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红花
名称出处:《开宝本草》
概况异名:红蓝花(《开宝本草》),刺红花(《四川中药志》),草红花(《陕西中药志》),豆撼(傣族名),古日古木(蒙族名)。
基源:为菊科红花属植物红花的花。红花属全世界约13种,中国仅1种。
原植物: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又名黄蓝(《博物志》),红蓝(崔豹《古今注》),红花菜(《救荒本草》)。
历史:红花为常用中药,原名红蓝花,始载于《开宝本草》,《图经本草》也有记述。据《中国民族药志》中国不仅汉族,傣族、景颇族、朝鲜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民族都有用药的经验,早在唐代的《月王药诊》就已记载。《中国药典》历年各版都有收载,原植物均为本种。红花原产中亚地区,《开宝本草》云:“博物志云张骞得种于西域,今魏地亦种之。”可见唐朝就已引入中国内地长期栽培。据报道在栽培品种中,有刺红花(叶缘和苞片尖端有锐刺)适于作油料,无刺红花适于药用,开花迟、花期短、折干率高,子实量小,红花素(Carthamin)含量较高,目前多栽培无刺红花。
形态:一年生草本。茎直立,高50~150cm,无毛,上部分枝。叶柄于基部抱茎;叶片椭圆状披针形,长4~12cm,宽1~3cm,顶端尖,边缘羽状齿裂,齿端有针刺,两面无毛;上部叶渐小,成苞片状围绕着头状花序。头状花序直径3~4cm,排成伞房状;总苞近球形,总苞片4层,外层苞卵状披针形,基部以上稍收缩,绿色,边缘具针刺,内层卵状椭圆形,中部以下全缘,顶端长尖,上部边缘有短刺;全为管状花,两性,红色、桔红色。瘦果倒卵形,乳白色,有4棱,棱在果顶伸出;无冠毛。花果期5~8月。(图见《中国民族药志》.第2卷.250页.图239)
生境与分布:原产中亚地区。现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及山东、江苏、浙江、四川、贵州、西藏等地广为栽培。原苏联有野生及栽培;日本、朝鲜有栽培。
生药栽培:宜温和而较干燥的气候,适应性强。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而肥沃的砂质壤土为好,忌连作。种子繁殖,南方于10~11月、北方于3~4月播种,点播按行株距各33cm开穴,每穴下种4~5粒,播后覆土,每亩用种量2.5~3kg;条播,以行距33cm开沟播种,深3~4cm。出苗后,点播的每穴定苗2株,条播的以株距27~30cm定苗。生长中注意中耕除草,一般追肥2~3次,宜在越冬前和早春抽茎时,或在早春1月下旬及抽茎时施肥,用人畜粪水或化肥追施。夏季易感染炭疽病,可于播种前用30%菲醌拌种处理,发病前用1∶1∶120的波尔多液喷洒,发病后剪除发病部分,拔除病株;枯萎病为害性亦大,除了拔除病株烧毁外,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加5%石灰和0.2%尿素淋灌。虫害红蜘蛛、蚜虫,可用40%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杀。
采集:5~6月当由黄变红时采摘管状花,晒干、阴干或烘干。药材主产于河南、河北、浙江、四川、云南。
鉴别
性状:不带子房的管状花长1~2cm,表面红黄色或红色,花冠筒部细长,上部5裂,裂片狭线形,长5~8mm;雄蕊5个,花药黄白色,聚合成筒状;柱头长圆柱形,微露出花药筒外,顶端微分叉。质柔软。气微香,味微苦。花浸水中,水染成金黄色。以色红黄、鲜艳、质柔软者为佳。
显微 粉末红棕色,气微香,味微苦。 ①分泌细胞呈长管状,直径5~66μm,充满黄色或红棕色分泌物。 ②花粉粒深黄色,呈类球形或长球形,直径39~80μm,具3个萌发孔,外壁有短刺及疣状雕纹。 ③花柱碎片深黄色,表皮细胞分化成单细胞毛,呈圆锥形,先端尖。 ④草酸钙方晶直径2~6μm,长约至14μm。
理化:①红花的薄层色谱 取样品粉末0.5g,置具塞三角瓶中,加80%丙酮5ml,冷浸15分钟,时时振摇,滤过,滤液点于硅胶H-CMC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酸-水-甲醇(7∶2∶3∶0.4)为展开剂,以红色素为对照。展距10cm,置日光下检视,红花红色素显红色斑点。(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241-1) ②不同产地红花的薄层色谱 取样品粉末0.1g,加丙酮2ml,浸泡15分钟,倾弃丙酮液,反复操作两次,常温下挥去药渣中的丙酮,再以8ml水分3次浸泡,倾去水溶液,加丙酮1ml浸泡15分钟,浸出液点于硅胶H-CMCNa板上,以丙酮-甲醇-水(10∶3∶2)为展开剂,以红色素为对照。于20℃展开15cm,置日光下或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红色素在日光下显红色斑点,在紫外光灯下呈橘红色斑点。(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241-2) ③红花的热微量转移薄层色谱 将样品装入用铝箔卷成的细筒,加一粒含水分子筛,置加热管内,于220~225℃加热60~90秒,将样品的成分转移至硅胶G板上,以氯仿-甲苯-甲醇(75∶25:5)为展开剂,单向展开2次,展距12cm。用茴香醛试剂喷雾后,加热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241-3)
加工炮制:取原材料,拣去杂质,筛去土即得。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蛀。
化学性质过去研究认为红花含红花甙(Carthamm)、红花醌甙(Carthamone)及新红花甙(Neocarthamin)等[1]。近代研究红花的红色素为红花碳甙(Carthamin),红花的黄色素有红花黄素A(Safflor yellow A,SafflominA)[2]、红花黄素B(Safflor yellow B)[3]、红花黄素C(Safflomin C)[4],均系查尔酮碳甙。花中尚含木樨草素(Luteolin)、木樨草素-7-O-β-D-葡萄糖甙、β-谷甾醇及其β-D-葡萄吡喃糖甙[5]。还含碳氢类化合物、植物醇的混合酯类和游离脂肪酸类化合物(棕榈酸占71%)[6]、肉豆蔻酸、月桂酸等[7]。
另含16种游离氨基酸,其中赖氨酸含量最高为0.8%,而含硫氨基酸含量最低。糖类有鼠李糖、阿拉伯糖、甘露糖和葡萄糖[8]。
花含-水溶性干扰素诱导剂,为磷酸糖蛋白结构,其制剂有抗病毒、抗肿瘤活性及毒性。
花、茎、叶含86种挥发性成分。花中的挥发性成分主要是聚乙炔(Polyacetylenes)的混合物。
参考文献
[1] 中草药学.下册.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1156。
[2] 中草药 1990;21(4):188(CA 1990;113:103260r)。
[3] Tetrahedron Lett1984;25:2471(CA 1984;101:87468j)。
[4] Chem Lett 1989:1571。
[5] CA 1985;103∶34895f。
[6] CA 1982;96∶159357a。
[7] 中药通报 1984;9(1)∶31。
[8] CA 1988;108:72154z。
[9] CA 1984;101:157664w。
[10] CA 1990;112:2138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