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fuqiubaozijunbing
[外文]:paracoccidioidomycosis
巴西副球孢子菌引起的真菌病。本病主要分布在南美及中美洲,曾一度称为南美芽生菌病。因主要发生在巴西,也一度称为巴西芽生菌病。中国尚未见报告。
副球孢子菌一般存在于酸性土壤内,可能由呼吸道及皮肤破伤处进入人体,主要引起肉芽肿性损害。常在口腔粘膜、鼻粘膜,偶或在胃肠道粘膜引起溃疡性肉芽肿损害。常侵犯淋巴结,有的是慢性良性经过。但在许多患者中,病损常播散全身,最后导致死亡。若早期诊断、治疗,预后较好。
本病一般分三种类型:
(1)肺副球孢子菌病,常波及两侧肺并转为肺泡炎,有时继以小片坏死。X射线检查可见明显的肺门淋巴结肿大,偶有小片钙化,可有胸痛、发热、呼吸困难、咳嗽多痰,有时带血,常波及下肺,约有 1/3的病例出现空洞。
(2)皮肤粘膜淋巴系统副球孢子菌病,可发生“桑椹型口腔炎”,因疼痛而影响进食,严重时可破坏临近口腔、鼻、咽喉壁及其下组织,引起穿孔、结疤,附近淋巴结可很快波及,颈淋巴结可溃破而排出许多真菌。
(3)系统性副球孢子菌病,播散性损害,常可波及淋巴系统、脾、胸、肾上腺及肝等。偶可波及睾丸、脑、脑膜、心、大动脉及骨骼。波及肠道可有腹痛、厌食、呕吐、发热等。肾上腺可被破坏坏死而表现如艾迪生氏病。波及脑和脑膜时,可致头痛、恶心、抽搐等。
皮肤粘膜损害中可见上皮样细胞及巨细胞浸润,并形成脓肿。在巨细胞内外可见到无芽、单芽甚至多芽的真菌孢子,直径可达60μm,这对诊断有帮助。通过这个特征,也可与结核、皮肤利什曼氏原虫病、霍奇金氏病、着色芽生菌病、孢子丝菌病等进行鉴别。
酮康唑对本病疗效最佳,也可用二性霉素B。磺胺类药物对中度患者有时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