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龙利叶
名称出处:《岭南采药录》
概况异名:龙舌叶、龙味叶(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基源:为大戟科守宫木属植物龙利叶的叶。守宫木属全世界约40种,中国约6种。
原植物:龙利叶Sauropus rostratus Miq.,又名龙疭叶(《广州植物志》)。
历史:龙利叶载于《岭南采药录》,谓:“草本,叶长卵形,茎高数寸,治痰火咳嗽,以叶和猪肉煎汤服之。”广东、广西一带民间习用,两地区中草药手册多有记载,治疗支气管炎疗效较好,《中国药典1977年版》收载。
形态:常绿小灌木,高约40cm。枝条常呈“之”字形曲折状,微有小柔毛。单叶互生,具短柄;托叶三角形;叶片倒卵状长圆形或倒卵状披针形,先端圆钝,有小尖头,基部狭窄或呈楔形,长5~15cm,宽2.5~4cm,上面暗绿色,下面榄绿色,全缘。花单性同株,细小,暗紫色,簇生于叶腋内或排列成极短的总状花序;雌花花萼6裂,裂片宽2~3mm,外面3枚近匙形,钝头,基部狭长,内面3枚宽阔倒卵形较短小,宿存,花后增大,子房上位,3室,花柱3,纤细;雄花花萼6裂,较小而稍厚,雄蕊3,花丝联合成一短柱状。蒴果具短柄,状如豌豆,几乎为增长的宿存萼所包藏。花期3~5月,果期7~8月。(图见《中药大辞典》.上册.632页.1289条图)
生境与分布:原产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中国广东、广西等地有栽培。
生药栽培:宜于温暖湿润的气候,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壤土中栽种。用扦插繁殖,在高温多雨季节扦插。挖取地下根茎,折成5~7cm长作为插条,每条具有3~4个芽,按行距15cm开条沟,斜插于沟中,入土深为插条2/3,插后覆土压紧,浇水。成活后注意除草松土,用人畜粪水追施2次,至次年3月下旬~4月上旬移栽,按行距20cm,株距15cm带土穴栽,栽后每年须抚育管理1~2次。
采集:5~6月开始,摘取青绿色的老叶,晒干。通常每株每次可采4~5片,每隔15天左右采一次。药材产于广东、广西。
鉴别:叶卵形或倒卵状披针形,似舌状,先端钝或浑圆而有小尖,基部短尖近圆形,全缘,枯黄色或黑绿色,叶背中脉突出,侧脉羽状,网脉近边缘处合拢,纸质,较厚。气微,味淡。以片大、完整、色绿者为佳。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霉。
药理100%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有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中草药学.中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