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矾散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4味。
硫矾散的基本资料
硫矾散(《中医皮肤病学简编》)处方硫黄93g,枯矾93g,煅石膏500g,青黛31g,冰片6g。
制法共为细末。
功能主治急性湿疹,初起(疒咅)疱,继之破裂,溃烂流水,浸淫成片,瘙痒异常。
用法用量菜油调涂于患处。
硫矾散(《仙拈集》卷二)处方硫黄、枯矾各等分。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面紫风刺瘾疹。
用法用量用蜜调涂面部。
硫矾散相关中药材
1、冰片别名合成龙脑,梅片,艾粉,结片。
来源为龙脑香科植物龙脑香树脂的加工品,或为樟脑、松节油等用化学方法合成的加工制成品。龙脑冰片:从龙脑香树干的裂缝处,采取干燥的树脂,进行加工。或砍下树干及树枝,切成碎片,经水蒸气蒸馏升华,冷却后即成结晶。
生境分布分布南洋群岛一带。
性状①龙脑冰片 又名:龙脑(《别录》),脑子(《海上方》),瑞龙脑(《本草图经》),梅花脑子(《小儿药证直诀》),梅花片脑(《夷坚志》),片脑(《寿域神方》),梅花脑、冰片脑(《纲目》),梅片、梅冰。为龙脑香树脂的加工品。呈半透明块状、片状或颗粒状结晶,直径1~7毫米,厚约1毫米,类白色至淡灰棕色。气清香,昧清凉,嚼之则慢慢溶化。微量升华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结晶为棒状或多角形。燃烧时无黑烟或微有黑烟。以片大而薄、色洁白、质松、气清香纯正者为佳。主产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等地。②机制冰片 为化学方法合成的加工制成品。呈半透明薄片状结晶,直径5~15毫米,厚约2~3毫米。白色,表面有如冰的裂纹。质松脆有层,可以剥离成薄片,手捻即粉碎。气清香,味辛凉。燃烧时有黑烟,无残迹遗留。产于上海、天津、南京、广州等地。另有菊科植物艾纳香的叶提取的结晶,习称艾片。在商品中亦作为冰片之一种,详“艾片”条。
功能主治通诸窍,散郁火,去翳明目,消肿止痛。治中风口噤,热病神昏,惊痫痰迷,气闭耳聋,喉痹,口疮,中耳炎,痈肿,痔疮,目亦翳膜,蛲虫病。①《别录》:“妇人难产,取龙脑研末少许,以新汲水调服”②《唐本草》:“主心腹邪气,风湿积聚,耳聋。明目,去目赤肤翳”③《海药本草》:“主内外障眼,三虫,治五痔,明目,镇心,秘精”④张元素:“治大肠脱”⑤李杲:“治骨痛”⑥王好古:“散心盛有热”⑦《纲目》:“疗喉痹,脑痛,鼻息,齿痛,伤寒舌出,小儿痘陷。通诸窍,散郁火”⑧《本草备要》:“治惊痫痰迷”⑨《会约医镜》:“治肢节疼痛”
2、硫黄别名硫磺,黄牙,天生黄,石流黄,石留黄,硫黄,昆仑黄,黄硇砂,石硫黄,流黄,黄英,烦硫,石亭脂,九灵黄童,山石住,将军,白硫黄,硫黄花,硫黄粉。
来源为硫黄矿或含硫矿物冶炼而成。将泥块状的硫黄及矿石,在坑内用素烧罐加热熔化,取其上层之硫黄溶液,倒入模型内,冷却后,取出。
生境分布产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湖南、江苏、四川、广东、台湾等地。
性状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呈黄色,或带浅绿色或浅棕黄色。表面不平坦,常有麻纹及细砂孔;有光泽,半透明。体轻,质脆易碎。断面常呈粗针状结晶形。有特异之臭气,味淡。以色黄,光亮、松脆、无杂质者为佳。燃之易熔融,发蓝色火焰,并放出刺激性的二氧化硫臭气。不溶于水及盐酸、硫酸;遇硝酸或王水被氧化成硫酸;溶于二硫化碳、煤袖及松节油中。
功能主治壮阳,杀虫。治阳痿,虚寒泻痢,大便冷秘;外用治疥癣,湿疹,癞疮。①《本经》:“主妇人阴蚀,疽痔恶血,坚筋骨,除头秃”②《别录》:“疗心腹积聚,邪气,冷癣在胁,咳逆上气,脚冷疼弱无力,及鼻衄恶疮,下部匿疮,止血,杀疥虫”③《药性论》:“除冷风,顽痹。生用治疥癣及疗寒热咳逆,炼服主虚损泄精”④《海药本草》:“主遗精痔漏,老人风秘等”⑤《日华子本草》:“杀腹脏虫”⑥《纲目》:“主虚寒久痢滑泄,霍乱,补命门不足,阳气暴绝,阴毒伤寒,小儿慢惊”⑦《纲目拾遗》:“天生磺,治膈症。”“舶上硫黄,灭斑,杀虫,治疮通血,止泻痢”
备注此外,尚有天生碘和舶上硫黄二种商品:①天生磺(《纲目拾遗》)系含硫温泉处升华凝结于岩石上者,收集后,先用冷水洗去泥土,再用热水烫7~10余次,然后放在香油内,捞取浮于表面者。本品为浅黄色粉末,少有呈碎片状,闪烁发光,有臭气。②舶上硫黄(《博济方》)又名:舶硫(《遵生八笺》),白硫黄(《百草镜》)。系将硫黄提炼而成。商品为不规则的块状,全体鲜黄色,半透明,有玻璃样光泽。体轻而脆,易碎,断面不平坦。有臭气,味淡。
3、石膏别名大石膏,玉大石,白虎,冰石,细理石,细石,软石膏,寒水石。
来源为硫酸盐类矿物石膏的矿石。一般于冬季采挖,挖出后,去净泥土及杂石。
生境分布产湖北、安徽、河南、山东、四川、湖南、广西、广东、云南、新疆等地。
性状为长块状或不规则形纤维状的结晶集合体,大小不-。全体白色至灰白色。大块者上下二面平坦,无光泽及纹理。体重质松,易分成小块,纵断面具纤维状纹理,并有绢丝样光泽。无臭,味淡。以块大色白、质松、纤维状、无杂石者为佳。烧之,染火焰为淡红黄色,能熔成白色磁状的碱性小球。烧至120℃时失去部分结晶水即成白色粉末状或块状的煅石膏。
功能主治生用解肌清热,除烦止渴。治热病壮热不退,心烦神昏,谵语发狂,口渴咽干,肺热喘急,中暑自汗,胃火头痛、牙痛,热毒壅盛,发斑发疹,口舌生疮。煅敷生肌敛疮。外治痈疽疮疡,溃不收口,汤火烫伤。①《本经》:“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产乳,金疮”②《别录》:“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膈热,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亦可作浴汤”③《药性论》:治伤寒头痛如裂,壮热,皮如火燥,烦渴,解肌,出毒汗,主通胃中结,烦闷,心下急,烦躁,治唇口干焦。和葱煎茶去头痛。④《日华子本草》:“治天行热狂,下乳,头风旋,心烦躁,揩齿益齿”⑤《珍珠囊》:“止阳明头痛,止消渴,中暑,潮热”⑥《用药心法》:“胃经大寒药,润肺除热,发散阴邪,缓脾益气”⑦《本草衍义补遗》:“研为末,醋研丸如绿豆大,以泻胃火、痰火、食积”⑧杨士瀛:“煅过最能收疮晕,不至烂肌”⑨《本草蒙筌》:“胃脘痛甚,吞服”⑩《长沙药解》:“清心肺,治烦躁,泄郁热,止燥渴,治热狂,火嗽,收热汗,消热痰,住鼻衄,调口疮,理咽痛,通乳汁,平乳痈,解火灼,疗金疮”⑩《本草再新》:“治头痛发热,目昏长翳,牙痛,杀虫,利小便”
4、青黛别名靛花,靛沫,蓝靛,靛花,青蛤粉,青缸花,蓝露,淀花,靛沫花。
来源为爵床科植物马蓝、豆科植物木蓝、十字花科植物菘蓝、草大青或蓼科植物蓼蓝叶中的干燥色素。
性状本品为极细的粉末,灰蓝色或深蓝色,质轻,易飞扬,可粘手粘纸。具草腥气,味微酸。以体轻、粉细,能浮于水面,燃烧时生紫红色火焰者为佳。如质重坚实,呈团块状,有白色小点,置水中有颗粒状下沉者品质为次。主产于福建、云南、江苏、安徽等地。此外,江西、河南、四川等地亦产。福建所产的品质最佳,称建青黛。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解毒。治温病热盛,斑疹,吐血、咯血,小儿惊痫,疮肿,丹毒,蛇虫咬伤。①《药性论》:“解小儿疳热、消瘦,杀虫”②《本草拾遗》:“解毒。小儿丹热,和水服之”③《开宝本草》:“主解诸药毒,小儿诸热,惊痫发热,天行头痛寒热,煎水研服之。亦摩敷热疮、恶肿、金疮、下血、蛇犬等毒”④《本草蒙筌》:“泻肝,止暴注,消上膈痰火,驱时疫头痛,敛伤寒亦斑,水调服之”⑤《纲目》:“去热烦,吐血,咯血,斑疮,阴疮,杀恶虫”⑥《本草述》:“治中风、头风、胁痛、瘈疭、颤振、眩晕、咳嗽、久嗽、呕吐、舌衄、咳嗽血,颓疝”⑦《本经逢原》:“治温毒发斑及产后热痢下重”⑧《要药分剂》:“除热解毒,兼能凉血”⑨《岭南采药录》:“可涂疮及痄腮。又治眼热有膜及吐血,内服之”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