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鸦胆子
名称出处:《纲目拾遗》
概况异名:老鸦胆(《生草药性备要》),鸦胆、苦榛子(《吉云旅钞》),苦参子(《纲目拾遗》),鸦蛋子(《植物名实图考》),鸭蛋子(《医学衷中参西录》),鸭胆子(《中药志》),鲜苦楝(《广西中药志》),小苦楝(《广西中草药》)。
基源:为苦木科鸦胆子属植物鸦胆子的果实。鸦胆子属全世界有6种;中国有2种,1种供药用。
原植物:鸦胆子Brucea javanica(L.)Merr
历史:鸦胆子之名出于(《本草拾遗》),载:“鸦胆子出闽广,……形如梧子,其仁多油,生食令人吐。”至圣丹下又载:“此物出闽省云贵,虽诸家本草未收,而药肆皆有,其形似益智子而小,外壳苍褐色,内肉白,有油,其味至苦。用小铁锤轻敲其壳,壳破肉出,其大如米,敲碎者不用,专取全仁用之。”等等。其所记载均与现时华南盛产而畅销全国的一种苦木科植物鸦胆子的果实相吻合。《植物名实图考》作鸦蛋子,但所附图却是大戟科的一种植物,可能是草沉香《中药大辞典》Excoecaria acerifolia Didrich.
形态:灌木或小乔木,高达3m,全体均被黄色柔毛。单数羽状复叶,互生,长20~40cm,小叶5~11枚,通常7枚,卵状披针形,长5~10cm,宽2~4cm,基部宽楔形而常偏斜,顶端短渐尖,边缘有粗锯齿。圆锥花序腋生,雌雄异株,雄花序长15~25cm,雌花序长为雄花序的1/2左右;花小,暗紫色;萼4裂,裂片卵形,花瓣4,长椭圆状披针形;雄蕊4,着生于花盘之外,子房4深裂。核果椭圆形,黑色,具突起的网纹。花期3~8月,果期4~9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562页.图2854)
生境与分布:生长于草地、灌丛及路边向阳处。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
生药栽培:宜温暖气候,不耐寒,能耐旱。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为好。种子繁殖,于10月秋播或3~4月春播,点播或条播,株行距50~60cm,深3cm左右,每穴播种子5~6粒,播后覆土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幼苗出土后,结合中耕除草,施人畜粪水或氮素化肥2次。培育1年后定植,点播每穴留1~2株苗;条播按株距定植。生长前期追施氮肥,开花期须施1次磷钾肥。结合松土除草进行摘心,促进分枝,增加开花结果量。每年冬季或早春适当修剪,使植株矮化,多分枝,提高产量。
采集:通常于8~10月果实成熟时采收果实,除去杂质,干燥。药材主产于广东博罗、海康、茂名、龙川、澄海,海南乐东,广西合浦、钦州、横县、博白,福建、台湾亦产。以广东产量为大,质量为佳。
鉴别
性状:核果卵形或椭圆形,两头稍尖,略扁,长3~10mm,直径4~7mm;表面黑色或棕色,有隆起的网状皱纹,顶端有鸟嘴状短尖的花柱残基,腹背两侧有较明显的棱线,基部有凹点状的果柄痕。外壳质硬而脆,破开后内面灰红色或灰黄色,光滑而油润。种子卵形,表面类白色或黄白色,具网纹,种皮薄,种仁乳白色,富油性。无臭,味极苦。以粒大、饱满、种仁色白、油性足者为佳。
显微 果实横切面:外果皮表皮细胞较小,有气孔;其内为2~3列类方形薄壁细胞,含红棕色物。中果皮为6~20余列类圆形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直径12~50μm;中部有维管束环列。内果皮由2条石细胞环带及1条厚壁细胞环带构成,向外形成多个角状突起;外侧环带为1~5列大形石细胞,类圆形或方圆形,直径25~75μm,纹孔和孔沟明显;中部环带为1~6列厚壁细胞,壁稍木化,纹孔及孔沟不明显,内含棕黄色物,近内侧的胞腔内含草酸钙方晶,直径8~30μm;内侧环带最宽,为多列纵横交织的石细胞群。种皮表皮细胞1列;其内为营养层薄壁细胞及粘液层;胚乳及子叶薄壁细胞充满糊粉粒和脂肪油。(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 530页.图335.336)
理化:取样品脱脂粉末4g,于水浴上用水提取2次,合并水提取液浓缩至10ml,用氯仿萃取2次(10ml,5ml),合并氯仿液,浓缩至1ml,点于硅胶G板上,以鸦胆子苦醇为对照,对氯仿-甲醇(9.1)为展开剂,展距14cm,喷5%三氯化铁乙醇溶液,可见3个蓝紫色斑点。(图见同上.337页图337)
加工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时去壳。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性质果实、种子含脂肪油,有软脂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十七碳烷酸(Heptadecoic acid)、花生酸(Arachidicacid)[1]、油酸、三油酸甘油酯[2]。还含鸦胆子苦醇(Brusatol)[3,4]、鸦胆子苦素A、B、C、D、E、F、G、H、I(Bruceine A、B、C、D、E、F、G、H、I)[3~12]、鸦胆子辛(Javanicin)[20]、去氢鸦胆子苦素B(Dehydrobruceine B)[4]、鸦胆子苦烯(Bruceene)[13]、鸦胆子甙A(Bruceoside A)(1)、鸦胆子甙B(Bruceoside B)[7]、胡萝卜甙(Daucosterol)[6]、鸦胆子苦素E-葡萄糖甙(Bruceine E-glucopyranoside)[14]、槲皮素-3-O-β-D-半乳吡喃糖甙、木犀草素-7-O-β-D-葡萄吡喃糖甙[12]、新苦木素鸦胆子酮酸(Bruceaketolic acid)[4]、4-乙氧甲酰基喹诺-2-酮(4-Ethoxycarbonyl-2-quinolone)、香草酸[12]、鸦胆子内酯A(Yadanziolide A)[15]。种子含鸦胆亭(Bruceantin)[18]、鸦胆亭醇(Bruceantinol)[19]、鸦胆子碱(Brucamarine)、鸦胆宁(Yatanine)[21]、4-乙氧甲酰基喹诺-2-酮[6]。还含鸦胆子甲素[6]。
附 根含鸦胆子苦醇、没食子酸乙酯(Ethyl gallate)、大黄素(Emodin)、大黄酚(Chrysophanol)、大黄酚葡萄糖甙(Chrysophane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16]。茎含鸦胆子苦醇、没食子酸乙酯、大黄酚,大黄酚甙(Chrysophanein)、β-谷甾醇[17]。
参考文献
[1] 中草药 1983;14(1):5。
[2] 中草药 1980;11(12):529。
[3] 中草药通讯 1979;(11):511。
[4] 化学学报 1982;40:73。
[5] CA 1968;68(5):21869j。
[6] 药学学报 1981;16(1):53。
[7] J Org Chem 1979;44(13):2180。
[8] 中草药 1980;11(12):530。
[9] Comp rend 1968;268:1392。
[10] CA 1969;70(1):3865s。
[11] CA 1969;70(11):47627v。
[12]药学学报 1990;25(5):382。
[13] 化学学报 1984;42:684。
[14] 化学学报 1983;41(2):149。
[15] 沈阳药学院学报 1986;3(3):192。
[16] 沈阳药学院学报 1988;5(3):196。
[17] 中草药 1988;19(7).294。
[18] CA 1981;95:12634j。
[19] CA 1975;40(5):648。
[20] Phytochemistry 1990;29(8):2720。
[21] 药材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