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证

医药知识2023-02-03 06:21:59百科

痹证

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主要临床表现为肌肉、筋骨、关节等部位酸痛或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的病证。临床上具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的特点。痹证的发生,与体质的盛衰以及气候条件、生活环境有关。《内经》对痹证的病因、证候分类,以及转归与预后等已有明确的认识。后世医家论述较多,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如汉唐时期即已积累了大量治疗痹证的有效方剂。明清时期对痹证的病机、辨证、治则以及方药的选择、配伍等均有发展,使痹证的辨证论治渐趋完善。痹证作为症状可见于西医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以及骨质增生性疾病,其他如布氏杆菌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硬皮病、结节性红斑、结节性脉管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肌炎等也可见到痹证证候。

病因病机

痹证的发生,主要由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袭人体,引起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或病久痰浊瘀血,阻于经隧,深入关节筋脉。一般多以正气虚衰为内因,风寒湿热之邪入侵为外因。痹证起病一般不明显。疼痛呈游走性或有定处,有的为刺痛,或麻木,或肿胀。但部分患者起病有发热、汗出、口渴、咽红痛、全身不适等症,继之出现关节症状。此病初起,以邪实为主,病位在肢体经络。久病多属正虚邪恋,或虚实夹杂,病位则深入筋骨或脏腑。临床上可出现瘀血痰浊阻痹,气血亏虚,或复感于邪,脏腑损伤等病理变化。

辨治

依据病因以及病邪的偏盛,痹证一般分为风寒湿痹和热痹两大类。辨证时,首先应辨清风寒湿痹和热痹的不同。热痹(风湿热痹)以关节红肿灼热疼痛为特点,风寒湿痹虽有关节酸痛,但局部无红肿灼热,喜暖畏寒。对风寒湿痹又应区别风寒湿偏盛的不同。风邪偏盛,则关节酸痛,游走不定为风痹(行痹);寒邪偏盛,则痛有定处,疼痛剧烈为寒痹(痛痹);湿邪偏盛,肢体酸痛重着,肌肤不仁为湿痹(着痹)。

其次辨患者体质,阳气虚衰者,多呈虚胖体型,属风寒湿痹。阴精不足者,多呈瘦削体型,多属风湿热痹。

此外,对病程久者,尚应辨识有无痰瘀阻络,气血亏虚及脏腑损伤证候。

痹为闭阻不通之意,故治则以宣通为主,气血流通,营卫复常,则痹证可逐渐痊愈。除内服药物治疗外、针灸、熏洗等疗法,均有一定效果。

风痹

风痹初起,邪气较浅,尚未入脏腑,多发于膝、腕等关节。证见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或见恶风发热,苔薄白,脉浮。治宜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方用防风汤加减。若见关节肿大,苔薄黄,宜寒热并用,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寒痹

寒气偏盛,入于筋骨,肢体关节为主要疼痛部位。证见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关节不可屈伸,局部皮肤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治宜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方用乌头汤加减。

湿痹

湿为阴邪,其性黏滞,最易阻遏气血津液的流通。证见肢体关节重着,肿胀,痛有定处,活动不便,肌肤麻木不仁,苔白腻,脉濡缓。治宜除湿通络、祛风散寒,方用薏苡仁汤加减。

热痹

感受热邪或湿热之邪,或风、寒、湿痹后期化热伤阴,高热、久热不解而形成。证见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得冷稍舒,痛不可触,可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等全身症状,苔黄燥,脉滑数。治宜清热通络、祛风除湿,方用白虎加桂枝汤。若热痹化火伤津,可见关节红肿,疼痛剧烈,入夜更甚,壮热烦渴,舌红少津,脉弦数。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止痛,方用犀角散。

痹证迁延不愈,多呈正虚邪恋,虚实夹杂证候。

(1)气血津液运行不畅日久,瘀阻于络,津凝为痰,痰瘀痹阻。出现关节肿大,甚至强直畸形,屈伸不利,疼痛时轻时重,舌质紫,苔白腻,脉细涩等症。治宜化痰祛瘀、搜风通络,方用桃红饮加减。

(2)痹证日久不愈而气血耗伤,为气血虚痹。证见骨节酸痛,时轻时重,而以屈伸时为甚,或筋肉时有惊掣跳动,面黄少华,心悸,全身乏力,短气自汗,肌肉瘦削,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脉濡弱或细数。治宜调补气血为主,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当归。

(3)痹证日久不愈,由经络而病及脏腑,形成脏腑痹。其中以心痹较为多见,如证见心悸气短,动则尤甚,面色少华,舌质淡,脉虚数或结代。治宜益气养心、温阳复脉,方用炙甘草汤加减。

痹证初起,正气尚未大虚,病位较浅,不难痊愈。但病邪深入,由经络、肌腠而渐至血脉、筋骨,出现关节畸型,甚至损及内脏,引起心痹者,病程缠绵,预后不良。加强体质锻炼,避免居住在潮湿环境,注意冷暖,对预防痹证的发生有一定作用。

针灸治疗痹证有一定疗效。风痹针灸时可选风府、阳陵泉、阴陵泉、腰阳关、膈俞,寒痹可选用命门、肾俞、大椎、膝阳关、阴关,湿痹可选用外关、足临泣、曲泉、昆仑、委阳,热痹可选用曲池、血海、关元、冲阳、至阳。还可根据发病部位增加穴位,如肩关节为主可加肩髃、条口,肘关节为主可加清冷渊、小海,腕关节为主可加中泉、大陵,指关节为主可加八邪,髋关节为主可加环跳、秩边,膝关节为主可加犊鼻、鹤顶,踝关节为主可加申脉、照海,趾关节为主可加八风。若全身肌肉酸痛,可在酸痛部位走罐。治疗时大多针灸同用,而且比较侧重灸法,尤其是病程比较长的病人,灸的时间应该较长,用的壮数也应该较多,灸的范围也相对较大,比如膝关节疼痛比较明显的时候,可以在髌骨四周进行回旋灸,不应限灸某一个穴位。

参考文章

  • 痹证治疗应该把握的若干问题中医中药
  • 为什么痹证有痛、不痛、寒、热等多种不同症状?中医中药
  • 各类痹证的发病机制是什么?中医中药
  • 痹证的针刺原则是什么?中医中药
  • 什么叫痹证?其形成原因是什么?中医中药
  • 如何判断痹证的预后?中医中药
  • 营卫之气与痹证的发生有什么内在联系?中医中药
  • 自拟二枝五藤汤治疗风湿痹证中医中药
  • 《素问·痹论》对痹证是如何分类的?中医中药
  • 《金匮要略》胸痹证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评析中医中药
本文标签: 痹证  bizheng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