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气丸

医药知识2023-02-08 20:32:46百科知识库

快气丸

快气丸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7味。

快气丸的基本资料

快气丸(《普济方》卷二十引《卫生家宝》)

处方蚌粉4两,木香1钱,丁香1钱,陈皮2两,豆蔻2个。

制法上蚌粉先以火煅一次,取出为末,用生姜自然汁浸,却焙碾前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脾痛。

用法用量每服1丸,空心、食前姜盐汤送下。

快气丸(《医方类聚》卷一○二引《吴氏集验方》)

处方糯米1升,干姜2两,陈皮2两,青皮2两,巴豆49个(打开碎,同炒,慢火,候色赤)。

制法上为末,薄醋糊为丸,如大麻子大。

功能主治心腹膨胀,面色萎黄,或发虚肿,大便闭涩,咽酸不食。

用法用量每服7丸,食后生姜、紫苏汤送下。

快气丸(《普济方》卷二○四引《经验济世方》)

处方陈橘皮(去白)不以多少,大蒜不以多少。

制法上为细末,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膈气噎,不下饮食,肌体羸瘦。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后温米饮送下,日3次。

快气丸(《圣济总录》卷七十一)

处方槟榔3枚(锉)木香30克 肉豆蔻(去壳)15克 甘遂15克(麸炒黄)大戟7.5克(炮)白牵牛30克(炒)墨(烧赤,醋淬)7.5克 沉香15克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青橘皮(汤浸,去白,焙)京三棱(炮)各30克

制法上十一味,捣罗为末,白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脾积痞气,心腹胀满,呕逆噫酸。

用法用量每服3丸,食后,用生姜汤送下。

快气丸相关中药材

1、肉豆蔻

别名迦拘勒,豆蔻,肉果,迦拘勒,顶头肉,玉果,扎地,麻失。

来源为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的种子。4~6月及11~12月各采一次。早晨摘取成熟果实,剖开果皮,剥去假种皮,再敲脱壳状的种皮,取出种仁用石灰乳浸一天后,缓火焙干。

生境分布热带地区广为栽培。分布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巴西等地。主产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

性状干燥种仁卵圆形或椭圆形,长2~3.5厘米,宽1.5~2.5厘米。外表灰棕色至棕色,粗糙,有网状沟纹,一侧有明显的纵沟(种脊部位),宽端有浅色圆形隆起(种脐部位),狭端有暗色凹陷(合点部位)。质坚硬。纵切面可见表层的暗棕色的外胚乳向内伸人类白色的内胚乳,交错而成大理石样纹理。在宽端有凹孔,其中可见干燥皱缩的胚。气芳香而强烈,味辣而微苦。以个大、体重、坚实、香浓者为佳。

功能主治温中,下气,消食,固肠。治心腹胀痛,虚泻冷痢,呕吐,宿食不消。①《药性论》:“能主小儿吐逆不下乳,腹痛;治宿食不消,痰饮”②《海药本草》:“主心腹虫痛,脾胃虚冷气并,冷热虚泄,赤白痢等。凡痢以白粥饮服佳;霍乱气并,以生姜汤服良”③《日华子本草》:“调中,下气,止泻痢,开胃,消食。皮外络,下气,解酒毒,治霍乱”④《开宝本草》:“温中,治积冷心腹胀痛,霍乱中恶,呕沫,冷气,消食止泄,小儿乳霍”⑤《纲目》:“暖脾胃,固大肠”⑥《本草经读》:“治精冷”⑦《本草求原》:“治肾泄,上盛下虚,诸逆上冲,元阳上浮而头痛。”。

2、青皮

别名青橘皮,青柑皮,四花青皮,个青皮,青皮子。

来源为芸香利植物福橘或朱橘等多种橘类的未成热的果皮或幼果。一般在春末夏初时采收,但亦有延长至秋季采摘者。个大者用刀将皮剖成四片至蒂部为止,除净内瓤,晒干,称“四花青皮”;中等大者称“个青皮”,最小者习称“青皮子”,晒干即得。

性状①四花青皮(《医林集要》)形状不一,裂片多数为长椭圆形,边缘多向内卷曲,皮薄。外皮黑绿色或青绿色,有皱纹。内面黄白色,有脉络纹。断面边缘有油点。气清香,味苦辛。以皮黑绿色、内面白色、油性足者为佳。②个青皮 又名:均青皮。呈不规则的圆球形,直径2~2.5厘米,小于1厘米的称“青皮子”。表面深灰色或黑绿色,有细皱纹及小瘤状突起.基部有果柄痕,指划之可见油迹。质坚硬,破开后断面皮厚1.5~3毫米,淡黄色或黄白色,外层显油点,内有果瓤。气清香,味苦辛。以坚实、个整齐、皮厚、香气浓者为佳。以上均主产于福建、浙江、四川。此外,江西、云南、湖南等地亦产。青皮药材,除用橘类的未成熟果实外,其同属植物甜橙(广东、广西、贵州、福建、陕西、云南)、香橼(浙江、福建)以及茶枝柑(广东、广西)等柑类的未成热果实亦有作青皮使用者。植物形态参见“甜橙”、“香橼”、“柑”等条。

功能主治疏肝破气,散结消痰。治胸胁胃脘疼痛,疝气,食积,乳肿,乳核,久疟癖块。①《本草图经》:“主气滞,下食,破积结及膈气”②《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厥阴、少阳之分有病用之。破坚癖,散滞气,去下焦诸湿,左胁有积气”③《纲目》:“治胸膈气逆,胁痛,小腹疝气,消乳肿,疏肝胆,泻肺气”④《本草备要》:“除痰消痞,治肝气郁结,胁痛多怒,久疟结癖,疝痛,乳肿”⑤《现代实用中药》:“治胃痛,吐逆,解热,消痰水”

3、槟榔

别名榔玉,宾门,青仔,国马,槟楠,尖槟,鸡心槟榔,仁频,宾门药饯,白槟榔,橄榄子,槟榔仁,洗瘴丹,大腹子,大腹槟榔,槟榔子,马金南,槟榔玉,榔玉。

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种子。冬、春果实成熟时采收。摘下果实,将果皮剥下,取其种子,晒干。

生境分布分布广西、云南、福建、台湾、广东等地。主产广东、云南、台湾、广西、福建。国外以印度尼西亚、印度、斯里兰卡,菲律宾等地产量最多。

性状干燥种子呈圆锥形或扁圆球形,高1.5~3厘米,基部直径2~3厘米,表面淡黄棕色或黄棕色,粗糙,有颜色较浅的网形凹纹,并偶有银色斑片状的内果皮附着。基部中央有圆形凹陷的珠孔,其旁有淡色的疤痕状的种脐。质坚实,纵剖面可见外缘的棕色种皮向内褶入,与乳白色的胚乳交错,形成大理石样花纹。基部珠孔内侧有小形的胚,常呈棕色,干枯皱缩不显。气无,味涩而微苦。以果大体重、坚实、不破裂者为佳。

功能主治杀虫,破积,下气,行水。治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泻痢后重,疟疾,水肿,脚气,痰癖,症结。①《别录》:“主消谷逐水,除痰癖;杀三虫,疗寸白”②《药性论》:“宣利五脏六腑壅滞,破坚满气,下水肿。治心痛,风血积聚”③《唐本草》:“主腹胀,生捣末服,利水谷。敷疮,生肌肉止痛。烧为灰,主口吻白疮”④《脚气论》:“治脚气壅毒,水气浮肿”⑤《海药本草》:“主奔豚诸气,五膈气,风冷气,宿食不消”⑥《日华子本草》:“除一切风,下一切气,通关节,利九窍,补五劳七伤,健脾调中,除烦,破癥结,下五膈气”⑦《医学启原》:“治后重”⑧王好古:“治冲脉为病,气逆里急”⑨《纲目》:“治泻痢后重,心腹诸痛,大小便气秘,痰气喘急。疗诸疟,御瘴疠”⑩《本草通玄》:“止疟疗疝”⑾《随息居饮食谱》:“宣滞破坚,定痛和中,通肠逐水,制肥甘之毒。且能坚齿,解口气”⑿《现代实用中药》:“驱除姜片虫、绦虫,兼有健胃、收敛及泻下作用”

4、糯米

别名稻米,江米,元米。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稻(糯稻)的种仁。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治消渴溲多,自汗,便泄。①《别录》:“温中,令人多热,大便坚”②孙思邈:“脾病宜食,益气止泄”③孟诜:“治霍乱后吐逆不止,清水研一碗,饮之”④《本草拾遗》:“主消渴”⑤《四产本草》:“主痔疾,(糯米)以骆驼脂作煎饼服之,空腹与服”⑥《食性本草》:“能行荣卫中血积。解芫菁毒”⑦《纲目》:“暖脾胃,止虚寒泄痢,缩小便,收自汗,发痘疮”

5、豆蔻

别名白豆蔻,圆豆蔻,原豆蔻,扣米,白豆蔻,紫蔻,十开蔻。

来源为姜科植物爪哇白豆蔻Amomum compactum Soland. Ex Maton的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用时除去果皮,取种子打碎。

生境分布生于山沟阴湿处,我国多栽培于树荫下。海南、云南、广西有栽培。原产于印度尼西亚。

性状果实类球形,直径0.8~1.2cm;表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有3条较深的纵向槽纹,顶端有突起的柱基,基部有凹下的果柄痕,两端均具有浅棕色绒毛。果皮易纵向裂开,内分3室,每室含种子约10粒。种子呈不规则多面体,背面略隆起,直径3~4mm,表面暗棕色,有皱纹。气芳香,味辛凉略似樟脑。

功能主治化湿和胃,行气宽中。用于食欲不振、胸闷恶心、胃腹胀痛。

备注白豆蔻A.kravanh Pirre ex Gagnep. 的果实亦入药。

6、丁香

别名丁子香,支解香,雄丁香,公丁香,母丁香。

来源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花蕾。通常在9月至次年3月间,花蕾由青转为鲜红色时采收。采下后除去花梗,晒干。

生境分布分布马来群岛及非洲,我国广东、广西等地有栽培。主产于坦桑尼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我国广东有少数出产。

性状干燥的花蕾略呈短棒状,长1.5~2厘米,红棕色至暗棕色。下部为圆柱状略扁的萼管,长1~1.3厘米,宽约5毫米,厚约3毫米,基部渐狭小,表面粗糙,刻之有油渗出,萼管上端有4片三角形肥厚的萼。上部近圆球形;径约6毫米,具花瓣4片,互相抱合。将花蕾剖开,可见多数雄蕊,花丝向中心弯曲,中央有一粗壮直立的花柱。质坚实而重,入水即沉;断面有油性,用指甲划之可见油质渗出。气强烈芳香,味辛。以个大,粗壮、鲜紫棕色、香气强烈、油多者为佳。

功能主治温中,暖肾,降逆。治呃逆,呕吐,反胃,泻痢,心腹冷痛,痃癖,疝气,癣疾。①《药性论》:“治冷气腹痛”②《海药本草》:“主风疳匿,骨槽劳臭。治气,乌髭发,杀虫,疗五痔,辟恶去邪。治奶头花,止五色毒痢,正气,止心腹痛”③《日华子本草》:“治口气,反胃,疗肾气,奔豚气,阴痛,壮阳,暖腰膝,杀酒毒,消痃癖,除冷劳”④《开宝本草》:“温脾胃,止霍乱。(治)壅胀,风毒诸肿,齿疳匿”⑤《本草蒙筌》:“止气忒、气逆”⑥《纲目》:“治虚哕,小儿吐泻,痘疮胃虚灰白不发”⑦《本草正》:“温中快气。治上焦呃逆,除胃寒泻痢,七情五郁”⑧《本草汇》:“疗胸痹、阴痛,暖阴户”⑨《医林纂要》:“补肝、润命门,暖胃、去中寒,泻肺、散风湿”⑩《本草再新》:“开九窍,舒郁气,去风,行水”⑾《药材学》:“治慢性消化不良,胃肠充气及子宫疝痛”

7、干姜

别名白姜,均姜,白姜,干生姜。

来源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冬季茎叶枯萎时挖取,去净茎叶、须根、泥沙,晒干或微火烘干。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四川、贵州等地。

性状干燥根茎为扁平、不规则的块状,有指状分枝。长4~6厘米,厚0.4~2厘米。表面灰白色或灰黄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在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质坚实,断面颊粒性,灰白色或淡黄色,质松者则显筋脉,有细小的油点及一明显的环纹。气芳香,味辛辣。以质坚实,外皮灰黄色、内灰白色、断面粉性足、少筋脉者为佳。

功能主治温中逐寒,回阳通脉。治心腹冷痛,吐泻,肢冷脉微,寒次喘咳,风寒湿痹,阳虚吐、衄、下血。①《本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潞下痢。生者尤良”②《别录》:“治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③《药性论》:“治腰肾中疼冷,冷气,破血,去风,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去风毒冷痹,夜多小便。治嗽,主温中,霍乱不止,腹痛,消胀满冷痢,治血闭。病人虚而冷,宜加用之”④《唐本草》:“治风,下气,止血,宣诸络脉,微汗”⑤《日华子本草》:“消痰下气,治转筋吐泻,腹藏冷,反胃干呕,瘀血,扑损,止鼻洪,解冷热毒,开胃,消宿食”⑥《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通心气,助阳,去脏腑沉寒,发诸经之寒气,治感寒腹痛”⑦王好古:“主心下寒痞,目睛久亦。”“经炮则温脾燥胃”⑧《医学入门》:“炮姜,温脾胃,治里寒水泄,下痢肠澼,久疟,霍乱;心腹冷痛胀满,止鼻衄,唾血,血痢,崩漏”⑨《药品化义》:“炮姜,退虚热”⑩《长沙药解》:“燥湿温中,行郁降浊,下冲逆,平咳嗽,提脱陷,止滑泄”

8、木香

别名蜜香,青木香,五香,五木香,南木香,广木香,云木香。

来源为菊科物木香Auckiandialappa Decne.的根。秋、冬季采挖,除去杂质,切段,干燥后撞去粗皮。

生境分布多栽培于海拔2500m以上的高山。主产云南、四川。

功能主治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9、巴豆

别名巴菽,刚子,江子,老阳子,双眼龙,猛子仁,巴果,巴米,双眼虾,红子仁,豆贡,毒鱼子,銮豆,贡仔,八百力,大叶双眼龙,巴仁,芒子,巴菽,巴贡,药子仁,芦麻子,腊盘子,大风子,泻果,猛子树。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种子。8~9月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后,除去果壳,收集种子,晒干。

生境分布多为栽培植物;野生于山谷、溪边、旷野,有时亦见于密林中。分布四川、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台湾、浙江、江苏。

性状干燥种子呈椭圆形或卵形,略扁,长约1~1.5厦米,直径约6~9毫米,厚约4~7毫米,表面灰棕色至棕色,平滑而少光泽。种阜在种脐的-端,为一细小突起,易脱落。合点在另一端,合点与种阜间有种脊,为一略隆起的纵棱线。横断面略呈方形,种皮薄而坚脆,剥去后,可见种仁,外包膜状银白色的外胚乳。内胚乳肥厚,淡黄色,油质。中央有菲薄的子叶2枚。胚根细小,朝向种阜的一端。气无,味微涩,而后有持久辛辣感。以个大、饱满、种仁色白者佳。粒较空、种仁泛油变色者质次。主产四川、广西、云南、贵州。以四川产量最大,质量较佳。此外,广东、福建等地亦产。

功能主治泻寒积,通关窍,逐痰,行水,杀虫。治冷积凝滞,胸腹胀满急痛,血瘕,痰癖,泻痢,水肿,外用治喉风,喉痹,恶疮疥癣。①《本经》:“主伤寒温疟寒热,破症瘕结聚坚积,留饮痰癖,大腹水肿。荡练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肉”②《别录》:“疗女子月闭,烂胎,金疮脓血不利,丈夫阴颓,杀斑螫毒”③《药性论》:“主破心腹积聚结气,治十种水肿,痿痹,大腹”④《本草拾遗》:主症癖,痃气,痞满,腹内积聚,冷气血块,宿食不消,痰饮吐水。⑤《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病,泄壅滞,除风补劳,健脾开胃,消痰破血,排脓消肿毒,杀腹藏虫。治恶疮息肉及疥癞疔肿”⑥《医学启源》:“导气消积,去脏腑停寒,消化寒凉及生冷硬物所伤,去胃中寒湿”⑦《汤液本草》:“可以通肠,可以止泄”⑧《纲目》:“治泻痢,惊痫,心腹痛,疝气,风歪,耳聋,喉痹,牙痛,通利关窍”

备注本植物的根(巴豆树根)、叶(巴豆叶)、种皮(巴豆壳)以及种仁之脂肪油(巴豆油)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10、三棱

别名萆根,京三棱,红蒲根,光三棱,黑三棱。

来源为黑三棱科植物黑三棱或小黑三棱、细叶黑三棱的块茎。秋、冬二季均可采收,挖取块茎后,去掉茎叶及须根,洗净,削去外皮,晒干。

生境分布主产江苏、河南、山东、讧西。辽宁、安徽、浙江、四川、湖北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块茎呈圆锥形:扁卵圆形,上圆下尖,长2.5~5厘米,直径1.5~3.5厘米。表面黄白色或灰黄色,细腻或粗糙不平,有刀削痕迹,并有密集的点状须根痕,略呈横向环状排列,两侧面有突起,凹凸不平。质坚实,极难折断。切断面平坦,黄白色或灰白色,向内色较深,中间有多数不明显的维管束小点。气微弱,味淡,嚼之微有麻辣感。以个匀、体重、质坚实、去净外皮、表面黄白色者为佳。

功能主治破血,行气,消积,止痛。治症瘕积聚,气血凝滞,心腹疼痛,胁下胀疼,经闭,产后瘀血腹痛,跌打损伤。疮肿坚硬。①《日华子本草》:“治妇人血脉不调,心腹痛,落胎,消恶血,补劳,通月经,治气胀,消扑损瘀血,产后腹痛、血运并宿血不下”②《开宝本草》:“主老癖症瘕结块”③《医学启源》:“主心膈痛,饮食不消,破气”④王好古:“通肝经积血。治疮肿坚硬”

备注此外,尚有莎草科植物荆三棱的块茎,在东北及内蒙古、陕西、新疆、江苏等地亦作三棱使用,商品习称“黑三棱”(《开宝本草》记载的黑三棱即此),或称“带皮三棱”。荆三棱为多年生草本,高70~150厘米。根茎横走,先端具球状块茎。茎锐三棱形。叶扁平,线形,长20~30厘米,宽5~10毫米,基部呈鞘状抱茎。长侧枝聚伞花序有3~8辐射枝;每辐射枝有1~3(~4)小穗;小穗长圆形,长1~2厘米,宽6~8(~10)毫米;鳞片膜质,长约7毫米,外面被短柔毛,先端有芒,芒长2~3毫米;刚毛6;雄蕊3,雌蕊1,柱头3。小坚果三棱形。药材呈近圆球形或倒圆锥形,长约3~4厘米,直径约2~3厘米。表面黑褐色或红棕色,有皱纹,须根痕较少;去皮者外形与上述品种相似;质轻而坚,横切面平坦,黄色,有散在的维管束;气微,味淡。

11、甘遂

别名猫儿眼,化骨丹,甘泽,肿手花,萱根子,主田,重泽,甘藁,陵藁,苦泽,白泽,鬼丑,陵泽,肿手花根,九头狮子草,头痛花,猫儿眼,陵津。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甘遂的根。春季开花前或秋末茎苗枯萎后采挖根部,除去泥土、外皮,以硫黄熏后晒干。

生境分布生于山沟荒地。分布陕西、河南、山西、甘肃、河北等地。主产陕西、山东、甘肃、河南等地。

性状干燥根呈连珠状纺锤形、长椭圆形,长3~9厘米,直径0.6~1.5厘米;亦有细长呈不规则的棒状者,略弯曲或扭曲,长3~10厘米,直径2~5毫米。表面白色或浅黄白色,常残留少数淡黄色的须根或末去净的赤褐色栓皮。质轻,易折断,断面粉性,皮部白色,约占半径的1/2,本部浅黄色。气微,味微甘而有持久的刺激性。以肥大饱满,表面白色或黄白色,细腻,断面粉性足,无纤维者为佳。根细长,黄棕色,粉性少,断面纤维性强者为次。

功能主治泻水饮,破积聚。通二便。治水肿胀满,留饮,结胸,痢痫,噎膈,症瘕积聚,二便不通。①《本经》:“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症坚积聚,利水谷道”②《别录》:“下五水,散膀胱留热,皮中痞,热气肿满”③《药性论》:“能泻十二种水疾,治心腹坚满,下水,去痰水,主皮肤浮肿”④《纲目》:“泻肾经及隧道水湿,脚气,阴囊肿坠,痰迷癫痫,噎膈痞塞”

12、大戟

别名邛巨,红芽大戟,紫大戟,下马仙,京大戟。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大戟或茜草科植物红芽大戟的根。春季未发芽前,或秋季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残茎及须根,洗净晒干。

性状①京大戟 为植物大戟的干燥根。呈圆柱形或圆锥形,长16~20厘米,直径可达4厘米,表面灰棕色至深棕色,粗糙而具侧根,顶端多膨大,上有许多圆形的地上茎痕,向下渐细,有纵直沟纹及横生皮孔与支根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折断面纤维性,类白色至灰棕色。气无,味苦涩。以根条均匀,肥嫩、质软无须者为佳。主产江苏。此外,四川、江西、广西等地亦产。②红大戟 为植物红芽大戟的干燥根。又名:红毛大戟、红芽戟、南大戟。呈长圆锥形至纺锤形,多不分歧,偶有分歧者,长6~8~14厘米,直径O.6~1厘米。表面灰棕色至红棕色;多扭转的皱纹,有时可见横生皮孔及支根残基或支根痕;顶端有地上茎痕。质坚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呈红褐色至棕黄色。气微,味辣刺喉。以条大,肥壮,色紫红、坚实无须根者为佳。主产广西、广东、云南、贵州等地。此外,大戟科植物准噶尔大戟的根,在新疆亦作大戟使用。

功能主治泻水沈,利二便。治水肿,水臌,痰饮,瘰疬,痈疽肿毒。①《本经》:“主十二水,腹满急痛,积聚,中风皮肤疼厢,吐逆”②《别录》:“主颈腋痈肿,头痛,发汗,利大小肠”③《药性论》:“下恶血癖块,腹内雷鸣,通月水,善治瘀血,能堕胎孕”④《日华子本草》:“泻毒药,泄天行黄病、温疟,破症瘕”⑤《本草图经》:“治隐疹风及风毒脚肿”⑥《医学启源》:“泻肺”⑦《本草正》:“性峻利,善逐水邪痰涎,泻湿热胀满”⑧《药征》:“主利水,旁治掣痛,咳烦”⑨《现代实用中药》:“用于壮实体质之腹水,全身水肿。胸肋膜积水等”⑩《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杀虫”

备注历代《本草》所载大戟,品种亦不止一种,但大多数是大戟科大戟属植物。如《蜀本草》中所述的大戟,《本草图经》的“滁州大戟”、“并州大戟”以及《植物名实图考》中的“大戟”所述的形态都和大戟科大戟近似。此外,《本草图经》中的“河中府大戟”,似为豆科植物;《纲目》所称的“北方绵大戟”,似即今之绵大戟(参见“狼毒”条);至于茜草科的红芽大戟,《本草》中未见收载,但为目前大戟药材中使用最广的一种。

13、蚌粉

别名蚌蛤灰,蜃灰,蚌壳粉,蚌壳灰。

来源为蚌科动物背角无齿蚌、褶纹冠蚌或三角帆蚌等贝壳制成的粉。取蚌壳洗净,刮去黑皮,研成粉末或煅灰用。

功能主治化痰消积,清热燥湿:治痰饮咳嗽,胃痛,呕逆,白带,痈肿,湿疮。①《本草拾遗》:“烂壳为粉,饮下,主反胃,心胸间痰饮”②《日华子本草》:“治疳,止痢并呕逆;痈肿醋调敷”③《纲目》:“解热燥湿,化痰消积。止白浊,带下,痢疾,除湿肿,水嗽,明目,撩阴疮、湿疮、疿痒”④《医林纂要》:“治顽痰,止咳嗽,清心保肺”

14、沉香

别名蜜香,沉水香,蜜香,栈香。

来源为瑞香科植物沉香或白木香的含有树脂的木材。国产沉香的采集:选择树干直径30厘米以上的大树,在距地面1.5~2米处的树干上,用刀顺砍数刀,深约3~4厘米,待其分泌树脂,经数年后,即可割取沉香。割取时造成的新伤口,仍可继续生成沉香。又法:在距离地面约1米处的树干上,凿成深3~6厘米,直径约3~10厘米的数个小口(俗称“开香门”),然后用泥土封好,待伤口附近的木质部分泌树脂,数年后生成沉香,即可割取。又枯死的白木香树,有时亦可觅得沉香,此香因年代较久,含脂量高,品质较好,但产量不多。采得沉香后,再用小刀剔除不含树脂的部分,晒干后即为成品。须贮藏于密闭的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防止走油、干枯。

性状①进口沉香 为植物沉香的含有树脂的木材,多呈盔帽形、棒状或片状,外形极不规则,长7~20厘米,直径1.5~6厘米。表面褐色,常有黑色与黄色交错的纹理,平滑光润。质坚实,沉重,难折断,用刀劈开,破开面呈灰褐色。能沉于水或半沉半浮。有特殊香气,味苦。燃烧时有油渗出,香气浓烈。主产印度、马来西亚等地。②国产沉香 又名:海南沉香。为植物白木香的含有树脂的木材,多呈不规则块状或片状,长3~15厘米,直径3~6厘米。表面凹凸不平,有加工的刀痕。可见黑褐色的含树脂部分与黄色的木部相间,形成斑纹。其孔洞及凹窝的表面呈朽木状。质较轻,折断面刺状,棕色。大多不能沉水。有特殊香气,味苦。燃烧时有油渗出,发浓烟,香气浓烈。主产海南。广西亦产。沉香中油性足、体质重而性糯者,经精选加工后即为伽喃香,参见“伽喃香”条。

功能主治降气温中,暖肾纳气。治气逆喘息,呕吐呃逆,脘腹胀痛,腰膝虚冷,大肠虚秘,小便气淋,男子精冷。①《别录》:“疗风水毒肿,去恶气”②陶弘景:“疗恶核毒肿”③《海药本草》:“主心腹痛、霍乱、中恶,清神,并宜酒煮服之;诸疮肿宜入膏用”④《日华子本草》:“调中,补五脏,益精壮阳,暖腰膝,去邪气。止转筋、吐泻、冷气,破症癖,(治)冷风麻痹,骨节不任,湿风皮肤痒,心腹痛,气痢”⑤《珍珠囊》:“补肾,又能去恶气,调中”⑥《纲目》:“治上热下寒,气逆喘息,大肠虚闭,小便气淋,男子精冷”⑦《医林纂要》:“坚肾,补命门,温中、燥脾湿,泻心、降逆气,凡一切不调之气皆能调之。并治噤口毒痢及邪恶冷风寒痹”⑧《本草再新》:“治肝郁,降肝气,和脾胃,消湿气,利水开窍”

15、大蒜

别名胡蒜,独蒜,独头蒜,胡蒜,蒜头。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大蒜的鳞茎。6月叶枯时采挖,除去泥沙,通风晾干或烘烤至外皮干燥。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均有栽培.全国各地均产。

性状鳞茎呈扁球形或短圆锥形,外有灰白色或淡棕色膜质鳞被;剥去鳞叶,内有6~10个蒜瓣,轮生于花茎的周围;茎基部盘状,生有多数须根。每一蒜瓣外包薄膜,剥去薄膜,即见白色,肥厚多汁的鳞片。有浓烈的蒜臭,味辛辣。

功能主治行滞气,暖脾胃,消症积,解毒,杀虫。治饮食积滞,脘腹冷痛,水肿胀满,泄泻,痢疾,疟疾,百日咳,痈疽肿毒,白秃癣疮,蛇虫咬伤。行气消积,杀虫解毒。用于感冒、菌痢、阿米巴痢疾、肠炎、饮食积滞、痈肿疮疡。①《别录》:“散痈肿蠿疮,除风邪,杀毒气”②《唐本草》:“下气消谷,除风破冷”③《食疗本草》:“除风,杀虫”④《本草拾遗》:“去水恶瘴气,除风湿,破冷气,烂痃癖,伏邪恶;宣通温补,无以加之;疗疮癣”⑤《日华子本草,:“健脾,治肾气,止霍乱转筋、腹痛,除邪辟温,疗劳疟、冷风、痃癣、温疫气,敷风损冷痛,蛇虫伤,并捣贴之”⑥《日用本草》:“燥脾胃,化肉食”⑦《滇南本草》:“祛寒痰,兴阳遭,泄精,解水毒”⑧《纲目》:“捣汁饮,治吐血心痛;煮汁饮,治角弓反张;同鲫鱼丸治膈气;同蛤粉丸治水肿;同黄丹丸治痢疟孕痢;同乳香丸治腹痛;捣膏敷脐,能达下焦,消水,利大小便;贴足心,能引热下行,治泄泻暴肩及干湿霍乱,止衄血;纳肛中,能通幽门,治关格不通”⑨《四川中药志》:“治肺结核,血痢,及崩中带下”

16、木香

别名蜜香,青木香,五香,五木香,南木香,广木香,云木香。

来源为菊科物木香Auckiandialappa Decne.的根。秋、冬季采挖,除去杂质,切段,干燥后撞去粗皮。

生境分布多栽培于海拔2500m以上的高山。主产云南、四川。

功能主治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17、橘皮

别名陈皮,贵老,黄橘皮,红皮。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福橘或朱橘等多种橘类的果皮。10月以后采摘成熟果实,剥取果皮,阴干或晒干。

生境分布主产四川、浙江、福建。此外,江西、湖南等地亦产。

性状完整的果皮常剖成4瓣,每瓣多呈椭圆形,在果柄处连在一起。有时破碎分离,或呈不规则形的碎片状。片厚1~2毫米,通常向内眷曲:外表面鲜橙红色、黄棕色至棕褐色,有无数细小而凹入的油室;内表面淡黄白色,海绵状,并有短线状的维管束(橘络)痕,果蒂处较密。质柔软,干燥后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气芳香,味苦。以皮薄、片大、色红、油润、香气浓者为佳。

功能主治理气,调中,燥湿,化痰。治胸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哕逆,咳嗽痰多。亦解鱼、蟹毒。①《本经》:“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气”②《别录》:“下气,止呕咳,除膀胱留热、停水、五琳,利小便,主脾不能消谷,气冲胸中,吐逆霍乱,止泄,去寸白”③《药性论》:“治胸膈间气,开胃,主气痢,消痰涎,治上气咳嗽”④《本草拾遗》:“去气,调中”⑤《日华子本草》:“消痰止嗽,破症瘕痃癣”⑥《医学启源》:“去胸中寒邪,破滞气,益脾胃”⑦《纲目》:“疗呕哕反胃嘈杂,时吐清水,痰痞,痎疟,大肠闭塞,妇人乳痈。入食料解鱼腥毒”⑧《随息居饮食谱》:“解鱼、蟹毒。治噫噎,胀闷,疳疟。泻痢,便秘,脚气”

备注橘皮药材,除上述橘类的果皮外,柑类及甜橙的果皮,有时亦作橘皮使用,商品名前者习称“广陈皮”,参见“柑皮”条;后者习称“土陈皮”,参见“橙皮”条。

本文标签: 药学  方剂大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