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

医药知识2023-02-03 05:09:36百科

黄连

概况

异名:味连、川连、鸡爪黄连(《中药志》)。

基源:为毛茛科黄连属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峨眉野连、云南黄连、五裂黄连的根状茎。黄连属全世界约16种;中国有6种,均药用。

原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C.teeta Wall.var.chinensis(Franch.)Fin.et Gagn.],又名味莲、川连、鸡爪黄连(《中药志》)。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Y.Cheng et Hsiao,又名雅连、峨眉连、峨眉家连(四川)。云南黄连Coptis teeta Wall.(C.teetoides C.Y.Cheng,又名云连。峨眉野连Coptis omeiensis(Chen)C.Y.Cheng(C.chinensis Franch.var.omeiensis Chen,又名凤尾连(四川)。五裂黄连Coptis quinquesecta W.T.Wang.药用以前3种为主,峨眉野连、五裂黄连在产地也作黄连入药,多自产自销。

历史:黄连始载于《本经》,列为上品。《纲目》释其名:“其根连珠而色黄,故名”。自古以来即认为四川为主产地,如《别录》记载:“黄连生巫阳及蜀郡大山,二月八月采。”巫阳及蜀郡均指四川。此外,《唐本草》记载:“蜀道者粗大,味极淡苦,疗渴为最,江东(即今长江以东)者节如连珠,疗痢大著,今澧州(即今湖南澧县)者更胜。”其中所述产蜀道者为黄连,而产江东、澧州节如连珠者为变种短萼黄连(土黄连)Coptis chinensis var.brevisepala W.T.Wang et Hsiao。李时珍谓:“今虽吴、蜀皆有,惟以雅州、眉州者为良,药物之兴废不同如此。大抵有二种:一种根粗无毛有株,如鹰鸡爪形而坚实,色深黄;一种无株多毛而中虚,黄色稍淡,各有所宜。”由产地、药物形性来看,李时珍所说的前一种即今之“味连”,原植物为黄连;后一种为今之雅连,原植物为三角叶黄连;而《别录》所说产江东、节如连珠者即今华东一带所产的土黄连。参阅《植物名实图考》的黄连附图,能精确地鉴定即是“味连”(原植物为黄连)。

形态:多年生草本。根状茎黄色,常分枝。叶全部基生;叶柄长5~12(~16)cm;叶片坚纸质,3全裂,中央裂片有细柄,卵状菱形,羽状深裂,边缘有锐锯齿,侧生裂片不等2深裂。花葶1~2,高12~25cm;花序顶生,花3~8,总苞片通常3,披针形,羽状深裂,小苞片圆形,稍小;萼片5,黄绿色,窄卵形,长9~12.5cm;花瓣线状,披针形,长5~7mm,中央有密槽;雄蕊多数,外轮雄蕊比花瓣略短或近等长;心皮8~12,离生,有短柄。蓇葖果6~12,长6~8mm,具细柄。花期2~4月,果期3~6月。(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254页.图198)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1000~1900m的山谷荫密林中。通常也栽培在离海拔凉爽的山区,若在平地上栽培需搭疏的荫棚,使阳光稍能射入。分布于湖北、湖南、陕西、四川、贵州,野生或栽培。四川东部、湖北西部和陕西南部有较大量的栽培。

短萼黄连与黄连十分相似,区别在于:根状茎少分枝;萼片长仅6mm左右,比花瓣长1/3~1/5。(图见《中药志》.第2版.1册.255页.图199∶5~8)生于山地荫凉处。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

三角叶黄连与黄连的主要区别在于根状茎黄色,不分枝或少分枝,匍匐茎横走。叶片卵形,3全裂,中央裂片三角状卵形,羽状深裂,深裂片多少彼此密接。雄蕊长仅为花瓣的1/2左右。(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彩图11)生于山地凉湿有荫之处,四川西部有栽培。

云南黄连与黄连、三角叶黄连的区别在于根状茎较少分枝。叶片卵状三角形,3全裂,中央裂片卵状菱形,先端长渐尖或渐尖,羽状深裂,裂片彼此疏离,相距最宽处可达1.5cm。花瓣匙形至卵状匙形,先端钝。(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255页.图199∶9~11)生于高山凉湿的林荫下,野生或栽培。分布于云南西北部,西藏南部。

峨眉野连与黄连、三角叶黄连、云南黄连的主要区别在于根状茎不分枝或较少分枝。叶片披针形或窄卵形,3全裂,中央裂片三角披针形,长为宽的2倍或更多。花萼黄绿色,线形,长7.5~10cm,先端渐尖;花瓣9~12,窄线形,长约为花萼的1/2或稍短,中央有蜜槽。(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255页.图197∶1~4)野生于海拔1000~1700m的高山。分布于四川西部及云南东北部。

五裂黄连与以上4种黄连的区别在于:根状茎不分枝或少分枝。基生叶掌状5全裂。生于海拔1750~2500m间的山地密林中。分布于云南东南部金平一带,数量很少,因此在商品中极为少见。

生药

栽培:宜冷凉而潮湿的环境,忌高温、干燥和强光直射。选地势坡度小,有60%~80%荫蔽度,土壤富有腐殖质、土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佳。忌连作。用种子繁殖,育苗移栽。于5月间(立夏)采收栽培3~4年植株所结的种子,与湿砂混合(1∶5)贮藏于岩洞或埋藏土穴内,定期检测其湿度,到秋冬(10~11月)播种。将种子拌入细土(1∶30)后匀撒于苗床,每亩用种量2.5~3kg。播后撒盖一薄层细土或堆肥,稍加镇压,再用杂草覆盖。出苗时揭去覆盖物,搭棚遮荫,幼苗长出1~2片真叶时间苗,使株距保持1cm左右,并用稀人畜粪水追肥1次,秋季或次年春季结合除草再施肥1次。播种后2~3年即可移栽。多采用林间栽连及熟土栽连。一般在4~6月移栽,栽后成活率高。行株距各10cm,正方形栽植,穴深随种苗大小而定,通常深4~6cm,栽后填土轻压。也可在秋季收获时,自根状茎顶端1cm处连茎叶剪下作插条,进行扦插繁殖。雅连多用扦插繁殖。栽后注意除草、补苗及培土,促进根状茎生长,提高产量。除了定植后2~3日内应施1次追肥外,每年春季用人畜类水或饼肥、尿素追肥;秋季以厩肥为主追施。除计划留种外,应及时摘除花薹。适当荫蔽是黄连旺盛生长的必要条件,林间栽连的当年需要荫蔽度80%~85%,第二年开始宜逐年减少,增加光照,到第五年荫蔽度只有20%;熟土栽连则需搭棚调节荫蔽度。主要病害有白粉病,用庆丰霉素80单位喷射2~3次;炭疽病,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加0.2%洗衣粉防治;白绢病,先挖除病株和病土,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淋灌。主要虫害红蜘蛛及叶蝉,可用40%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杀。

采集:味连为植物黄连的根状茎,又名川连、鸡爪连、鸡爪黄连、光连。栽培4~6年后均可采收,以第五年采收为好,一般均在秋末冬初(10~11月间)下雪前采挖。挖取根状茎后,除去地上部分及泥土,然后干燥,一般采用烘干法,撞去灰渣及须根即得。味连大都为栽培品,野生很少。产于四川石柱、南川,湖北来凤、恩施、建始、利川、宣恩等地的名“南岸连”,产量较大;产于四川城口、巫山、巫溪,湖北房县、巴东、竹溪、秭归等地的又名“北岸连”,产量不如前者,但质量好。陕西平利、甘肃武都等地也有栽培。

雅连为植物三角叶黄连的根状茎,又名峨眉连、嘉定连、刺盖连。采收与味连大致相同。雅连大都也为栽培品,野生很少。产于四川峨眉、洪雅、乐山、雷波。野黄连为植物峨眉黄连的根状茎,又名凤尾连、峨眉野连。常年可采挖,以11月采挖为好,挖出根状茎后除去须根,留下一段叶柄,晒干,扎成小把。野黄连均为野生,主产于四川峨眉、洪雅、峨边;云南昭通也产,产量极小,但一般认为品质最优。云连为植物云南黄连的根状茎。秋季挖出根茎,除去茎叶及泥土,撞去须根及杂物,再喷水使表面润湿后,用硫磺熏12~24小时,干燥即可。云连栽培或野生,主产于云南西北部德钦、维西、腾冲、碧江以及西藏察隅。

鉴别

性状:味连根状茎多簇状分枝,弯曲互抱,形如倒鸡爪,全长3~9cm,直径0.3~1cm;表面黄褐色,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及须根或须根痕,下方常有细长光滑圆柱状的节间,俗称“过桥杆”,或“过江枝”,上部多残留褐色鳞叶,顶端常留有残余的茎或叶柄。质坚硬,折断面不整齐,皮部暗棕色,其厚度约占半径的三分之一,木部金黄色,可见放射状纹理,中央为红棕色小形的髓,有时中空。气微,味极苦。以肥壮、残留叶柄及须根少、质坚实、断面颜色红黄者为佳。雅连根状茎多为单枝,少有分枝,略呈圆柱形,微弯曲呈蚕状,长约5~10cm,直径0.3~1.2cm;表面褐色或黄棕色,间断横纹多,结节明显,“过桥杆”较味连为少。质坚实,断面不整齐,皮部暗棕色,木部深黄色,射线明显,髓部时有空心。气微,味极苦。以条肥壮、质坚实、断面黄色、无残茎及须根者为佳。野黄连外形与雅连相近,惟顶端多留有长6~10cm的叶柄,作为野生的标记,根茎多枝或有二分枝,略弯曲,长约4~9cm,直径0.3~1cm;表面黑褐色,结节紧密成连珠状,无“过桥杆”,残留的鳞片较多,须根较硬。断面木部鲜黄色。以身干、粗壮、色黄者为佳。云连根状茎多数为单枝,较细小,多弯曲,形如蝎尾,长1.5~8cm,直径约2~4mm,表面棕黄色,有“过桥杆”。质轻而脆,易折断,断面较平坦,黄棕色。以条细、节多、须根少、色黄者为佳。土黄连为短萼黄连的根状茎,略呈连珠状的圆柱形,分枝少,多弯曲,长1~3cm,直径2~4mm,表面灰褐色,无“过桥杆”。五裂黄连根状茎呈连珠状的圆柱形,有短分枝,少弯曲,长3~5mm,直径3~5mm,表面黄褐色。

显微 黄连根状茎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木栓细胞。皮层较宽,散有鲜黄色椭圆形石细胞,中柱鞘纤维成束,或伴有少数石细胞,均显黄色。维管束外韧型,呈断续的环状排列,束间形成层不明显。韧皮部外侧可见黄色细长的石细胞,根状茎光滑部(过桥杆)的韧皮部外侧可见黄色纤维束。射线宽窄不一。木质部细胞均木化。中央髓部均为薄壁细胞,无石细胞群。薄壁细胞中含淀粉粒。(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第260页.图200)三角叶黄连根状茎横切面与味连相似,但木质部内侧及髓部有多数石细胞群。峨眉黄连根状茎横切面与味连相似,但髓部有多数石细胞群。云南黄连根状茎横切面皮层及髓部均无石细胞。(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1版.第260页.图201)短萼黄连根状茎横切面与味连相似。五裂黄连根状茎横切面与云连相似。

黄连粉末深棕黄色。 ①石细胞鲜黄色,类圆形、类方形、类长方形、类多角形、纺锤形或不规则形,边缘大多不平整或凹凸,直径25~64μm,长至102μm,壁厚9~28μm,有的层纹明显,纹孔小,孔沟细,有的胞腔不规则或分枝。少数石细胞较薄而胞腔较大。 ②韧皮纤维鲜黄色,多成束,有的与石细胞相连结,较粗短,纺锤形或长棱形,末端斜尖、钝圆或狭细,长136~185μm,直径27~37μm,壁厚,纹孔较稀,孔沟较粗。 ③木纤维鲜黄色,成束,较细长,直径10~13μm,壁稍厚,木化,纹孔稀疏,有的交叉成人字形。 ④木薄壁细胞类长方形、梭形或不规则形,较大,直径约至48μm,壁稍厚,木化,纹孔明显。木射线细胞壁也有木化增厚并具纹孔。 ⑤鳞叶表皮细胞绿黄色或黄棕色,略呈长方形、长多角形或形状不一,无细胞间隙,壁微波状弯曲,也有壁稍厚而具纹孔,或连珠状增厚。 ⑥导管主为孔纹导管,少数为具缘纹孔、螺纹、网纹、梯纹导管,均细小。 ⑦淀粉粒类圆形、椭圆形、卵圆形、三角状圆形或肾形,少数可见脐点,线形或点状。 ⑧草酸钙方晶较少,细小,存在于薄壁细胞中。(图见徐国钧《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第287页.图137)三角叶黄连粉末鲜黄色。 ①石细胞鲜黄色,类圆形,长方形、类方形、类三角形或类椭圆形,有的一端狭细或钝尖,直径23~102μm,长35~252μm,壁厚7~26μm,层纹细密而明显,纹也圆点状,孔沟细,有时分枝,壁厚者胞腔线形。 ②韧皮纤维鲜黄色,梭形或纺锤形,末端钝圆或稍尖,长78~264μm,直径9~31μm,壁厚3.5~12μm,有单斜纹孔,孔沟细密而明显,胞腔线形或稍大。 ③木纤维鲜黄色或淡棕色,较细长,末端钝尖,直径9~44μm,壁厚3~9μm。韧皮纤维纹也细小,圆形、斜裂缝状或不明显;纤维管胞具缘纹孔明显,纹孔口斜裂缝状或相交成十字形、人字形。 ④鳞叶表皮细胞黄色,表面观长多角形或类长方形,壁稍厚,微木化。 ⑤导管主为具缘纹孔导檐,少数为螺纹、网纹、孔纹导管,穿孔板有1~2穿孔。 ⑥棕色分泌物存在于髓部细胞中,黄棕色或棕色,呈条状。此外还有淀粉粒、木薄壁细胞。(图见徐国钧《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第289页.图138) 云南黄连粉末鲜黄色。 ①木纤维鲜黄色,多成束。较细长,直径9~26μm,壁厚3.5~6μm。韧型纤维微弯曲,末端渐尖,有明显的单斜纹孔或圆纹孔,有的相交成十字形;纤维管胞较多,成束,或与导管、木薄壁细胞相连,具缘纹孔疏密不一,较小,纹孔口人字状、十字状或斜裂缝状。另有少数木纤维壁极厚,孔沟甚密。 ②木薄壁细胞类长方形、类方形或纺锤形,直径15~54μm,壁厚1~3.5μm,木化,纹孔较密,有的相交成人字形。 ③鳞叶表皮细胞黄色或棕色,表面观类多角形、类长方形或长条形,直径9~21μm,长至64μm,壁稍厚,木化,垂周壁有纹孔。 ④导管较少,主为具缘纹孔及网纹导管,也有螺纹、梯状网纹导管,导管分子较细长。另有具缘纹孔管胞。 ⑤薄壁细胞多见,无色,壁稍厚,不规则弯曲。 ⑥木栓细胞近无色,壁薄,细波状弯曲。 ⑦淀粉粒细小,单粒类圆形、椭圆形、广卵形或不规则杆状,直径2~9μm,层纹及脐点均不明显;复粒偶见,由2~5分粒组成。(图见徐国钧《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第291页.图139)

理化:①取样品粉末0.1g,加甲醇5ml,振摇约30分钟,滤过,滤液点于硅胶G板上,以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亭为对照,以正丁醇-冰醋酸-水(7∶1∶2)为展开剂,展距10cm,置紫外光灯下检视,供试品在与对照品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黄色萤光斑点。(图见刘训红《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第51页.图29-1) ②取样品粉末0.1g,加甲醇10ml,浸泡过液,上清液点于硅胶G板上,以木兰花碱、药根碱、小檗碱及巴马亭为对照,以氯仿-甲醇(15∶4)氨饱和下或乙酸异戊酯-无水乙醇-甲酸(7∶1∶2)为展开剂,展距15cm,用碘熏,斑点显深棕色;用改良碘化铋钾显色,斑点显红色。(图见同上.第53页.图29-2)

加工炮制:①酒黄连 取黄连片用黄酒拌匀,稍闷,炒至表面深黄色为度,取出放凉。每黄连片100kg,用黄酒12.5kg。 ②姜黄连 用鲜生姜打汁,加适量开水,均匀地喷入黄连片内,待吸收后,用文火炒至表面深黄色为度,取出放凉。每黄连片100kg,用生姜12.5kg。 ③萸黄连取吴茱萸加清水适量煎透,去渣,再将黄连片拌入汤内,至汤液吸尽,文火微炒,待略干,取出晾干。每黄连片100kg,用吴茱萸10k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酒黄连、姜黄连、萸黄连密闭,置于阴凉干燥处。

化学性质

①味连:根茎含小檗碱(Berberine)(1)、掌叶防己碱(巴马亭、巴马汀、Palmatine)(2)、非洲防己碱(Columbamine)(3)、药根碱(Jatrorrhizine)(4)、格陵兰黄连碱(Groenlandicine)(5)、黄连碱(Coptisine)(6)、表小檗碱(Epiberberine)、小檗亭(Berberastine)[1~4]、木兰碱(Magnoflorine)[12]等; ②从味连(变种)之石柱连根茎中也分离到小檗碱、药根碱,另外尚有黄连宁(Worenine)(7)[10]; ③雅连:根茎含小檗碱、掌叶防己碱、黄连碱、药根碱、非洲防己碱、表小檗碱、小檗亭、欧绿地黄连碱[2,4,6],木兰碱[12]等; ④峨嵋野连:根茎含小檗碱、掌叶防己碱、黄连碱,甲基黄连碱、药根碱、木兰碱等[5,7,10,12]。 ⑤云连:根茎含小檗碱、掌叶防己碱、黄连碱、药根碱、非洲防己碱、小檗亭、木兰碱等[4,5,8,12]。 ⑥五裂黄连:根茎含小檗碱、掌叶防己碱、药根碱、木兰碱[9]等。

附 ①土黄连(短萼黄连):根茎含小檗碱、掌叶防己碱、药根碱[5]、木兰碱[12]等; ②五味黄连(Coptis quinquefolia Miq.):根茎含小檗碱、掌叶防己碱、黄连碱、药根碱、非洲防己碱、小檗亭[4]、木兰碱[11]等。 ③日本黄连(Coptis japonica Makino):根茎中含小檗碱、掌叶防己碱、药根碱、黄连碱、甲基黄连碱、阿魏酸(Ferulic acid,即青萤光酸,Lumicaeruleic acid)、木兰碱等[11]

另外,早年有文献报道黄连药材中含黄柏酮(Obacunone)和黄柏内酯(Obaculactone)[13];最近有学者从中分离到一些酚性化合物:3,4-二羟基苯乙醇葡萄糖甙,3-羧基-4-羟基苯氧基葡萄糖甙、2,3,4-三羟基苯丙酸等[14]。尚有人对黄连中所含微量元素进行过研究[14]

参考文献

[1] 中国中药杂志 1990;15(11):663。
[2] J Liq Chromatogr 1990;13(19):3825。
[3] 中草药1986;17(1):3。
[4] 生药学杂志(日) 1983;37(2):195;1984;38(3):279。
[5] 药物分析杂志 1984;4(1):12。
[6] 中草药 1983;14(4):7。
[7] 植物杂志 1984;(3):31。
[8] 沈阳药学院学报 1985;2(4):280。
[9]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24。
[10] 药学学报 1964;11(6):382、389。
[11] 徐国钧等,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南方协作组),第1册,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505。
[12]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等,中药志,第1册,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版),1993:253。
[13]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023。
[14] 阴健等,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1),学苑出版社,1994:570。

本文标签: 黄连  药性  临床应用  药理  化学性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