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阳虚证

医药知识2023-02-03 07:11:32百科

脾阳虚证

脾阳亏虚,温化不足所引起,临床以脘腹冷痛、肢冷、泄泻为主要表现的证候。由于阳虚易生内寒,有畏寒肢冷等寒象,故又称“脾虚寒证”、“中焦虚寒证”。此证常见于泄泻、痢疾、胃脘痛、水肿,以及西医的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溃疡病、慢性肾炎等疾病。

关于脾阳虚证,金元时期李东垣曾以脾胃阳气不足为立论依据,自创升阳益胃汤、补中益气汤、沉香温胃丸等有效方剂。清代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记载了此证的各种证治案例。

脾阳虚证多因平素过食生冷,寒凉损伤脾阳,或久病损伤脾胃阳气,或寒湿之邪困阻脾胃,损伤脾阳而致。脾阳虚的临床表现为脘腹疼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喜热饮,大便清稀,倦怠神疲,纳食减少,或泛吐清涎,或浮肿,或妇女白带量多而清稀,舌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弱。脾阳不足,不能温煦脘腹四肢,则畏寒肢冷,脘腹疼痛,寒得热散,故疼痛得温则减,且喜热饮。脾阳不足,运化水谷精微及水湿作用减弱,水湿不化,清浊不分,故大便清稀,或浮肿,带下增多。脾阳不足,胃阳亦虚,故纳食减少,泛吐清涎。气与阳同类,阳气不足,则倦怠神疲。脾阳虚证是脾气虚证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脾气虚证失治误治,气虚严重,累及于阳,即可形成脾阳虚证,两者临床均有神疲倦怠,纳食减少等表现,但脾阳虚因阳气不足,失于温煦,往往伴有畏寒肢冷、脘腹冷痛等寒象。

脾阳虚证的治疗原则是温中健脾,临床常用理中汤、实脾饮等。

本文标签: 脾阳虚证  piyangxuzheng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