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类圆线虫病

医药知识2023-02-03 05:51:52百科

粪类圆线虫病

粪类圆线虫寄生于小肠上段而引起的寄生虫病。多数病人无明显不适,或有不同程度的胃肠道症状及头晕、失眠、烦躁不安等症状。

本病主要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亦可见于温带。中国以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发病较多。感染率全国平均为0.03~2.0%;福建农民的感染率为4.4~12%。象钩虫病一样,本病常易发生于矿工、砖瓦烧制工、隧道挖掘工、农民及士兵中。除人以外,猫、犬也可受感染。

粪类圆线虫属线虫纲,小杆线虫目,类圆线虫科。虫体呈半透明,雄虫长仅0.7mm,尾端向腹面卷曲,雌虫稍长,约2.2mm,其生活史较复杂(见图),既可营寄生生活,也能在自然环境中生长繁殖。本病的感染方式与钩虫病相似,具有感染性的幼虫──丝状蚴经皮肤或粘膜进入人体后,随血流经右心到达肺部,在此发育为童虫,然后穿过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再沿支气管、气管上行至咽部,由此下咽至消化道,最后发育为成虫定居于小肠。丝状蚴亦可被咽下。多认为寄生世代无雄虫,只营孤雌生殖,但尚未定论。雌虫多深埋于小肠粘膜内并在此产卵。虫卵约50~58×30~34μm大小,卵壳薄而透明。虫卵在肠道内孵出杆状蚴,后者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泥土中发育为丝状蚴,丝状蚴又可感染新的寄主。在温暖潮湿的土壤内,排出的杆状蚴可不发育为丝状蚴,而经 4次蜕皮后直接发育为雌、雄成虫,并在泥土中产卵繁殖。环境适宜时,自由生活世代可继续多次,若环境不适宜,则杆状蚴蜕皮2次,发育为丝状蚴,再侵入人体。此外,杆状蚴有时可在肠道内发育成丝状蚴,又经肠粘膜或肛门周围皮肤进入血循环而引起反复的自身感染。

图

本病的临床症状随感染的轻重及病人的抵抗力(特别是细胞免疫功能的状况)而异。多数人虽长期带虫但无症状。大部分患者在得病早期于感染部位及肛门周围有斑丘疹,幼虫行经肺脏时,约5%的病人有咳嗽、哮喘及低热。成虫的侵蚀可引起小肠粘膜水肿、出血和溃疡,感染严重者,病变也可累及胃与结肠。病人常有腹痛、腹泻、 呕吐及厌食等症状。 若同时存在其他慢性疾病,机体抵抗力减退时,丝状蚴可侵及心、肝、胆道、胰腺、甲状腺、肾上腺、泌尿生殖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使病情加剧,甚至可危及生命。

从新鲜粪便或十二指肠液中检出杆状蚴即可确诊本病。噻苯哒唑为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丙硫咪唑及丙噻咪唑治疗效果亦佳。对重症病例尚应给予对症治疗。本病的预防基本上同钩虫病,主要在于治疗病人、注意个人卫生与防护及粪便的无害化处理等。

本文标签: 粪类圆线虫病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