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经的中枢及周围通路受刺激时,均可引起面肌不自主运动,面神经任何部分受刺激,都可引起支配肌肉的痉挛。
⑴中央前回皮质的刺激性病灶可以引起局限性癫痫发作,表现为对侧面肌的强直性或阵挛性痉挛,可以伴有或随之发生上、下肢的类似痉挛或头、眼向对侧偏斜转动;
⑵基底节或锥体外系的病变,可以引起面肌的各种运动过多或过少,见于舞蹈症、手足徐动症、肌张力不全及震颤麻痹等。
⑶面神经核或面神经本身受刺激时,可引起同侧面肌的收缩或痉挛。脑桥面神经核部位的刺激性病灶及皮质脊髓束损害(如炎症或肿瘤等所致),可引起一侧面肌痉挛及对侧偏瘫(称为Brissand氏综合征)。
⑷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如不恢复或不完全恢复时,常可引起瘫痪肌的挛缩或联带运动。挛缩表现为:病侧半面部肌肉的异常抽搐,产生病侧口角收缩,鼻唇沟加深,眼裂缩小因此容易误认健侧是病侧,但让病人作主动运动时(如露齿等),则发现挛缩侧肌肉并不收缩。常见的联带运动为,当病人眨眼时即伴发上唇颤动,也有在露齿时眼睑就不自主地闭合,试图闭目时,额肌发生收缩或同侧口角不自主上提。这种联带运动的产生,系由于面神经的某些纤维,于再生过程中误与其他神经纤维吻合生长,而导致功能的错误传导。偶有在进食时引起反射性流泪,系由于应长入涎腺的纤维错误地长入泪腺中,因而发生鳄鱼泪现象。
⑸临床上最常见的面神经刺激症状为半侧颜面痉挛,其临床特点为:阵发性不规则的半侧面部肌肉颤搐,中年后,女性较多见,开始时,多为眼轮匝肌间歇性颤搐,然后,逐渐扩展至面部其它肌肉。可因精神紧张、疲倦及自主运动而加剧,入睡时消失,但不能随意发生或停止。真性颜面痉挛,一般认为系器质性病变引起,但其病因尚不明确。有些病人系习惯性或精神因素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