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南蛇藤
名称出处:《植物名实图考》
概况异名:过山风(《中国药用植物志》),黄藤、明开夜合(东北、河北、山东、山西),苦树皮、降龙草(江苏),七寸麻(湖北),过山龙、地南蛇(江西),牛老筋(辽宁、广西)。
基源:为卫矛科南蛇藤属植物南蛇藤的藤茎。南蛇藤属全世界约50种;中国有30种,15种入药。
原植物:南蛇藤Celastrus orbiculatus Thunb.(C.articulatus Thunb.),又名果山藤(《狄尔士中国植物名录》),蔓性落霜红(《中国树木分类学》)。
历史:南蛇藤始载于《植物名实图考》蔓草类,记南蛇藤“黑茎长韧,参差生叶,叶如南藤,面浓绿,背青白,光润有齿。根茎一色,根圆长,微似蛇,故名。俚医以治无名肿毒,行血气。”所述即为本种。
形态:落叶攀援灌木,高可达3m。小枝圆筒形,灰褐色,密生小皮孔。单叶互生,老时带革质,宽椭圆形、倒卵形或近圆形,先端突尖,基部截形或楔形,边缘具紧密细锯齿,长5~10cm,宽3~7cm,叶脉在背面隆起。短小聚伞花序腋生和顶生,花5~7,花梗短,杂性,黄绿色;雄花:萼片5;花瓣5;雄蕊5,着生于杯状花盘边缘;退化雌蕊柱状;雌花:雄蕊不育,子房基部包围于杯状花盘中,但不与之合生,子房3室,花柱细长,柱头3裂,裂端再2浅裂。蒴果球形,橙黄色,直径约1cm,成熟时3瓣裂,每室种子2粒,卵形至椭圆形,长约4mm,宽约3mm,表面光滑,棕褐色,外包有红色肉质的假种皮。花果期6~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658页.图3045)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谷溪边灌丛中或林边。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华东、西北、西南及湖北、湖南、广东。朝鲜和日本也有分布。
同属植物窄叶南蛇藤Celastrus oblanceifolius Wang et Tsoong在浙江局部地区也作为南蛇藤使用。其形态特征为叶片呈倒披针形,先端狭窄,急尖或短渐尖,基部窄楔形至楔形。生于海拔500~1000m的山坡潮湿地或溪旁灌丛中。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
化学性质附 叶含卫矛醇(Dulcite)、山柰素-3,3-二属李糖甙、槲皮素-3,7-二属李糖甙、山柰素葡萄糖属李糖甙,槲皮素葡萄糖属李糖甙。种子含脂肪油47.07%~58.69%。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 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