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圣散的基本资料,古籍论述1条,相关中药材9味。
立圣散的基本资料
立圣散(《普济方》卷四十九引《余居土选奇方》)处方橡斗子(实以盐,烧存性)。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乌须发。主
用法用量早、晚用。
立圣散(《卫生宝鉴》卷十八)别名立胜散。
处方鸡肝2个。
功能主治妊娠下血不止。
用法用量立胜散(《疑难急症简方》卷二)。
立圣散(《医方类聚》卷二十四引《烟霞圣效方》)处方海带1两,白梅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中风牙关紧急,口不能开。
用法用量揩牙。少顷便开。
立圣散(方出《幼幼新书》卷五引《吉氏家传》,名见《赤水玄珠》卷二十五)处方金头蜈蚣1个,青州蝎梢4个,白僵蚕7个,瞿麦2字。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小儿脐风锁口。
用法用量用1字许吹鼻内,啼时可医,更用薄荷水下1字在口。
立圣散(《幼幼新书》卷五引张涣方)处方干蝎梢7个(为末),腻粉(末)1钱,干蜘蛛1个(去口足。先以新竹于火上炙,取竹沥1舰壳许,浸蜘蛛1宿,炙令焦,取末)。
制法上为极细末。
功能主治小儿口噤。
用法用量每服1字,用乳汁调,时时滴口中。
立圣散(《杨氏家藏方》卷十三)处方黄连500克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肠风下血,或如鸡肝,日夜无度,全不入食,通身黄肿,兼治尿血。
用法用量每服3克,空腹时用浓煎荆芥蜜汤调下。
立圣散古籍论述
立圣散《仁术便览》治胎动不安,下血不止。用雄鸡肝二具,好黄酒一斤煮熟,共酒食之,大效。又方 治胎动出血,产门痛。用黄连为末,温米饮调服一钱,一日三次。
立圣散相关中药材
1、白僵蚕别名僵蚕,天虫,僵虫,僵蚕,白僵虫。
来源为蚕蛾科昆虫家蚕蛾的幼虫感染白僵菌而僵死的干燥全虫。收集病死的僵蚕,倒入石灰中拌匀,吸去水分,晒干或焙干。
性状呈圆柱形,多弯曲而皱缩。长约2~5厘米,直径4~7毫米。表面灰白色或现浅棕色,多被有白色粉霜。头、足及各节均清晰可辨。体外常杂有丝团缠绕。头部黄褐色,类圆形。足8对,呈突起状。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平坦,色棕、黑不一,多光亮,外层为白色,显粉性,内有4个褐色的亮圈。微有腐臭气,味微咸。以条直肥壮,质坚,色白,断面光者为佳。
功能主治祛风解痉,化痰散结。治中风失音,惊痫,头风,喉风。喉痹,瘰疬结核。风疮瘾疹,丹毒,乳腺炎。①《本经》:“主小儿惊痫夜啼,去三虫,灭黑黚,男子阴疡病”②《别录》:“女子崩中赤白,产后余痛,灭诸疮瘢痕。”“未之,封疔肿,根当自出”③《药性论》:“治口噤,发汗,主妇人崩中下血不止”④《日华子本草》:“治中风失音,并一切风疾,小儿客忤,男子阴痒痛,女子带下”⑤《本草图经》:“治中风,急喉痹,捣筛细末,生姜自然汁调灌之”⑥《医学启源》:“去皮肤间诸风”⑦《纲目》:“散风痰结核,瘰疬,头风,风虫齿痛,皮肤风疮,丹毒作痒,痰疟癥结,妇人乳汁不通,崩中下血,小儿疳蚀鳞体,一切金疮,疔肿风痔”⑧《本草正》:“治小儿疳蚀,牙龈溃烂,重舌,木舌”⑨《玉楸药解》:“活络通经,驱风开痹。治头痛胸痹,口噤牙疼,瘾疹风瘙;烧研酒服,能溃痈破顶,又治血淋崩中”
备注此外,用白僵菌接种于蚕蛹,使发病而成僵蛹,可代白僵蚕供药用,参见“僵蛹”条。
2、海带别名海马蔺,海草。
来源为大叶藻科植物大叶藻的全草。春、夏、秋皆可采收,除去杂质,用淡水洗净,阴干。
生境分布生于海中。分布辽宁、山东沿海。产于辽宁、山东等地。
性状干燥全草,呈细长带状,全缘,常皱缩或卷曲,多碎断,直径约2~8毫米,薄如纸,表面棕绿色至棕色,上有类白色盐霜。质脆如纸,折断面有细毛样纤维。臭微弱;味咸。
功能主治软坚化痰,利水泄热。治瘿瘤结核,疝瘕,水肿,脚气。①《嘉佑本草》:“催生,治妇人及疗风,亦可作下水药”②《本草图经》:“下水速于海藻”③《纲目》:“治水病,瘿瘤,功同海藻”④《玉楸药解》:“清热软坚,化痰利水”⑤《医林纂要》:“补心,行水,消痰,软坚。消瘿瘤结核,攻寒热瘕疝,治脚气水肿,通噎膈”
备注现代一般所称的海带药材中作昆布使用(参见“昆布”条)。《嘉佑本草》所描述的“登州人干之以束器物”的海带,是大叶藻和海韭菜。登州一带产有大叶藻和海韭菜,这两种植物在山东称为“海带草”,其性状亦与《嘉佑本草》所说的“柔韧而长”相符。今辽宁省亦以大叶藻入药,称为海带。
3、黄连别名王连,灾连,王连,支连,云连,雅连,川连,味连,鸡爪连。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峨嵋野连或云南黄连的根茎。以立冬后(11月)采收为宜。掘出后除去茎叶、须根及泥土,晒干或烘干,撞去粗皮。
性状黄连商品,因原植物与产地的不同,大致可分如下几种:①味连,又名:川连(《本草蒙筌》),鸡爪连、鸡爪黄连、光连。为植物黄连的干燥根茎,多分枝,常3~6枝成束,稍弯曲,形如鸡爪,长约3~7厘米,单枝直径3~8毫米。外表黄褐色,栓皮剥落处呈红棕色;分枝上有间断横纹,结节膨大,形如连珠,着生多数坚硬的细须根及须根痕,有的表面无横纹而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桥枝”或“过桥杆”;上部多有褐色鳞片残留,顶端有未去净的残茎或叶柄。质坚实而硬,断面不整齐,皮部暗棕色,木部金黄色,射线有裂隙,中央髓部红黄色,偶有空心。无臭,味极苦,嚼之唾液可染为红黄色。以条肥壮、连珠形、质坚实、断面红黄色、无残茎及须根者为佳。均属栽培品,主产四川、湖北。陕西(平利)亦产。②雅连(《本草从新》),又名:峨嵋连、嘉定连、刺盖连。为植物三角叶黄连的干燥根茎。多为单枝,少有分枝,略呈圆柱形,微弯曲呈蚕状,长约4~8厘米,直径约3~9毫米。外表褐色或黄棕色,间断横纹多,结节明显,有多数须根残痕、叶柄残基及鳞片,“过桥枝”较味连为少。质坚实,断面不齐,皮部暗棕色,木部深黄色,射线明显,髓部时有空心。无臭,味极苦。以条肥壮、连珠形、质坚实、断面黄色、无残茎及须根者为佳。均属栽培品,主产四川(峨嵋、洪雅)。③野黄连,又名:凤尾连。为植物峨嵋野连的干燥根茎。外形与雅连相近,惟顶端多留有长6~10厘米的叶柄,作为野生的标记;根茎多单枝或有2分枝,略弯曲,长约5~6厘米,直径4~6毫米,外表呈黑褐色,结节紧密成连珠状,无“过桥枝”;残留的鳞片较多,须根较硬。断面木部鲜黄色。均属野生。主产四川(峨嵋、洪雅、峨边),产量极小,但一般认为品质最优。④云连(《本草从新》)主要为植物云南黄连的干燥根茎。较细小,多弯曲,拘挛,多为单枝,形如蝎尾。长约1.5~8厘米,直径约2~4毫米。外皮黄绿色或灰黄色。其余特征与以上品种大致相同。栽培或野生。主产云南(德钦、维西、腾冲、碧江)。
功能主治泻火,燥湿,解毒,杀虫。治时行热毒,伤寒,热盛心烦,痞满呕逆,菌痢,热泻腹痛,肺结按,吐、衄、下血,消渴,疳积,蛔虫病,百日咳,咽喉肿痛,火眼,口疮,痈疽疮毒,湿疹,汤火烫伤。①《本经》:“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辩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②《本草经集注》:“解巴豆毒”③《别录》:“主五脏冷热,久下泄辩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厚肠,益胆,疗口疮”④《药性论》:“杀小儿疳虫,点赤眼昏痛,镇肝去热毒”⑤《本草拾遗》:“主羸瘦气急”⑥《日华子本草》:“治五劳七伤,益气,止心腹痛。惊悸烦躁,润心肺,长肉,止血;并疮疥,盗汗,天行热疾;猪肚蒸为丸,治小儿疳气”⑦《仁斋直指方》:“能去心窍恶血”⑧《珍珠囊》:“泻心火,心下痞。酒炒、酒浸,上颈已上”⑨王好古:“主心病逆而盛,心积伏梁”⑩《本草衍义补遗》:“以姜汁炒,辛散除热有功”⑾《纲目》:“解服药过剂烦闷及轻粉毒”⑿《本草新编》:“止吐利吞酸,解口渴,治火眼,安心,止梦遗,定狂躁,除痞满”⒀《本草备要》:“治痈疽疮疥,酒毒,胎毒。除疳,杀蛔”
备注此外,尚有短萼黄连(分布广西、广东、福建、安徽、浙江、江西、湖南、贵州,少有栽培),五裂黄连(分布云南东南部),亦同供药用。此外,植物短萼黄连的根,商品多称为“土黄连”或“土川连”,各地有少量生产;植物五裂黄连的根,在云南亦作“云连”使用。黄连加工过程的剩余部分-黄连须(须根)、剪口连(叶柄基部)、千子连(全部叶柄)、黄连叶(叶片)、黄连渣(撞笼中撞下的渣子)在少数地区亦代黄连使用。
4、蜘蛛别名次蠹,蛛蝥,蠾 螋,蝳蜍,网工,蝃蝥,社公,网虫,扁蛛,圆蛛,癞癞蛛,蛛蛛,次蟗,蠾蝓,缀蝥,蚰蟱,到麻,大腹圆网蛛,檐蛛。
来源为圆网蛛科动物大腹圆网蛛等的全虫。夏、秋间捕捉,入沸水烫死,取出,晒干或烘干。
生境分布大部地区均有分布。
功能主治祛风,消肿,解毒。治狐疝偏坠,中风口歪,小儿慢惊、口噤,疳积;疔肿,瘰疬,疮疡,蜈蚣、蜂、蝎螫伤。①《别录》:“主大人小儿癀。”“疗小儿大腹丁奚三年不能行者”②陶弘景:“蜂及蜈蚣螫人,取置肉上,则能吸毒。又以断疟及干呕、霍乱”③《唐本草》:“主蛇毒,温疟,霍乱,止呕逆”④《日华子本草》:“斑蜘蛛治疟疾,疔肿”⑤《本草图经》:“蛇啮者涂其汁,小儿腹疳者,烧熟啖之”⑥《纲目》:“主口歪,脱肛,疔肿,胡臭,齿匿”⑦《长沙药解》:“破瘀消肿”⑧《本草求原》:“治红云血癣”⑨《吉林中草药》:“治瘰疬,疔疮,蜂、蝎螫伤”
5、白梅别名盐梅,霜梅,白霜梅。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梅的未成熟果实,经盐渍而成。
功能主治治喉痹,泻痢烦渴,梅核膈气,痈疽肿毒,外伤出血。①陶弘景:“白梅亦应(与乌梅)相似,今人多用白梅和药,以点痣蚀恶肉”②《本草拾遗》:“刺在肉中,嚼白梅封之,刺即出”③《日华子本草》:“治刀箭(伤),止血,研敷之”④《本草图经》:“除痰”⑤《本草蒙筌》:“捣烂成膏,敷攻恶毒,治妇人乳痈,拔肉中箭簇;中风紧闭牙关,急宜将肉摩擦”⑥《纲目》:“治中风惊痫,喉痹,痰厥僵仆。又治泻痢烦渴,霍乱吐下,下血血崩,功同乌梅”
6、鸡肝来源为雉科动物家鸡的肝。
功能主治补肝肾。治肝虚目暗,小儿疳积,妇人胎漏。①《别录》:“主起阴”②孟诜:“丹雄鸡肝补肾”③《纲目》:“疗风虚目暗”④《医林纂要》:“治小儿疳积,杀虫”⑤《现代实用中药》:“适用于痿黄病,妇人产后贫血,肺结核,小儿衰弱”
7、竹沥别名竹汁,淡竹沥,竹油。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茎用火烤灼而流出的液汁。
生境分布大部分地区均产。
性状为青黄色或黄棕色液汁,透明,具焦香气。以色泽透明者为仕。
功能主治清热滑痰,镇惊利窍。治中风痰迷,肺热痰壅,惊风,癫痫,壮热烦渴,子烦,破伤风。①《别录》:“疗暴中风风痹,胸中大热,止烦闷(《纲目》末句下有「消渴劳复」)”②《药性论》:“治卒中风失音不语”③《本草拾遗》:“久渴心烦”④《纲目》:“治子冒风痉,解射罔毒”⑤《本草备要》:“消风降火,润燥行痰,养血益阴,利窍明日。治中风口噤,痰迷大热,风痉癫狂,烦闷消渴,血虚自汗”⑥《本草再新》:“清心火,降肝火,化痰止渴,解热除烦,治牙痛,明眼目”
备注据文献记载,除淡竹沥外,供药用者尚有苦竹沥、慈竹沥等。
8、瞿麦别名巨句麦,大兰,山瞿麦,南天竺草,剪绒花,竹节草,巨句麦,瞿麦穗,麦句姜,龙须,四时美,圣茏草子,石竹子花,十样景花,洛阳花。
来源为石竹科植物瞿麦或石竹的带花全草。夏、秋均可采收,一般在花未开放前采取。栽培者每年可收割2~3次,割取全株,除去杂草、泥土,晒干。
生境分布主产河北、河南、辽宁、湖北、江苏。此外,湖南、浙江、山西、陕西、安徽、甘肃、青海、新疆、福建、云南、广西等地均产。
性状①瞿麦 为植物瞿麦的干燥全草,长30余厘米,茎直立,淡绿至黄绿色,光滑无毛,节部稍膨大。叶多数完整,对生,线形或线状披针形。花全长约3~4厘米,有淡黄色膜质的宿萼,萼筒长约为全花的3/4;萼下小苞片淡黄色,约为萼简的1/4。花冠先端深裂成细线条,淡红或淡紫色。有时可见到蒴果,长圆形,外表皱缩,顶端开裂,种子褐色、扁平。茎中空,质脆易断。气微,味微甜。②石竹瞿麦 为植物石竹的干燥全草。与瞿麦相似,惟花全长约3厘米,萼筒长约为全花的1/2,萼下小苞片约为萼筒的1/2,花冠先端浅裂呈锯齿状,棕紫色或棕黄色。以上两种药材均以青绿色、干燥、无杂草、无根及花未开放者为佳。
功能主治清热利水,破血通经。治小便不通,淋病,水肿,经闭,痈肿,目赤障翳,浸淫疮毒。①《本经》:“主关格诸癃结,小便不通,出刺,决痈肿,明目去翳,破胎堕子,下闭血”②《别录》:“养肾气,逐膀胱邪逆,止霍乱,长毛发”③《药性论》:“主五淋”④《日华子本草》:“叶:治痔漏并泻血,小儿蛔虫,眼目肿痛,捣敷治浸淫疮并妇人阴疮。子:催生,治月经不通,破血块,排脓”⑤《本草图经》:“利小肠为最要”⑥《现代实用中药》:“治水肿,尿热涩痛,血淋”
备注东北地区除以上两种外,尚有以其他石竹科植物如东北石竹、丝叶石竹、兴安石竹等的全草,作瞿麦使用。宁夏地区尚有以东方石竹作瞿麦使用。
9、蜈蚣别名百足虫,千足虫,金头蜈蚣,百脚,蝍蛆,吴公,天龙,嗷高姆,百足虫。
来源为大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或其近缘动物的干燥全虫。4~6月间捕捉,捕得后,用两端削尖的竹片,插入头尾两部,绷直晒干;或先用沸水烫过,然后晒干或烘干。有些地区于冬季在阴湿处埋下鸡毛、鸡骨等物,引诱蜈蚣在此产卵繁殖,至翌春捕捉。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多有分布。主产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安徽、河南、陕西等地。
性状干燥全虫,呈扁平长条形,长约9~16厘米,宽约5~10毫米。头部红褐色,背部黑绿色,有光泽,并有2条突起的棱线。腹部棕黄色,瘪缩。足黄色或红褐色,向后弯曲,最后一节如刺。头部及尾部有加工时所穿的孔。断面有裂隙或空虚。气微腥,并有特殊刺鼻的臭气;味辛而微咸。以身干、条长、头红、足红棕色、身黑绿、头足完整者为佳。
功能主治祛风,定惊,攻毒,散结。治中风,惊痫,破伤风,百日咳,瘰疬,结核,症积瘤块,疮疡肿毒,风癣,白秃,痔漏,烫伤。①《本经》:“主啖诸蛇虫鱼毒,温疟,去三虫”②《抱朴子》:“末,以治蛇疮”③《别录》:“疗心腹寒热结聚,堕胎,去恶血”④《日华子本草》:“治症癖。蛇毒”⑤《纲目》:“治小儿惊痫风搐,脐风口噤,丹毒,秃疮,瘰疬,便毒,痔漏,蛇瘕、蛇瘴、蛇伤”⑥《本草述》:“治疠风”⑦《玉楸药解》:“拨脓消肿”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