壳(去穰.麸炒.五分) 当归(去芦.五分) 黄蓍(去芦.五分) 芎穷(五分) 白术(五分) 酸枣仁(五分) 防风(五分) 白芷(五分) 甘草(三分)
功能主治治肝脏中风,流注四肢,上攻头面疼痛,言语蹇涩,上焦风热,口眼歪斜,脚膝疼痛无力。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30、厚朴麻黄汤别名厚朴石膏汤(《圣济总录》卷六十七)。
处方厚朴9克 麻黄12克 石膏9克 杏仁10克 半夏10克 干姜6克 细辛6克 小麦30克 五味子6克
功能主治治咳而脉浮者。
用法用量上九味,以水1.2升,先煮小麦熟,去滓,纳诸药,煎取700毫升,温服100毫升,一日三次。
摘录《金匮要略》卷上
处方31、碧玉散处方羌活 踯躅花 薄荷 川芎 防风 蔓荆子 细辛 荆芥 白芷各3克 风化消 石膏(煅)青黛 黄连各9克 鹅不食草90克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清热散风,活血止痛。主目赤肿痛,昏暗羞明,隐涩疼痛,风痒头重,脑鼻酸痛,翳膜胬肉,眵泪稠粘,卷毛倒睫。
用法用量每用少许,吹鼻中,每日三次。
摘录《审视瑶函》卷六
处方32、大青龙汤处方麻黄(去节)、石膏,各三钱。杏仁(去皮尖)、甘草(炙)、桂枝,各一钱。大枣五个,生姜一钱半。
功能主治治伤寒头痛发热,恶寒无汗,燥烦,六脉浮紧。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33、清眩丸处方川芎200g 白芷200g 薄荷100g 荆芥穗100g 石膏100g
性状为黑褐色的大蜜丸;气微香,味微甜而后辛、凉。
炮制以上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110~130g制成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散风清热。用于风热头晕目眩,偏正头痛,鼻塞牙痛。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2丸,一日2次。
规格每丸重6g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34、柴胡升麻汤处方柴胡(去芦)、前胡(去芦)、干葛、石膏(煅)、赤芍药,各十两。升麻五两,荆芥(去梗)七两半,黄芩(去粗皮)、桑白皮,各六两半。
炮制上俰咀。
功能主治治时行瘟疫,壮热恶风,头痛体疼,鼻塞咽干,心胸烦满,寒热往来,痰盛咳嗽,涕唾稠粘。
用法用量每服三大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豉十馀粒,同煎一盏,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小儿更量大小加减。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35、羌活散处方前胡(去芦)、羌活(去芦)、麻黄(去根.节)、白茯苓(去皮)、川芎、黄芩、甘草、蔓荆子(去白皮)、枳壳(去瓤.麸炒)、细辛(去苗)、石膏(别研)、菊花(去梗)、防风(去芦),各一两。
炮制上为末,入石膏研匀。
功能主治治风气不调,头目昏眩,痰涎壅滞,通身拘急,及风邪寒壅,头痛项强,鼻塞声重,肢节烦疼,天阴风雨,预觉不安。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水一大盏,入生姜三、四片,薄荷三、两叶,同煎至七分,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36、七味葡萄散处方白葡萄干180g 石膏90g 红花90g 甘草90g 香附60g 肉桂60g 石榴60g
来源蒙古族验方。
性状本品为黄棕色的粉末;气香,味甘、微涩。
炮制以上七味,除白葡萄干外,其余石膏等六味粉碎成粗粉,加白葡萄干,粉碎,烘干,再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
功能主治清肺,止嗽,定喘。用于虚劳咳嗽,年老气喘,胸满郁闷。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g,一日1~2次。
规格每袋装15g
贮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37、清凉丹处方片脑(半两.另研) 牛黄(三两.另研) 蝎稍(去毒.炒.一两半) 石膏(一两半) 白花蛇(酒浸取肉.一两) 犀牛角(一两) 防风(去叉.一两) 甘草(炙.一两) 珍珠末(一两) 朱砂(一两) 大黄(一两) 南星(末.四两.腊月黄牛胆制者)
炮制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作十丸。
功能主治治风热壅实,上攻头面,口眼歪斜,语言不正,肌肉瞤动,面若虫行;及治伤寒热盛,狂言昏则,刚痓及一切风热,并皆治之。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38、小儿感冒茶处方广藿香75g 菊花75g 连翘75g 大青叶125g 板蓝根75g 地黄75g 地骨皮75g 白薇75g 薄荷50g 石膏125g
性状为浅棕色的块状茶剂;味甜、微苦。
炮制以上十味,地黄、白薇、地骨皮、石膏(100g)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3小时,第二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菊花、大青叶热浸二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小时,合并浸出液,滤过;广藿香、薄荷、连翘提取挥发油,其水溶液滤过,滤液与以上二液合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0~1.35(50℃)的清膏;将石膏25g、板蓝根粉碎成细粉。取清膏1份、蔗糖粉2份、糊精1份,与上述细粉混匀,制成颗粒,干燥,加入挥发油,混匀,压块,即得。
功能主治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用于小儿风热感冒,发热重,头胀痛,咳嗽痰黏,咽喉肿痛;流感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岁以内一次6g,一岁至三岁一次6~12g,四岁至七岁一次12~18g,八岁至十二岁一次24g,一日2次。
规格每块重6g
贮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39、薏苡仁散处方薏苡仁(一钱半) 麻黄(去节.一钱半) 防风(去芦.一钱) 附子(炮.去皮脐.一钱) 川芎(一钱) 佰子仁(去壳.一钱) 桂心(一钱) 枳壳(麸炒.一钱) 石膏(一钱) 细辛(一钱) 独活(去芦.一钱) 羚羊角(一钱)
功能主治治肝脏中风,四肢挛急,身体强直。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种,生姜五片,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40、九一散处方石膏(煅)900g 红粉100g
性状为浅橙色或浅粉红色的细腻粉末
炮制以上二味,石膏研磨、红粉水飞,分别制成极细粉,配研,过绢筛(不得用金属筛),混匀,即得。
功能主治提脓,拔毒,去腐,生肌。用于疮疡痈疽溃后,流腐未尽,或已渐生新肉的疮口。
用法用量外用,取本品适量均匀地撒于患处,对深部疮口及瘘管,可用含本品的纸捻条插入,疮口表面均用油膏或敷料盖贴。每日换药一次或遵医嘱。
注意本品专供外用,不可入口。凡肌薄无肉处不能化脓,或仅有稠水者忌用。
规格每瓶装1.5g
贮藏密封,避光,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41、柴胡散处方石膏、黄芩、甘草、赤芍药、葛根,各一两;麻黄(去根.节)、柴胡(去苗),各半两。
炮制上捣罗为散。
功能主治治小儿伤寒壮热,头痛体疼,口干烦渴。
用法用量三岁小儿每服一钱,水一小盏,入生姜少许,葱白三寸,豉二十粒,同煎至五分,滤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汗出为效,量儿大小加减。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42、橘红丸处方化橘红75g 陈皮50g 半夏(制)37.5g 茯苓50g 甘草25g 桔梗37.5g 苦杏仁50g 紫苏子(炒)37.5g 紫菀37.5g 款冬花25g 瓜蒌皮50g 浙贝母50g 地黄50g 麦冬50g 石膏50g
性状为棕褐色的水蜜丸、小蜜丸或大蜜丸;气微香,味甜、微苦。
炮制以上十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用炼蜜20~30g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90~11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清肺,化痰,止咳。用于咳嗽痰多,痰不易出,胸闷口干。
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7.2g,小蜜丸一次12g,大蜜丸一次2丸,一日2次。
规格水蜜丸每100丸重10g,大蜜丸每丸重6g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43、鹭鸶咯丸处方麻黄12g 苦杏仁60g 石膏60g 甘草12g 细辛6g 紫苏子(炒)60g 白芥子(炒)12g 牛蒡子(炒)30g 瓜萎皮60g 射干30g 青黛30g 蛤壳60g 天花粉60g 桅子(姜炙)60g 牛黄5g
性状本品为黑绿色的大蜜丸;气微,味甜、苦。
炮制以上十五味,除牛黄外,其余麻黄等十四味粉碎成细粉;将牛黄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90~100g制成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宣肺,化痰,止咳。用于百日咳,痰浊阻肺,阵阵咳嗽,痰鸣气促,咽干声哑。
用法用量梨汤或温开水送服,一次1丸,一日2次。
规格每丸重1.5g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44、八风九州岛岛岛岛汤处方麻黄(去节.四两)。甘草(炙)、干姜、附子(炮)、防风、独活,各三两。石膏(绵裹.搥碎)、茯苓、白术、川芎、柴胡、当归、人参、细辛,各二两。杏仁(去皮尖.四十九粒)。
炮制上咀,以水一斗,清酒五升,渍三夜,煮取四升。
功能主治治男子妇人寒冷,不自爱护,当风解衣,汗出卧冷湿地,半身不遂,或俯仰屈伸难,周身淫淫,四肢不收,状如风狂,饮食损少,手足苦冷,或不随。
用法用量分为三服,一日令尽。若病人嬴瘦者,用水煎服,药讫厚覆,当汗出,微微去上衣,汗解以粉粉之。
注意忌生菜海藻菘菜酢桃李猪肉雀肉。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45、青解毒圆处方寒水石(研)、石膏(研),各十六两;青黛八两。
炮制上件细研如粉,入青黛和匀,蒸饼七个,水调为圆,如鸡头大。
功能主治治大人、小儿五脏积热,毒气上攻,胸膈烦闷,咽喉肿痛,赤眼痈肿,头面发热,唇口干燥,两颊生疮,精神恍惚,心忪闷乱,坐卧不宁,及伤暑毒,面赤身热,心躁烦渴,饮食不下。
用法用量每服一圆,食后新汲水化下,或细嚼,用生姜水下亦得。如中诸毒,并宜服之,及小儿惊风潮热,痰涎壅塞,心胸烦躁,颊赤多渴,睡卧不稳,每三岁儿可服半粒,更量岁数加减与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46、小儿清热止咳口服液处方麻黄90g 苦杏仁(炒)120g 石膏270g 甘草90g 黄芩180g 板蓝根180g 北豆根90g
性状为棕黄色的液体,久置有少量沉淀;味甘、微苦。
炮制以上七味,麻黄、石膏加水煎煮半小时,再加入苦杏仁等五味,煎煮二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约600ml,静置24小时,滤过,滤液加蜂蜜200g、蔗糖100g及苯甲酸钠3g,煮沸使溶解,加水至总量1000ml,搅匀,冷藏24~48小时,滤过,灌封,灭菌,即得。
功能主治清热,宣肺,平喘,利咽。用于小儿外感,邪毒内盛,发热恶寒,咳嗽痰黄,气促喘息,口干音哑,咽喉肿痛。
用法用量口服,一岁至二岁一次3~5ml,三岁至五岁一次5~10ml,六岁至十四岁一次10~15ml,一日3次。用时摇匀。
规格每支10ml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47、除热清肺汤处方石膏9克 黑参 生地黄 赤芍 贝母 栝楼根各3克 麦门冬(去心)4.5克 甘草1.5克
功能主治养阴清肺。主麻疹尽透而壮热咳嗽,大便秘结者。
用法用量水煎,温服。
摘录《张氏医通》卷十五
处方48、紫雪处方石膏144g 寒水石144g 滑石144g 磁石144g 玄参48g 木香15g 沉香15g 升麻48g 甘草24g 丁香3g 芒硝(制)480g 硝石(精制)96g 水牛角浓缩粉9g 羚羊角4.5g 麝香3.6g 朱砂9g
性状为棕红色至灰棕色的粉末;气芳香,味咸、微苦。
炮制上十六味,石膏、寒水石、滑石、磁石砸成小块,加水煎煮三次。玄参、木香、沉香、升麻、甘草、丁香用石膏等煎液煎煮三次,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膏;芒硝、硝石粉碎,兑入膏中,混匀,干燥,粉碎成中粉或细粉;羚羊角锉研成细粉;朱砂水飞成极细粉;将水牛角浓缩粉、麝香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即得。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痉开窍。用于热病,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惊风抽搐,斑疹吐衄,尿赤便秘。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5~3g,一日2次;周岁小儿一次0.3g,五岁以内小儿每增一岁,递增0.3g,一日1次;五岁以上小儿酌情服用。
注意孕妇禁用。
规格每瓶装1.5g
贮藏密封,置阴凉处。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49、太阳丹处方[附?|脑?]子二两(别干),川芎、甘草、白芷,各一斤。石膏(别研)二斤,大川乌(炮.去皮.脐)一斤。
炮制右为细末,蜜同面糊为圆,每两作一十八粒,朱红为衣。
功能主治治头疼,伤寒、感风、气积,偏正、夹脑一切头疼。每服一粒,薄荷茶嚼下。风壅痰盛,咽膈不利,亦宜服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50、白龙圆处方细辛、白芷、川芎、甘草,各等分。为细末,用药四两,入石膏末一斤,系煅了者,水搜为圆,每两八粒。
功能主治治男子、妇人一切风,遍身疮癣,手足顽麻,偏正头疼,鼻塞脑闷,大解伤寒,治头风。
用法用量薄荷茶嚼下,每服一粒,食后服。风蚰牙,一粒分作三服,干揩后用盐汤漱之,更用葱茶嚼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51、洋参保肺丸处方罂粟壳120g 五味子(醋炙)30g 川贝母60g 陈皮60g 砂仁30g 枳实60g 麻黄30g 苦杏仁60g 石膏30g 甘草60g 玄参60g 西洋参粉45g
性状为黑褐色的大蜜丸;味甜、微苦。
炮制上十二味,除西洋参粉外,其余罂粟壳等十一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与西洋参粉配研均匀,过筛。每100g粉末加炼蜜120~130g制成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滋阴补肺,止嗽定喘。用于阴虚肺热,咳嗽痰喘、胸闷气短,口燥咽干,睡卧不安。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丸,一日2~3次。
注意感冒咳嗽者忌服。
规格每丸重6g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52、川芎石膏汤处方石膏(一钱) 桔梗(一钱) 川芎(五分) 芍药(五分) 山栀(五分) 人参(五分) 白术(五分) 黄芩(七分) 大黄(七分) 菊花(七分) 荆芥穗(七分) 防风(七分) 寒水石(二钱) 甘草(二钱) 滑石(三钱) 连翘(一钱) 薄荷(一钱) 缩砂(三分)
功能主治治风热上攻,头目眩痛,咽干烦渴。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食后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53、十六味冬青丸处方冬青叶150g 石榴25g 石膏75g 肉桂50g 豆蔻50g 木香50g 丁香50g 甘草50g 白葡萄干125g 沉香75g 拳参75g 荜茇50g 肉豆蔻50g 红花50g 广枣50g 方海50g
来源本品系蒙古族验方。
性状本品为棕褐色的大蜜丸;气微香,味甘辛、微苦而涩。
炮制以上十六味,除白葡萄干外,其余冬青叶等十五味粉碎成粗粉,加白葡萄干,粉碎,烘干,再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110~130g制成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宽胸顺气,止嗽定喘。用于胸满腹胀,头昏浮肿,寒嗽痰喘。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1~2次。
规格每丸重6g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54、柴胡石膏散处方赤芍药、柴胡(去苗)、前胡(去苗)、石膏(煅)、干葛,各五十两。升麻二十五两,黄芩、桑白皮,各三十七两半。荆芥穗(去土)三十七两。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时行瘟疫,壮热恶风,头痛体疼,鼻塞咽干,心胸如满,寒热往来,痰实咳嗽,涕唾稠粘。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生姜三片,豉十馀粒,同煎七分,去滓,稍热服。小儿分作三服,更量大小加减,不计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55、清肺消炎丸处方麻黄、石膏、地龙、牛蒡子、葶苈子、牛黄、苦杏仁(炒)、羚羊角
性状为棕褐色的水蜜丸;气腥,味微辛、苦。
炮制以上八味,羚羊角、牛黄分别粉碎成极细粉,其余麻黄等六味粉碎成细粉,与上述羚羊角等粉末配研,混匀,过筛。每100g粉末用炼蜜60~80g加适量水泛丸,制成水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清肺化痰,止咳平喘。用于痰热阻肺,咳嗽气喘,胸胁胀痛,吐痰黄稠;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及肺部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口服,周岁以内小儿一次10丸,一岁至三岁一次20丸,三岁至六岁一次30丸,六岁至十二岁一次40丸,十二岁以上一次6丸,一日3次。
注意风寒表证引起的咳嗽,心功能不全者慎用。
规格每60丸重8g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56、林檎散处方麻黄(去节)、肉桂(去粗皮)、苍术(去皮)、川大黄、干葛、石膏、山栀子(去皮),各一两半。木通、瞿麦、甘草(炙)、前胡、川芎,各一两。藿香(用叶)、川乌头(炮.去皮.脐),各半两。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伤寒及时行疫疠,头痛项强,壮热恶寒,腰背四肢拘急烦疼,面赤咽干,呕逆烦渴。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水一盏,入林擒糁十数片,新者亦得,煎至七分,去滓,稍热服,不计时,相次再服。衣被盖覆,汗出为度。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57、龙脑芎犀圆处方石膏(细研)、川芎,各四两。生龙脑(别研)、生犀角、山栀子(去皮),各一两。朱砂(研.飞)四两(内一两为衣),人参(去芦)、茯苓(去皮.用白者)、细辛(去苗)、甘草(炙),各二两。阿胶(碎炒)一两半,麦门冬(去心)三两。
炮制上除别研、后入外,并捣、罗为细末,炼蜜为圆。
功能主治消风化痰,除心肺邪热,去头面诸风。治偏正头痛,心怔烦郁,面热目俽,鼻塞脑昏,痰热咳嗽,咽膈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一圆至二圆,细嚼,茶、酒任下,食后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58、冰玉散处方生石膏30克 月石21克 冰片0.9克 僵蚕3克
制法为极细末,瓷瓶盛贮。
功能主治主牙疳,牙痛,口疮,齿衄,喉痹。
用法用量吹敷患处。
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处方59、人参石膏汤处方人参(去芦.半钱)、石膏(一两)、半夏(汤泡.一钱)、栀子仁(一钱)、黄芩(一钱)。川芎、白术、茯苓(去皮)、知母,各一钱半。甘草(炙.一钱半)。
功能主治治伤寒咳嗽不已,心烦及风热头疼,精神不利,昏愦,宜服。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60、小儿感冒颗粒处方广藿香75g 菊花75g 连翘75g 大青叶125g 板蓝根75g 地黄75g 地骨皮75g 白薇75g 薄荷50g 石膏125g
性状为浅棕色的颗粒;味甜、微苦。
炮制以上十味,地黄、白薇、地骨皮、石膏(100g)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3小时,第二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菊花、大青叶热浸二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小时,合并浸出液,滤过;广藿香、薄荷、连翘提取挥发油,其水溶液滤过,滤液与以上二液合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0~1.35(50℃)的清膏;将石膏25g、板蓝根粉碎成细粉。取清膏1份、蔗糖粉2份、糊精1份,与上述细粉混匀,制成颗粒,干燥,加入挥发油,混匀,即得。
功能主治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用于小儿风热感冒,发热重,头胀痛,咳嗽痰黏,咽喉肿痛;流感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用开水冲服。一岁以内一次6g,一岁至三岁一次6~12g,四岁至七岁一次12~18g,八岁至十二岁一次24g,一日2次。
规格每袋装12g
贮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