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独活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异名:独摇草(《别录》),独滑(《本草蒙筌》),长生草(《纲目》)。
基源:为伞形科当归属植物重齿当归的根。
原植物:重齿当归Angelica biserrata(Shan et Yuan)Yuan et Shan(A.pubescens Maxim.f.biserrata Shan et Yuan),又名香独活(浙江),绩独活(安徽),川独活、肉独活(四川、陕西),大活、资丘独活、巴东独活(湖北),玉活(江西)。此外,尚有数种植物的根在局部地区亦作独活使用(见形态部分)。
历史:独活始载于《本经》,列为上品。但其与羌活并述,记有“一名羌活,一名羌青,一名护羌使者”。以后各家本草诸说纷云,有的将二者分述,而多数本草将二者并为一种。《证类本草》有三幅独活图,其中文州独活具三小叶及复伞形花序,似为当归属Angelica L.植物;茂州独活根大,叶裂片近广圆形,复伞形花序,伞辐较多,应为独活属Heracleum L.植物;另一种凤翔府独活,其形态亦似伞形科植物。《纲目》将二者合并,称为独活。《植物名实图考》所绘独活为独活Heracleum hemsleyanum Diels无疑。总之,从历代本草的记载来看,古代称为独活的原植物有多种,大部分属于独活属植物,也有部分为当归属植物。《中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的独活,其原植物为重齿当归A.biserrata(Shan et Yuan)Yuan et Shan。
形态:重齿当归为多年生草本,高1~2m。根为类圆柱形,棕褐色,长至15cm,径1~2.5cm,有特殊香气。茎粗15cm,中空,常带紫色,上部有短糙毛。叶二回3出式羽状全裂,宽卵形,长20~30(~40)cm,宽15~25cm;茎生叶叶柄长达30~50cm,基部膨大呈5~7cm的长管状、半抱茎的厚膜质叶鞘,背面无毛或稍被短柔毛,末回裂片膜质,卵圆形至长椭圆形,长5.5~18cm,宽3~6.5cm。顶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不整齐的尖锯齿或重锯齿,齿端有内曲的短尖头,顶生的末回裂片多3深裂,基部常沿轴下延成翅状,侧生的具短柄或无柄,两面沿叶脉及边缘有短柔毛。序托叶简化成囊状膨大的叶鞘。复伞形花序顶生和侧生,花序梗长5~16(~20)cm,密被短糙毛;总苞片1,长钻形,有缘毛,早落;伞辐10~25,长1.5~5cm,密被短糙毛;伞形花序有花17~28(~36)朵;小总苞片5~10,阔披针形,比花柄短,顶端有长尖,背面及边缘被短毛;花白色,无萼齿;花瓣倒卵形,顶端内凹,花柱基扁圆盘状。果实椭圆形,长6~8mm,宽3~5mm,侧翅与果体等宽或略狭,背棱线形,隆起,棱槽内油管(1~)2~3,合生面油管2~4(~6)。花期8~9月,果期9~10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55卷.第3分册38页.图版15)
生境与分布:生于阴湿山坡林下草丛中或稀疏灌丛中。分布于安徽、浙江(天目山)、江西(庐山)、湖北(恩施、巴东)、四川(巫山、巫溪)。陕西、湖北、四川等地有栽培。
商品独活种类比较多,除毛当归外,尚有以下数种,多系局部地区自产自销。
独活Heracleum hemsleyanum Diels,又名牛尾独活(四川)为独活属植物,其主要区别特征为:茎下部叶一至二回3出式全裂,小叶3~5,顶端小叶阔卵形,3~5浅裂,侧生小叶卵形至阔卵形,不裂或3~5浅裂,边缘具不整齐细锯齿。花瓣2型,伞形花序的外缘花瓣为较大的辐射瓣。果实棱槽内油管1,呈棒状,棕色,长度为分生果长度的一半或略超过,合生面油管2。花期5~7月,果期8~9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55卷.第3分册.186页.图版80)生于山坡阴湿的灌丛林下。产于湖北、四川。
短毛独活Heracleum moellendorffii Hance,又名大活(山东)、臭独活(陕西)、小法罗海(四川)。其主要区别特征为:叶片3出式全裂,小叶阔卵形至圆形,不规则的3~5裂,边缘具粗锯齿。果实倒卵形,顶端凹陷,背部扁平,直径约8mm,每棱槽内有油管1,合生面油管2,棒形,其长度为果实的一半。(图见《中国植物志》.第55卷.第3分册.194页.图85∶1-6)生于阴坡山沟旁、林缘或草甸子。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云南等地。
渐尖叶独活Heracleum acuminatum Franch.,也有称为牛尾独活的(四川、云南)。其区别特征为:根长圆锥形,粗壮,棕褐色。叶片阔卵状三角形,3裂或羽状分裂,裂片长卵形或披针形,顶端渐尖或成尾状,边缘有不整齐锯齿。伞辐12~22,有柔毛。(图见《中国植物志》.第55卷.第3分册.191页.图83∶1-6)生于海拔3000~3900m的林间草地或林下沟旁、林缘。分布于四川、云南。
柔毛龙眼独活Aralia henryi Harms的根和根茎,为五加科楤木属植物,又名九眼独活、小叶龙眼独活(《中药志》)。其主要区别特征为:根茎粗壮,横生。叶为二回3出复叶,互生,最终小叶片长圆状卵形,长4~10cm,宽2~7cm,顶端长尾尖,基部钝形至心形,侧生小叶基部常偏斜。圆锥花序顶生,第一回分枝在主轴上,呈指状或伞房状排列。浆果近球形,直径约3cm,有5棱,宿存花柱呈放射状不外露。花期7~9月,果期9~10月。(图见《中药志》.第2册.456页.图339)生于海拔1500~2300m的山地林下。分布于陕西、安徽、湖北、四川。
食用土当归Aralia cordata Thunb.的根和根茎,为五加科楤木属植物,又称土当归(《纲目》),参见“土当归”条。
生药栽培:牛尾独活适于冷凉湿润气候,忌酷暑。宜在土层深厚、肥沃疏松、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栽种。用种子繁殖,于9~10月秋播,或3月上旬~4月上旬春播。一般点播,行株距各35~50cm,穴深2~3cm,每亩用种1.5kg。播后覆细土,以不见种子为度。当苗高10~13cm时,结合中耕除草进行间苗,每穴留苗2~3株。每年需追肥2~3次。亦可在植株休眠期间进行根芽繁殖,挖出母株后切取带芽的根头穴栽。虫害蚜虫、红蜘蛛,可用40%乐果乳剂2000倍液喷杀;食心虫,用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防治。
采集:春初苗刚发芽或秋末茎叶枯萎时采挖根部,除去细根及泥沙,烘至半干,堆置2~3天,发软后,再烘至全干。重齿毛当归又名资丘独活、巴东独活、肉独活,主产于湖北恩施、资丘、巴东,四川巫山、巫溪。本种产量大,品质优。
食用楤木又名九眼独活,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北、陕西等地也产。
鉴别
性状:①重齿毛当归根茎部粗短,圆锥形,长1.5~4.5cm,直径1.5~2.5cm;表面棕色至灰棕色,具密集环状叶痕,有数条纵槽,并多不规则纵皱纹,顶部有凹陷的茎痕。根数个稀为单一,圆柱形,弯曲,长约至30cm,直径0.5~1.5cm;表面较粗糙,具深纵皱纹及横裂纹,有多数横长隆起的皮孔;质软韧,折断面带裂片性,切断面皮部淡灰棕色,有弯曲裂隙,射线暗棕色,油点细密,挤压时渗出黄色油滴,近形成层呈暗棕色环带,木部带黄色。气香郁,味苦、微甜。以根条粗肥、油润、香气浓者为佳。 ②短毛独活 根长圆锥形,长30~80cm;根茎近圆柱形,稍膨大,直径1~3cm,顶端有残留茎和棕黄色叶鞘,周围有密集而粗糙的环状叶痕及环纹,表面灰黄色至灰棕色。根多分支或单一,直径可达2cm,表面灰白色,浅灰棕色或灰棕色,质坚韧,折断面不平整,皮部黄白色,略显粉性,散在深黄色油点,有裂隙,可见棕色环(形成层),内心淡黄色,显菊花纹理。 ③牛尾独活根茎略膨大,长2.5~5cm,有密集的环状叶痕及环纹,较粗者有纵沟纹,顶端常残留茎基及黄色叶鞘。根单一,少有分枝,长16~25cm,直径约至1.3cm,表面略粗糙,有不规则皱缩沟纹,皮孔细小、稀疏、横长排列;质较坚硬,折断面不平坦,具粉性,切断面皮部类白色,多裂隙,有众多橙黄色油点,近形成层现棕色环,木部淡黄白色,偏心性。味微甜。 ④食用楤木根茎粗大,弯曲扭转不整齐的圆柱体,长约10~30cm,直径3~5cm;表面灰棕色或棕褐色,有6~9个较大的圆形凹穴(茎痕),凹穴直径1.5~2.5cm,深约1cm,每一凹穴构成一结节,内有残留的茎痕。根茎底部散生多数圆柱形的根,长2~15cm,粗0.4~1cm,表面有显著的纵直皱纹。横切面灰黄色,有多数裂隙和油点。质轻,坚脆。气微香,味淡。
显微 ①重齿毛当归根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木栓细胞。栓内层油室长圆形,周围分泌细胞6~10个。韧皮部约占根半径的1/2,有多数油室散在,类圆形,径向68~102μm,切向约85~153μm,向内渐小。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稀少,常单个径向排列,木射线宽1~2列细胞。本品薄壁细胞中含淀粉粒。(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图340) 根粉末:淡黄色或淡棕色。 1)淀粉粒单粒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9μm;复粒由十数个分粒组成,易散离。 2)油管完整者直径54~180μm,分泌细胞大多含黄绿色或淡黄棕色分泌物及油滴。 3)网纹、螺纹导管直径14~81μm。 4)木栓细胞表面观多角形或长多角形,直径14~54μm,壁稍厚、略波状弯曲,木化,内含棕色物。木栓组织间可见落皮层。 5)薄壁细胞类圆形或类长方形,细胞间隙明显。(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第123页.图55) ②牛尾独活根横切面:油室多数,径向68~85μm,切向85~119μm,向内渐少而小,直径约34μm。木质部微偏心型,导管直径27~119μm,多单个或2~3个相聚,外侧的导管群周围的木薄壁细胞有时稍增厚。(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图341)
理化:取样品粉末2g,加乙醚6ml,冷浸4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干,残渣用氯仿10ml溶解,点于硅胶G板上,以二氢山芹醇当归酸酯和二氢山芹醇为对照,以石油醚-乙酸乙酯(1∶1)为展开剂,展距17.5cm,置荧光灯下观察斑点显紫色。(图见同上.图342)
加工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泛油变黑者,大小个分开,抢水洗净,润透,切薄片,晒干或低温干燥。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
化学性质独活中药商品种类较多,中国药典采用重齿当归根,用量较大,主含香豆素类化合物及挥发油成分。
香豆素类成分:奥斯脑(甲氧基欧芹素,Osthol)、二氢欧山芹醇(Columbianetin)(1)、二氢欧山芹醇乙酸酯(Columbianetinacetate)(2)、二氢欧山芹素(Columbianadin)(3)、香柑内酯(Bergapten)[1]、异欧前胡素(Isoimperatorin)、当归醇(Angelol)、毛当归醇(Anpubesol)、花椒毒素(Xanthotoxin)[2]、当归醇B(Angelol B)[3]、二氢欧山芹醇葡萄糖甙(Columbianetin-β-D-glucopyranoside)(4)[4]、伞形花内酯(Umbelliferone)、前胡素(Peucedanol)、水合氧化前胡素(Oxypeucedanol hydrate)、紫花前胡甙(Nodakenin)、哥伦比亚甙(Columbianin)、当归二醇(Angelidiol)、当归三醇(Angelitriol)、Ulopterol、Apiosylskimmin[5]、胡萝卜甙、蔗糖、腺苷(Adenosine)以及2,3,4,9-四氢-1H-吡啶并-(3,4-b)吲哚-3-羧酸[2,3,4,9-Tetrahydro-1H-pyrido(3,4-b)indole-3-carboxylie acid]等[6]。日本学者曾自大阪市商品得到二氢欧山芹醇、二氢欧山芹醇乙酸酯、二氢欧山芹醇异戊酸酯、二氢欧山芹素、香柑内酯、奥斯脑、异欧前胡素、补骨内酯(Psoralen)、花椒毒素、伞形花内酯、当归醇A、B、C及G[7],可能品种来源一致。
挥发油成分:正辛烷、4-甲基环己酮(4-Methyl-cyclohexanone)、2-甲基辛烷、正壬烷、α-蒎烯(α-Pinene)、α-萜品烯(α-Terpinene)、三甲基壬烷、β-蒎烯、月桂烯(Myrene)、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蒈烯(3-Carene)、对聚伞花烃(p-Cyrnene)、枞油烯(Sylvestrene)、正十一烷、桃金娘烯醛(Myrtenal)、对甲氧基苯乙酮(4-Methoxy-acetophenone)、烯(α-Copaene)、β-榄香烯(β-Elemen)、橙花椒醇(Nerolidol)、愈创木醇(Guaiol)、1-异丙基4-亚甲基-7-甲基-1,2,3,4,4a,5,6,8a-八氢萘(1-Isopropyl-4-methyl-7-methyl-1,2,3,4,4a,5,6,8a-octahydronaphthalene)[8],对甲基苯酚(p-Cresol)、2-甲基-4叔丁基苯酚〔2-Methyl-4(1,1-dimethylethyl)-phenol〕、十二烷基异丙醚(Dodecyl-isopropyl-ether)、α-榄香烯、反式-对盖烯-2-醇-7(trans-p-menth-2-en-7-ol)、2-甲基-5-(1,5-二甲基-4-己烯基)-1,3-环己二烯[2-Methyl-5-(1,5-dimethyl-4-hexenyl)-1,3-cyclo-hexadiene)、α-柏木萜烯(α-Funebrene)、α-香柠檬烯(α-Bergamotene)、7,10-十五酸二炔酸、8-亚甲基-4,11,11-三甲基双环(7,2,0)十一碳烯-4〔4,11,11-Tnmethyl-8-methylene-bicyclo(7,2,0)-undec-4-ene〕、α-红没药烯(α-Bisabolene)、α-长蒎烯(α-Longipinene)、荒漠木烯(Eremophilene)、γ-广霍香烯(γ-Patchoulene)、Elixeine(C15H24)、5,6-二甲基-3a,4,7,7a-四氢-1,3-异苯并呋喃二酮(5,6-Dimethyl-3a,4,7,7a-tetrahydro-1,3-isobenzofurandione)、[Z、E]-4,8,12-三甲基-3,7,11-十三三烯酸甲酯([Z,E]-4,8,12-Trimethyl-3,7,11-trideca-trienoate)、4,4′-甲撑双(2,3,5,6-四甲基)苯酚(4,4′-Methylene-bis〔2,3,5,6-tetramethyl〕phenol)、β-红没药烯(β-Bisabolene)、α-环己癸烷(α-Cyclohexyl-decane)、Isosericenine(C16H20O3)、氧杂环十六烷酮-2(Oxacyclohexadecan-2-one)、2,3-二苯基-2-环丙烯酮-1(2,3-Diphenyl-2-cyclopropen-1-one)、1-十四碳烯(1-Tetradecene)、2,4,6-三甲基癸酸甲酯(Methyl 2,4,6-trimethyl-decanoate)、百里香酚(Thymol)、α-雪松烯(α-Cedrene)、β-雪松烯、葎草烯(Humalene)[9]。
参考文献
[1] 药学学报,1982:17(5):392。
[2] 药学学报,1987;22(5):380。
[3] 沈阳药学院学报,1988;5(3):183。
[4] 药学学报,1989;24(7):546。
[5]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1993;4(10):885。
[6] 中草药 1994;25(6):288。
[7] 生药学杂志(日),1982;36(2):202。
[8] 南京药学院学报,1986;17(4):252。
[9] 中药材,1990;13(8):29。
[10]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1994;11(2):143。