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甘石

医药知识2023-02-03 05:13:39百科

炉甘石

概况

异名:甘石(《本草品汇精要》)、卢甘石(《医学入门》),浮水甘石(《中药志》)。

基源:炉甘石为碳酸盐类方解石族矿物。

原矿物:正品炉甘石一般指菱锌矿或水锌矿。

历史:炉甘石最早见于《外丹本草》炼制“鍮石”方中。正式定名为“炉甘石”是《纲目》。李时珍释其名曰:“炉火所重,其味甘,故名。”并谓:“炉甘石金银之苗也。其块大小不一,状似羊脑,松如石脂,亦粘石。产于金坑者,其色微黄,为上。产于银坑者,其色白,或带青,或带绿,或粉红。”所描述的形态、颜色、物理性质与现代的炉甘石一致,可以说正品炉甘石是菱锌矿或水锌矿。80年代中旬有人将市售炉甘石(广西产品)经发射光谱、红外光谱、晶体结构等手段分析鉴定研究,除文献记载的菱锌矿外,尚含水锌矿;两者同样煅烧,其产物均为氧化锌,因而认为两者可同等入药。《中国药典》自1963年版收载炉甘石始,后来历版均收载。

形态:菱锌矿属于三方晶系。单晶体呈菱面体或复三方偏三角面体,但极少见。通常呈钟乳状、土块状、多孔块状集合体。白色、灰白色,微带浅绿、浅褐或褐黄色。条痕白色。玻璃光泽,或树脂光泽或暗淡。解理面有时呈珍珠光泽。硬度4~4.5。密度纯净者为4.43g/cm3

水锌矿属于单斜晶系。晶体呈细薄片状。常为钟乳状、肾状集合体。光泽暗淡,土状或蜡状光泽。硬度2~2.5。密度3.5~3.8g/cm3

产状:菱锌矿、水锌矿主要产于原生铅锌矿的氧化带,并为锌矿床氧化带的次生矿物。菱锌矿与水锌矿伴生。

产地 主产于广西、四川、湖南等地。

生药

采集:全年均可采挖,挖出后,除去杂石和泥土。药材主产于广西、四川、湖南。

鉴别

性状:炉甘石主为块状或钟乳状集合体。呈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粉白色、灰白色、淡土黄色或淡红色。表面凹凸不平,并具孔隙,似蜂窝状。土状光泽。不透明。体轻重不一(体重者为菱锌矿,轻者为水锌矿)。质硬而脆,易砸碎,断面不平坦,白色或淡土黄色,有的黄、白相间似花纹状。有吸湿性。气无,味微涩。

显微 粉末:白色,呈针状、类方形或不规则形小颗粒,半透明;较大的团块边缘半透明,有时可见针状纹理。

理化:①取本品置闭口管烧之,体重者不生水(菱锌矿);体轻者生水(水锌矿)。 ②取炉甘石粗粉1g,加稀盐酸即泡沸。将此气体通入氢氧化钙试液中,即发生白色沉淀。溶液滤过,滤液加亚铁氰化钾试液,即生成白色沉淀,或杂有微量的蓝色沉淀。

加工炮制:炮制品炉甘石、煅炉甘石和制炉甘石。 ①炉甘石,拣去杂质,打碎。 ②锻炉甘石取净炉甘石,打碎,置坩埚内,在无烟的炉火中煅烧至微红,取出,立即倒入水盆中浸淬,搅拌,倾出混悬液,将石渣晾干,再煅烧3~4次,最后将石渣去掉。併混悬液静置,倾去上层清水,将滤出的细粉,干燥研散。 ③制炉甘石 1)黄连汤制炉甘石,用黄连煎汤,过滤去渣,加入煅炉甘石细粉中拌匀,吸尽后,干燥。每煅炉甘石细粉100kg,用黄连12.5kg。 2)三黄汤制炉甘石,取黄芩、黄连、黄柏煎汤,过滤去渣,加入煅炉甘石细粉中拌匀,吸尽后,干燥。每净炉甘石100kg,用黄连、黄柏、黄芩各12.5kg。

贮藏:置干燥处。

化学性质

菱锌矿ZnCO3化学成分理论值:含ZnO64.9%,CO235.1%,并含Fe、Co、Mn的碳酸盐及微量MgCO3、CaCO3等物质。水锌矿Zn5〔CO32(OH)6化学成分理论值:含ZnO75.3%,CO213.6%,H2O11.1%[1]。《中国药典1990年版》含氧化锌(ZnO)不得少于40%[2]。炉甘石据化学全分析含ZnO67.36%,CO225.25%,SiO20.94%,Al2O30.40%,Fe2O30.27%,TiO20.01%,MnO0.02%,CaO1.39%,MgO3.55%,K2O0.10%,Na2O0.10%,H2O1.09%,As0.003%,S0.05%;尚含Pb、Cu、Ni、Cd、Co、V、W、As、Sb、Ba、Sn、Ag、Ge、B、Ti、Mn、Y、La、Zr、Be、等元素[3]

参考文献

[1] 矿物药.商务印书馆,1957:496,517。
[2] 中国药典1990年版.一部,1990:195。
[3] 中国矿物药.地质出版社,1988:156。

本文标签: 炉甘石  药性  临床应用  药理  化学性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