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3号

医药知识2023-02-08 21:56:04百科知识库

阑尾3号

阑尾3号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3味。

阑尾3号的基本资料

阑尾3号(《新急腹症学》)

处方红藤、丹皮、皂角刺、炙山甲、银花、桃仁、川楝子。

功能主治清热排脓,活血消肿。主脓肿型阑尾炎。

阑尾3号相关中药材

1、川楝子

别名金铃子,川楝实,楝实,练实,金铃子,仁枣,苦楝子,楝子,石茱萸,楝树果,川楝树子,金铃子仁枣。

来源为樟科植物川楝的果实。

生境分布生于疏林中潮湿处。分布四川、湖北、湖南、河南、贵州及甘肃南部等地。主产四川、湖北、贵州、河南等地。

性状干燥果实呈球形或椭圆形,长径1.5~3厘米,短径1.5~2.3厘米。表面黄色或黄棕色,微具光译,具深棕色或黄棕色圆点,微有凹陷或皱缩。一端凹陷,有果柄脱落痕迹,另一端较平,有一棕色点状蒂痕。果皮革质,与果肉间常有空隙。果肉厚,浅黄色,质松软。果核球形或卵圆形,两端平截,土黄色,表面具6~8条纵棱,内分6~8室,含黑紫色扁梭形种子6~8枚。种仁乳白色,有油性。气特异,味酸而苦。以表面金黄色,肉黄白色,厚而松软者为佳。

功能主治除湿热,清肝火,止痛,杀虫。治热厥心痛,胁痛,疝痛,虫积腹痛。①《本经》:“主温疾、伤寒太热烦狂,杀三虫疥窃,利小便水道”②《药性论》:“主人中大热,狂,失心躁闷,作汤浴”③《珍珠囊》:“主上下部腹痛,心暴痛”④《纲目》:“治诸疝、虫、痔”⑤《医林纂要》:“泻心火,坚肾水,清肺金,清肝火。核:怡疝,去痼冷”⑥《本革求原》:“治淋病茎痛引胁,遗精,积聚,诸逆冲上,溲下血,头痛,牙宣出血,杀虫”

备注陕西、安徽、江苏、山东、湖北等地,有时以同属植物苦楝的果实,作本品使用。苦楝果实形状较小,直径1~2厘米。表面红褐色间有黄棕色,具光泽,多皱缩,有多数棕色小点。一端可见果柄残痕,另一端有一圆形凹点。果皮革质,易剥离。果核长椭圆形,具5~6条纵棱,内含种子4~6枚。种子扁梭形,紫红色,皮薄,内有子叶2片,黄白色,富油性。气微而特异,味酸而后苦。原植物洋“苦楝皮”条。

2、皂角刺

别名天丁,皂丁,皂荚刺,皂刺,天丁,皂角针,皂针。

来源为豆科植物皂荚的棘刺。全年可采,但以9月至翌年3月间为宜。

生境分布主产江苏、湖北、河北、山西、河南、山东。此外,广东、广西、四川、安徽、浙江、贵州、陕西、江西、甘肃等地亦产。

性状完整的棘刺有多数分枝,主刺圆柱形,长5~15厘米,基部粗约8~12毫米,末端尖锐;分枝刺一般长1.5~7厘米,有时再分歧成小刺。表面棕紫色,尖部红棕色,光滑或有细皱纹。质坚硬,难折断。药材多纵切成斜片或薄片,厚在2毫米以下,木质部黄白色,中心为淡灰棕色而疏松的髓部。无臭,味淡。以片薄、纯净,整齐者为佳。

功能主治搜风,拔毒,消肿,排脓。治痈肿,疮毒,疠风,癣疮,胎衣不下。①《本草图经》:“米醋熬嫩刺针作浓煎,以敷疮癣”②杨士瀛:“能引诸药上行,治上焦病”③《本草衍义补遗》:“治痈疽已溃,能引至溃处”④《纲目》:“治痈肿,妒乳,风疠恶疮,胞衣不下,杀虫”⑤《本草崇原》:“去风化痰,败毒攻毒。定小儿惊风发搐,攻痘疮起发,化毒成浆”⑥《四川中药志》:“治风热疮疹,并能通乳”⑦《药材学》:“治扁桃体炎”

3、桃仁

别名桃核仁,桃核人。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桃或山桃的种子。6~7月果实成热时采摘,除去果肉及核壳,取出种子,晒干。放阴凉干燥处,防虫蛀、走油。

生境分布主产四川、云南、陕西、山东、河北、山西、河南等地。

性状干燥种子呈扁平长卵形,长1~1.6厘米,宽0.8~1厘米,外表红棕色或黄棕色,有纵皱。先端尖,中间膨大,基部钝圆而扁斜,自底部散出多数脉纹,脐点位于上部边缘上,深褐色,棱线状微突起。种皮菲薄,质脆;种仁乳白色,富含油脂,2子叶之结合面有空隙。气微弱,味微苦。以颗粒均匀、饱满、整齐、不破碎者为佳。

功能主治破血行瘀,润燥滑肠。治经闭,症瘕,热病蓄血,风痹,疟疾,跌打损伤,瘀血肿痛,血燥便秘。①《本经》:“主瘀血,血闭症瘕,邪气,杀小虫”②《别录》:“止咳逆上气,消心下坚,除卒暴击血,破症瘕,通脉,止痛”③孟诜:“杀三虫,止心痛”④《医学启源》:“治大便血结”⑤李杲:“治热入血室,腹中滞血,皮肤血热燥痒,皮肤凝聚之血”⑥《滇南本草》:“治血痰”⑦《纲目》:“主血滞风痹,骨蒸,肝疟寒热,产后血病”⑧《现代实用中药》:“治高血压及慢性盲肠炎,妇人子宫血肿”

本文标签: 药学  方剂大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